對真相本身保持懷疑是一個研究者發現真理的必要條件。

對一個研究者來說,如果他不認同哪一條被奉為真理的科學定理,並且窮其一生來尋找證據反駁這條定理,哪怕他毫無作為,我們也只會惋惜的說他的研究方向錯了。因為科學本來就是這樣,懷疑,研究,證明,推翻,然後把自己的照片掛在教科書上等著下一位天才推翻自己。

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

地心引力是錯的,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引力。

那為什麼你會站在地上而不是飛上天。

那我為什麼不會被那塊大石頭吸過去。

因為那塊石頭太輕了,吸你沒感覺。

胡說!就是因為沒有引力纔不會吸我,要是有引力為什麼我一點感覺都沒有!

那你說為什麼。

因為地心有一塊大磁鐵。它把我們吸在地上。

這是地球的構造,裡面是巖漿,沒有磁鐵。

你又沒有去裡面看一眼怎麼會知道裡面沒磁鐵?

。。。。。。。。。

這種人吧,一般分兩種,第一種被我們親切的叫做:槓精。第二種,身體正常,智力正常,見識正常,無精神疾病,我們一般親切的把他們叫做:拿錢辦事的。

這兩種人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平常我們常見的有,中醫粉和中醫黑。


能證明和能解釋是兩碼事。一個實驗可以用不相容的兩個理論去解釋,但這個實驗只能證明其一或兩者都不能被證明。

比如邁莫實驗,光速不變假設可以解釋該實驗,但不等於說邁莫實驗能證明光速不變假設。相對論者常鼓吹邁莫實驗證明瞭光速不變假設,誤導粗心的人。


在2002年,《科學》雜誌撤銷了8篇由德國物理學家Jan Hendrik Sch?n發表的論文,原因是由於文中很多數據由作者捏造。 一篇發表於2002年的關於藥物二亞甲基雙氧苯丙胺(MDMA)的神經學毒性的論文引發了一些爭議,該文於2003年被撤銷。

2006年,韓國生物學家黃禹錫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關於人體幹細胞克隆胚胎研究的論文被首爾國立大學查出明顯造假。由《科學》雜誌社成立的調查委員會發現雖然這篇論文按照正常的步驟審查,然而雜誌社卻對其中的蓄意造假無能為力。因此委員會建議收到的論文稿件應該被分類為無爭議性和爭議性的文章,以使存在爭議的文章能夠更嚴格地被審查。 《科學》雜誌也表明《自然》雜誌有可能採用這之後相同的論文審標準。

肯尼迪為《科學》雜誌的審查系統作辯護,指出嚴格應對造假只能是「為了揪出偶然的作弊者而對眾多科學分支採取不計成本而又冒犯性的審查」。


絕大部分人的邏輯是先有一個想要的結果,然後再找證據證明結果的合理性,能證明的證據就留著,不能證明甚至完全矛盾的就裝看不見,甚至大批的科研工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都在這麼幹,那普通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更不用說了。

想擺脫這種初始偏見的影響,實事求是的分析解決問題是需要很長時間鍛煉的,不是講兩句大道理就能徹底改變了,得反覆認識反覆體會形成一種潛意識。即使是偉人也有很多後半輩子困在自己的偏見裏至死也沒突破的,所以不要奢求所有人在所有問題上都能客觀的去討論,能聊就聊,不能聊換話題,能聊下去的話題太少那就乾脆換人。


因為科學的解釋極其複雜且過於理性,理解科學的解釋需要一定的思考能力,而這是許多人不具備的能力。相比理解進化論而言,告訴他們女媧像捏泥巴一樣捏出了人類更能讓他們信任,畢竟捏泥巴人人都會,也都好理解。


即使解釋的再清楚,槓精也還是會槓。


有些事情是科學解釋不了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