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來無事,讀了顧城的詩,心中感覺還是不錯的。但是又為他的行為感到反感,在網上看到許多人對他也有所抨擊。心中有些矛盾。也有人說他作為人品低劣的人,寫出來的詩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讀者的,我該如何看待?(也許不僅僅是顧城了,還有其他一些人品很差的作家)


沒有偉大的作家,只有偉大的作品。


金庸拋棄患難妻子朱玫。(原答案:金庸是一個人渣)。

沈從文出軌高青子。

郭沫若流氓加天才。

徐志摩號稱雲中鶴。

古龍經常因為嫖而沒有身份證,麻煩朋友去局子接自己。

……

難道射鵰它不好看嗎?

邊城它不香嗎?

女神它地位不高嗎?

再別康橋它不美嗎?

小李飛刀它不醉人嗎?

所以……

爽就完事兒了。

作品幹麼要與人聯繫起來?

我讀你顧城的詩,和你顧城有什麼關係?


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東坡居士噁心,如此難忘,不忘續弦?

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噁心,巫山雲,滄海水不如那風月場?

寫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魔噁心,青樓妓場,流連忘返?

寫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顧城噁心,養小三,殺髮妻?

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噁心,名為憫農,實為碩鼠?

寫出「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噁心,自詡國士,實為國賊?

不知何時開始,知乎便興起一股自命不凡的批判之風。

用沾沾自喜淺薄的所謂知識,去抨擊那些歷史沉澱出的精華,然後登高駁斥,激昂文字,一副天下皆醉我獨醒之姿態,實則狹隘可笑。

什麼時候,評判一首詩的好壞時,還要去分解、扒開作者的生活作風、階級立場或是感情經歷?

因為汪是漢奸,我們就不能用「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來抒發自己的少年意氣?

因為元稹風流多情,我們就不能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來表達故人之情?

因為李紳是個偽奸巨貪,我們就不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表達對農民的尊敬,對食物的珍惜之情?

如此說來,華夏五千年,但為詩人,大都是士族階級,必然與無產階級是對立面的,我們社會主義也不搞等級制度

那我們是不是就要摒棄所有士族階級的成果物?(笑到顫抖)

把那些問題文人,搞垮搞臭?(此後省略一萬字)

來自飲月亮的馬


實名反對高票的幾個類似「喫雞蛋不用認識下蛋的母雞」這樣的觀點。

類似這樣的問題其實很早就被提出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坦納寫了一本叫《語言與沉默》的書,他在序言裡面問到:「為什麼一個人在晚上可以讀裏爾克和歌德,可以彈巴赫和舒伯特,早上卻能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內心毫無波瀾地把一個個猶太人送進毒氣室。要說他讀了這些書而不知其意,談了這些曲而不通其音,這是矯飾之詞。」

前兩年自殺的臺灣作家林奕含,她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面說...思琪愛上了一個強姦犯,因為思琪是一個愛文學的人,而他的老師能夠通篇地背誦長恨歌。而思琪怎麼也想不到,一個能通篇背誦長恨歌的人竟然會是一個強姦犯。

這個問題往大了說就是一個關於..文學到底能夠為我們帶來什麼的問題,文以載道是不是一個空話的問題。當然我也給不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只是想說,這個問題絕不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喫雞蛋不用認識母雞」就能帶過的。

除非一種情況可以這麼說,如果你覺得文學在你眼裡和兩毛錢的雞蛋沒什麼差別的話。


我以前也有同樣的困惑

現在想想,人無完人

一個人能寫出那樣美的詩,他的內心,該多麼嚮往美好,可為什麼,他的作為卻如此不堪呢。我不相信一個內心陰暗醜陋的人能寫出令人心生嚮往的作品,也許,他只是對這個不那麼美好的世界手足無措,像個孩子一樣做了很多錯事。

我不欣賞他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再牽連他的詩


你不是人渣?

你見過顧城?對他很熟悉?

再你認為顧城人渣行為的時期,你一直在他身邊?

你對人渣的定義是什麼?

第一.我不認識你說的那個顧城,我也不知道他是幹什麼的,我也不清楚他做過什麼讓你那麼肯定的人渣事。

第二.這個世界同名同姓的人有很多,我一朋友也叫顧城,我看了你這問題,心裡第一反應很不舒服。

第三.是否不應該讀他的詩?這句話,我想笑,就好像我做了一桌飯菜,我不認識你,而你卻在一旁對幾十個人說我是人渣,又多愁善感的想要不要來嘗一下,我他麼招你惹你了?

第四.既然你都跟那麼多人說我是人渣了,那乾脆就人渣到底,當著你旁邊的那些人,大聲對你說:愛喫不喫,不喫,滾!

你,分不清善惡是非,就別進入他人的世界。你以為你讀懂了別人的詩?事實上,你讀的是自己的詩。真正讀懂了別人文字的時候,你就不會提這種問題了,因為,那一刻,你就是他,他也是你。


有這種認知,就別讀了,因為即便顧城是個聖人,他的詩你也讀不下去,不要混淆人品和文學的界限。孔子、文天祥、嶽飛、張煌言、瞿秋白人物形象都高大上吧,他們的作品除了中學課本上的,你讀過幾首?


顧城是我讀現代詩的啟蒙,一開始吸引我的是他詩歌的純真和清新。若僅僅讀詩,我能看到的只是個充滿陽光熱愛思考的孩子。也是悶頭讀了好幾篇顧城的詩集,我纔在別處瞭解到他的事蹟。這個「別處」換言之,是詩歌以外的世界。

當一首詩被寫出,詩人將不再擁有它,解讀是每個讀者的事情。退一萬步講,就算顧城真的那麼不堪,但至少創作時的精神狀態是純真的。那麼這就足夠了。顧城的詩代表的,是寫詩的顧城。更甚之,我們可以認為,這些文字其實是他矯揉的偽裝,那就隨他的意吧,我更願意被美好欺騙。

我還是很喜歡顧城的詩,因為我欣賞的,僅僅是詩歌本身而已。

還有,您的措辭相對偏激,按照標題的語氣,這個問題您是有答案的。既然提了出來,我認為這是應該您的嘲諷。如果不欣賞,大可不必說出。這樣的提問,噴您的人會很多的。


作品和人,分開看,人家詩寫得好,就讀,人品不好,不學就是了。

從小老師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得很清楚,【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喜歡古詩詞的朋友可以加入圈子,大家一起討論呀~

詩詞之美 - 知乎?

www.zhihu.com圖標

文藝和才華從來不是避難所,作品好就從文藝角度去肯定他。道德上出問題,就從道德層面上鞭撻他,人品出問題,就從人品層面上鞭撻他,觸犯了法律就國家機器會收拾他。

才華即正確本質上和顏值即正義是一種邏輯的東西,骨子裡就是一種特權思想,你要學會真正的平等而強大的思維,用公正批判的眼光去看待。


道德模範寫了本書,你買不買?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基本上所有的答主都提到了要把作品和人分開看的觀點,我很贊同這個觀點。

但我想指出要實現這種做法的困難之處。

心理學有暈輪效應的說法,愛屋及烏是人類難以避免和剋制的本能(認知保持一致的要求)。

當我們喜愛顧城的作品,我們很容易就會同樣開始喜歡顧城這個人,甚至開始為他的缺點開脫。

同樣的,題主也是在暈輪效應的影響下,在瞭解了顧城的負面事件後,對其作品也開始產生不確定甚至偏負面的態度。於是到知乎提了這個問題,

而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人和作品分開看的觀點是對的,但由於暈輪效應導致這個觀點難以實現,所以題主的問題實質上是「如何克服暈輪效應」。

而簡單的做法是:

①瞭解關於「屋」的多方面的信息,形成關於其完善的觀點;

②瞭解自己是否處在暈輪效應的影響下,客觀判斷自身情緒;

③擺脫主觀情緒對自己決策的影響,從客觀角度進行決策


歷史不忍細讀。

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也是一個窮奢極欲的人,「司空見慣」這個詞就是劉禹錫形容李紳奢靡大場面見多了而寫的。

並不影響你認同他當時當地寫下的憫農。

慈禧有「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句子,很多人也不喜歡這個滿清老女人,但不影響喜歡這個句子。

徐志摩、胡適、老舍等等,甚至很多人連他的作品都不願意看就噴的康有為、郭沫若,都有瑕疵。

都是過眼雲煙,留下作品就好,他們或偉大或醜陋,甚至邪惡,與我無關。


你跟我複述一遍

道德是統治階級在統治技術達不到統治目的的時候 用來迷惑民眾 從而實現廣大人民羣眾高效低成本自我管理的工具


高中的時候很愛顧城的詩,覺得這樣充滿靈性的句子背後,必然是一個非常純潔的人。後來看到了顧城的人生故事,不得不感慨,作得一手好死。但愛他的詩,這一點從沒改變過。

想來從事文學與藝術的人,大多自由浪漫,和世界格格不入。不能苛求太多,愛作品不愛本人就好


這個問題槽點也太多了

顧誠不是人品不好,應該叫人品很差,死了不冤。

他也確實死了。

所以你看書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利益,放心地看吧。

至於被潛移默化的影響,你在網上看帖子,是不是也會受到影響。你知不知道對面是個什麼人,你怎麼保證自己不會受到不好的影響。那你就不上網啦?


看到問題時,我差點笑出豬叫。感謝題主,讓我再次意識到了智人種的多樣性。

「人渣」是什麼?

原意為道德敗壞、品行低劣的、自身行為與社會相悖或違反人倫缺乏操守準則的人。現多以影視及動畫的人物形象為代表出現了一些代稱。除此以外,目前除用於辱罵他人和表示對他人的蔑視以外,也偶見於形容一個人對社會或羣體毫無貢獻,且拖後腿的情況。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根據定義,「人渣」就是道德敗壞的人,那道德是什麼?正常情況下,當某人討論「道德」時,我傾向於將其理解為社會通用的道德準則,而不是哲學家們嚴謹討論的倫理學概念。而前者從來不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而是「社會構建的行事準則」。就好像屠宰業高度機械化的美利堅對下水等食物的否定態度一樣。君不見數十年前,大陸尚有一罪,名曰「流氓罪」,別說學生「早戀」,就是倆適婚青年正常戀愛,也是可以上報官府,治他一罪的,那時候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之一,就是「非婚相戀的人(特別是男性),就應該被千夫所指」。也就是說,只要題主曾有過沒能步入婚姻的戀愛經歷,那就是幾十年前人們眼中的人渣。

那麼,用作為「行事準則」的當代社會道德去束縛他人(特別是部分貢獻突出的存在),真的必須遵守麼?遵循一個能被輿論輕易改變的準則,真的是必要的麼?

至少我不會因為其翅膀多撲棱幾下,就要丟掉一隻天天下金蛋的母雞,更何況顧城?


我還沒讀過顧城完整的作品,讀不讀實際上取決於他的作品是否帶有黑暗傾向。有的人人格和作品是分裂的,作品對他來說是個理想國,而有的人會把自己生活中的黑暗帶入作品中。

之前讀了海子的作品感覺十分孤獨抑鬱,作品情緒十分負面,人格不完整的人還有三觀未定的青少年不適合閱讀,有的部分感覺他有精神分裂的癥狀。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從讀完之後的情緒中平復。

所以,你要判斷的是作品,他全部的作品什麼樣我不知道,但從幾個零星的句子裏我察覺到顧城的詩是帶有黑暗傾向的,如果心智還未成熟的話,最好先不要讀,不要凝視深淵,瞟一眼就走吧。


讀李白的牀前明月光,思念的也是自己的故鄉~

錢鍾書說:如果你喫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同理,你喫著雞蛋不錯,就吸收雞蛋的營養好了。還管那隻雞幹嘛?


經過時間沖刷得到無數人認可的作品裡面絕對有真實美好壯烈的東西。

世界上美好的東西跟惡的東西永遠是同時存在的。

一個人的作品既然被傳頌,說明他內心有片美好星空。

我們看到一個人內心有好的東西不能洗白他身上的那些惡。

一個人身上有灰暗不代表也不他沒有好的東西。

想像一下,如果當年汪精衛真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了,你今天是否有可能先背了他的詩,誇讚過他後,再來批判一個作家做過壞事所以不能看他作品呢?

那麼你的誇讚與認可又算什麼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