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题主好。

最开始读到《阿房宫赋》的时候,也是在课堂,虽然这一篇不是最为人所传道的文言文,但还是令我记忆深刻。

《阿房宫赋》的第一段,对阿房宫的兴建极尽描写,「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一段华美的描写,将阿房宫的恢弘大气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当时的盛况。

紧接著,杜牧又以纪实的描写讲述了六国战败归顺秦国的庞大场面,秦人极尽奢侈铺张,搜刮时锱铢必较,而挥霍无度,丝毫不顾及百姓的感受,而最终,他们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杜牧的这一篇,最后一段深刻的评判,将史实教训叙述得详尽而引人深思,是为后世的警告,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与统治者、王官贵族的作为关系匪浅,若不体恤民心,终将为民所愤,而历史上的众多起义都是由此而发生。武力足以征服敌国,但唯有俘获民心,才能兴国而经久不衰,不可轻视的,总是子民。

除了文意之外,文体本身也十分具有文学考究性,从叙述方式到遣词用句,精练工整,豪放而不浮华,十分精彩。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删)


不得不说古人的眼光果然超前,几千年写的东西放到现如今依然不过时,之前背的时候只是背诵,现在......语文教材真的要改一改了,再这样教下去怕是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冲突哦


对于这种有明显借物/景抒情的文章,一定要著重看最后。

让我们再深刻体会一下: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怕就怕在后人既不哀之也不鉴之,就开始谋求递万世而为君了。

更可怕的是还不让人替他哀一下。


藩镇割据,吐蕃、南诏等四夷作乱,内忧外患之时唐敬宗大兴土木、声色犬马,官员觐见无门,杜牧故作《阿房宫赋》以秦讽唐,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唐敬宗为宦官所杀。


谢邀 《阿房宫赋》主要讲的是秦宫的奢华,可以跟《过秦论》相比一下。 根据《阿房宫赋》的描述,始皇帝大肆容纳后宫,女子多不胜数,然而真正得到宠爱的却只有那寥寥数位。 不过我们要知道,《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它跟历史是有差距的,史书上并没有多说始皇帝后宫的情况,反倒是暴政倒写了不少。所以这里面关于六宫的描写应该是过于夸张的。 接下来就是开始描写秦宫穷尽奢华的这一段,从《史记》上始皇帝泰山石刻那里也可以侧面证明,始皇帝有些好大喜功,所以他穷尽国力想要显出秦国的华贵也是有可能。但史书上还有一段记载,说始皇帝喜欢简朴,后宫佳丽为讨好他也多著素衣。就是颜色朴素的衣服。这跟阿房宫赋的奢靡是有冲突的,阿房宫或许有(存疑,有猜测说只有个地基),但不会有这么华丽,毕竟这个作者也只是想像,没有真的见过。 《阿房宫赋》虽有夸大之嫌,但总体上还是著重于警示后人,切勿因贪图享乐而罔顾民生。虽无法与正史比肩,但文学价值还是很高的(整篇的骈文)。就是这样
有些话得关上门说,像题主这样光明正大的,不用想,已经凉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