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很多答主說過了,窩佬從流行文化本身談談吧。姨江春水向東流:為什麼眾多冷兵器中劍和槍最受人喜愛??

www.zhihu.com圖標

首先,其實可以參考窩佬上面這篇回答。基本上而言,僅以冷兵器來說。適合作為某種文化標誌傳播的基本也就僅限於刀劍和長桿這兩類。。。可曾有人聽說過特別有名的軍用鎚子或者其他的什麼類似的東西?可能維京人的斧子算一個?

這就首先已經開除了許多冷兵器走日本刀路線的可能。

其次,如果說要推出某個文化符號,那麼另一個難點其實是取捨。咱們常說日本刀,但是真正作為流行符號的日本刀大體上的原型都存續在從室町到現代之間的這個範圍內。種類一般不會脫離打刀與太刀兩種。。。下面這些實際上也是日本刀呢,他們流行嗎?

早期蕨手刀

毛拔型太刀

蕨手刀這種太久遠(實際上真的很久遠嗎?也早不過漢而已)的且不說。就連毛拔型太刀(主要屬於平安時代的),你如今在國內想買也幾乎買不到。實際上就在前些年,窩佬認識的一個有意向入坑平安期日甲的網友就專門跟我諮詢過這事,最後甲窩佬幫他找到貨源了。但是這麼一柄毛拔型太刀,滿地找死活找不到貨源。至於什麼蕨手刀,靠,窩佬懷疑國內有些刀匠都不見得知道有這麼個東西。

顯而易見,在如今作為世界流行文化的日本刀(準確的說是大致上室町到現代之間存續的,主要以打刀和太刀兩種類型為代表的某些日本刀)被推向世界的同時,同樣作為日本刀的一部分但是相對比較冷門的其他刀劍基本上被排除在這個流行的範圍之外了。

創造出這種「以xx時期的xxx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代價往往是其他時期的武器裝備會被忽略,甚至形成某些莫名其妙的「固有印象」。

這不止是刀劍的問題,舉個例子,前幾天《對馬島》剛發售,窩佬一眼看過去就不對勁。。。

這特么具足都冒出來了。。。窩佬尋思你這對馬島。。。怎麼感覺時間上距離關原合戰好像沒幾天了啊?

再比如《古墓麗影9》這部作品。。。背景是啥卑彌呼還有龍三角之類的一堆互不相干的東西縫合。。。然而裡面的「武士」甲也是這種魔幻化的具足。。。實際上塞個古墳短甲進去要正常許多,另外顯而易見,卑彌呼時代的日本也沒有武士這玩意。。。整部作品怎麼形容呢,對標到中國應該是這麼個故事:探險者在羅布泊附近挖出來了扶蘇古墓,慘遭為扶蘇守靈的不死錦衣衛追殺,錦衣衛還身穿布面甲。。。你看,是不是莫名其妙到家了?但是對於歐美來說,這確實就是他們眼中的「日本文化作品」。。。伴隨著具足成為日本甲代表的,就是本來應該用其他甲的日本不同時期的軍隊也都具足化了。。。沒辦法,就這個最流行,大家主要就認識這個,其他的只能靠邊站。

古墳短甲

而國內的冷兵器整體上就存在嚴重的取捨問題。。。愛好漢劍環首的人和愛好明清刀劍的人你很難說哪邊人多哪邊人少,甲也一樣,漢甲和明清甲各有簇擁,札甲和布面甲都有不少愛好者。。。所以假如,窩佬是說假如國內要推出這麼一款刀劍,走日本刀的文化路線,那麼究竟哪個時期合適呢?相信我,你選不出這麼一個對象。這一點上倒是有點像多神教和一神教的對比。想選出一個一神教的代表是很容易的,但是多神教就難了。。。

這還僅僅是刀劍而已,實際上國內的長桿愛好者圈子一樣勢力龐大且愛好龐雜。喜愛戈戟的,喜愛槍的(又分各種時代和種類的槍),喜愛棍棒的。基本上都各有一批人,而且沒有哪個敢說自己有絕對優勢。

穿布面甲拿關刀的漢軍和穿漢札甲拿秦劍的明軍哪個看起來會更讓人能接受一點呢?別笑,假如有一天中國的文化輸出能力夠強,你看見這類作品也就是個時間問題罷了。。。實際上已經有類似的玩意出現過了,窩佬親眼見過油管上有個談怛羅斯的視頻裡面中國軍隊配的是漢軍裝備的圖。。。天可憐見那時候漢朝都死了上百年了

現在中國還沒有這麼強的輸出能力,但是如果哪一天有了,這會是個不小的問題。

說的很亂,但是窩佬柑橘窩佬的意思應該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眼看上去就想不到別處的,怎麼宣傳都不會為人作嫁的。

戈:正是在下。

補:土不要緊,包裝啊!重要的是奇貨可居!獨特又實用,包裝算個屁事兒!做好了是象徵咱們自己的,誰也別想偷了去(看了看南朝鮮)。

可長可短,能攻能防,正側繞後樣樣精通,能當主戰光明正大,能當便攜闖蕩江湖,甚至能當投擲暗器客串下三濫,上至天子儀仗,下至地頭割麥,能屈能伸,倔強的立足一切生存空間。戈是戟,戈是鉤,戈是鐮刀,戈從不謝幕,只是從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哪裡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裡。不以逼格取勝,蒼生一視同仁。戈可以改頭換面,但是戈從不退場,假以時日,你大戈還是你大戈。與刀劍的個人情懷不同,提起戈,馬上讓人聯想起百萬雄師,家國天下。金戈鐵馬便是欲與敵有舉國之爭,枕戈待旦便是要欲與敵人開展萬人之戰,揮戈而進便是欲收復山河/一統天下/改天換地,戈的精神便是萬眾一心慷慨激昂與子同袍共赴國難同生共死的一統精神。刀講述個豪放/義氣,揮刀便是要砍他鳥人出口鳥氣!劍講述個身份/風度,揮劍便是要斬奸除惡樹立威望!而戈講述個雄心/野望,小小恩怨不值一提,要來咱就來個大的,一談揮戈,那就要小心你的國家民族全村老小了!

這個是戟沒錯(胡說這已經搞成鐮刀了都)。但是我覺得古戟和後世戟差別太大了,和戈幾乎就是親兄弟關係。而且戟外國也有,外國一說「戟」很容易想起歐洲斧戟。容易為人作嫁。戈的翻譯是是「匕首斧」,我覺得我們把古戟翻譯成「尖刺匕首斧」更好,讓人一看就想到中國特有的一種東西(夾帶點中國特色私貨挺好,畢竟和畫戟、歐戟本來就差距那麼大)。

然後戈不是必須是長兵器,戈可長可短,你裝什麼柄都是正兒八經的戈。!百度知道

帶戈的成語

金戈鐵馬、大動干戈、揮日陽戈、止戈為武、倒持戈矛、輕動干戈、投袂荷戈、枕戈剚刃、枕戈嘗膽、朽戈鈍甲、買牛息戈、杯酒戈矛、止戈興仁、止戈散馬、衽革枕戈、偃武息戈、干戈滿目、以戈舂黍、兵戈擾攘、揮戈返日、枕戈以待、枕戈飲血、櫜弓戢戈、干戈征戰、枕戈泣血、反戈一擊、枕戈擊楫、同室操戈、前徒倒戈、偃革倒戈、韜戈偃武、倒戈棄甲、干戈載戢、枕戈待旦、鑄甲銷戈、倒載干戈、倒戈卸甲、被甲枕戈、擐甲揮戈、載戢干戈、干戈滿地、枕戈坐甲、橫戈躍馬、礪戈秣馬、總戈成林、投誠反戈、拋戈卸甲、投戈講藝、枕戈汗馬、束戈卷甲、反戈相向、持戈試馬、化干戈為玉帛。

即使戈的正形已經退出歷史千年後,戈在中國仍是武力的象徵!


二十九軍的大刀。


12 日凌晨,二十九軍 109 旅旅長趙登禹身先士卒,率 500 人大刀隊夜襲日軍陣地,刀光飛舞,日軍鬼哭狼嚎。據戰報,共砍死砍傷敵人逾千名,繳獲坦克 11 輛、裝甲車 6 輛、大炮 18 門、機槍 36 挺、飛機一架,還有日軍御賜軍旗、地圖、攝像機等。


這就是著名的「大刀隊」夜襲。

1

1933 年 3 月 6 日這一天,西北軍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接到了一紙軍令:將部隊布防冷口經董家口、喜峰口、羅家峪至馬蘭關一線的長城關口。


這一刻,二十九軍上下都知道:要和小日本真刀真槍幹了!

這一年,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兩年。


在佔據了東北三省後,野心膨脹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早已抑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將手伸向了華北。


1933 年元旦夜,日軍炮擊山海關,兩天後,將刺眼的太陽旗插上了「天下第一關」。前方將士浴血奮戰(兩個營全部殉國),後方東北軍元老、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


日軍隨即向延綿的長城一百多個關口發動全面進攻。


長城,在中華民族心目中有特殊的含義。當長城烽煙燃起的時候,就是中華民族抵禦外敵,到了千鈞一髮的時刻。




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受命加入的,就是「長城抗戰」,而讓二十九軍一戰成名的,就是這場大抗戰中的「喜峰口大捷」。

2

關於「喜峰口大捷」,歷史教科書上已有不少交代,我們這裡只再做一個簡要的回顧。


3 月 6 日,二十九軍接到軍令,3 月 7 日,二十九軍接防喜峰口陣地。3 月 9 日,日軍鈴木、服部兩個旅團進犯喜峰口,並率先搶佔高地。從 9 日夜到 11 日夜,二十九軍與日軍展開血戰。12 日凌晨,二十九軍 109 旅旅長趙登禹身先士卒,率 500 人大刀隊夜襲日軍陣地,刀光飛舞,日軍鬼哭狼嚎。據戰報,共砍死砍傷敵人逾千名,繳獲坦克 11 輛、裝甲車 6 輛、大炮 18 門、機槍 36 挺、飛機一架,還有日軍御賜軍旗、地圖、攝像機等。


這就是著名的「大刀隊」夜襲。後來,作曲家麥新在上海為此專門譜寫一曲,就是現在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大刀進行曲》。


3 月 16 日,日軍放棄喜峰口,改向羅家峪進攻。「喜峰口大捷」由此聲名遠揚,而二十九軍和他們的「大刀隊」更是名震天下。


「喜峰口大捷」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方面在一敗再敗、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第一次讓氣焰囂張的日軍受挫,確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這場大捷,而是這場大捷背後所體現的三個問題。

3

第一個問題,是這場戰役的本身。


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以「喜峰口大捷」一戰成名。但整場戰役,其實不是二十九軍一家在打。


事實上,除了二十九軍這支西北軍外,在「長城抗戰」中浴血奮戰的,還有東北軍和中央軍。


其中,東北軍王以哲的一〇七師,以及中央軍第十七軍的關麟征二十五師,在古北口以及南天門一帶的陣地打得尤為慘烈,是整個「長城抗戰」中時間最長、過程最激烈的戰鬥。

但這場各路軍隊彙集,倚仗長城險關,與日軍殊死一戰的「長城抗戰」,最終其實是失敗了。



「長城抗戰」中中國軍隊一共投入了約 30 萬人,而作為對手的日本關東軍,一共只有 8 萬人(其中包含 3 萬偽軍)。中國軍隊傷亡 4 萬人,而日本軍隊,根據他們自己公布的數字,是 2600 人。


到了 1933 年 5 月,中國軍隊防守的各路長城陣地已呈現崩盤之勢,只能全部撤退。無奈之下,國民政府只能和日本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這無疑是一份恥辱的協定。協定規定,雙方在長城以南設置 100 公里的「非武裝地帶」,中國軍隊全部撤出,不能越過警戒線。日本軍隊可以用飛機或其他方法偵察長城以南地區,中國方面還應該提供保護並予以各種便利。


更重要的是,《塘沽停戰協定》實際上是承認了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的「國界」。


從此以後,華北門戶大開,無險可守,日軍可以輕易直取北平和天津。


「長城抗戰」是中國正規軍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第一次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在正面戰場上與日本軍隊拉開架勢打的一次戰役,但結局,卻和他們想得不太一樣。


所以,當全國民眾都在慶祝「喜峰口大捷」的時候,很少有人會在意宋哲元戰後的一句感嘆:「我以三十萬大軍,不能抗拒五萬敵人,真奇恥大辱!」

4

人又多,心又齊,怎麼會打成個「奇恥大辱」?


這就要說到第二個問題了,那就是二十九軍的「大刀隊」。


「大刀隊」一戰成名,二十九軍人人背一口大刀,當時讓國人無不嘖嘖稱奇。但是,卻很少有人會去問:他們為什麼要背一把大刀?


原因很簡單:因為二十九軍窮啊!


當時二十九軍的裝備,在全國範圍內,可能也就比川軍稍微強一點:整個軍(當時 2 萬多人)只有野炮、山炮十餘門,重機槍加在一起不過 100 挺左右,每個連只有兩挺輕機槍。全軍用的步槍,1/3 是自己造的土槍,子彈也嚴重不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馮玉祥只能下令,包括二十九軍在內的西北軍人人佩一把大刀。之所以是大刀而不是軍刺刀,還是因為軍刺刀對鋼的要求高,規格也嚴,而大砍刀相對製作工藝要求低,中國普通的鐵匠鋪都能打造。

二十九軍的「大刀隊」,其實是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力與日本軍力的一個折射。


就以鋼產量為例,在 1937 年中日全面開戰前夕,日本每年的鋼產量是 8.7 萬噸,而中國呢?是 700 噸。


事實上,「大刀隊」奇襲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夜色掩護和出其不意。實事求是地說,如果真的換到白天的白刃戰,即便西北軍有習武的傳統,沉重的大砍刀是否真的能砍瓜切菜一般對付當時日本步兵上了刺刀後的「三八大蓋」,還真的不敢下定論(日本步兵對刺刀拼殺有極為嚴格的訓練,抗戰時無論國民黨軍隊還是八路軍都承認日本的單兵素質遠勝中國)。


還有一點,當時國內媒體沒提到——當然,他們也未必知道——「大刀隊」夜襲後撤退時,遭到了日本軍隊的密集火力射擊,傷亡大半。


所以,當時有個叫黃紹竑的桂系將領,在參與「長城抗戰」後,對當時國內媒體的報道發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當時的媒體是怎麼報道「大刀隊」的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天津的《益世報》,報道稱:

我們喜峰口的英雄是光著腳、露著頭,使著中古時代的大刀,……搶回了山,奪回了嶺,收回了喜峰口,俘虜了幾千個日本人,收到了幾千枝日本槍,捉住了許多輛日本坦克,抬回來許多架日本開山炮。這個故事,豈不比(法軍守衛)凡爾登的故事還威武!還壯烈!還光榮!還燦爛!

黃紹竑在「長城抗戰」停戰後,在上海對《申報》館的老闆史量才說:新聞界不去鼓吹正規軍的新式武器,而來鼓吹大刀隊,不是又要演出義和團的老把戲了嗎!


話雖說得刺耳,但也確實引發人們的一個感慨:都已經進入 20 世紀 30 年代了,我們的子弟兵竟然還揮舞著冷兵器時代的武器,去和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肉搏,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悲壯!

5

或許你會說,兵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於是,就要說到第三個問題,關於人的問題。


這個人,就是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4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歷史的細節:時代背後的熱血與真性情

饅頭大師 復旦新聞學碩士

¥47.84 會員免費


更新:圖片由 @GGG2016 小夥伴提供,塞一張在漫畫中的環首刀圖片

首推環首刀,幹練,簡約。

而且可塑性還極大,可以各種綁繩子裝手柄,各種裝飾,裝各種刀鐔。


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好多老外特別喜歡中國的鬼頭大刀,就是古裝片里劊子手砍人的,還有抗戰片里土八路的大片刀。

原因是,老外覺得這種大刀片子加上紅繩,有一種特別的威懾感,就像是老美覺得噴子最猛,雷明頓在手天下我有一樣,當一個紅脖子拎出噴子來誰敢不服?

還是那句話,帥是一輩子的事,顏值比數據重要。

在老美紅脖子看來中國大刀片子和日本刀相比之下,就像魯格手槍雖然造型精緻散發著邪惡的優雅,但是娘炮。大刀片子才是爺們的傢伙,尤其特別適用於殭屍橫行的末日廢土(我也不知道為啥老外說的中國大刀的評測經常會扯到如果爆發喪屍大刀是對付喪屍最好的選擇…)。

不過話說回來,魯格的小槍管確實沒有威懾力,就是中國玩遊戲的提起手槍第一想到的十有八九都是沙鷹,果然大就是美是全世界的共識嗎。

至於老外是怎麼知道中國大刀的,還不是各種影視劇唄,過去中國影視道具大刀是最常見的道具了吧。

補個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