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人的形態外貌存在著巨大的隨機性。

而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講,合理的猜測應該是更強壯、有更強生育能力、智力更高的物種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但人類培養出來的審美觀似乎追求的是體態的勻稱性,五官搭配的美學協調性,超低的體脂率,以及盡量高的身高。這些審美篩選的標準似乎與自然選擇背道而馳。也就是說按人類比較通用的擇偶標準,篩選出的理想配偶與自然選擇的結果可能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馳都有可能。

如此一來就造成一個迷思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人類獲得了一個對自然選擇毫無優勢的審美和擇偶標準呢?


人類的審美並不是針對人類生物學身體的自然選擇驅動的演化所塑造出來的,而是作為在人類之間通過模仿傳遞的信息組合(模因)由針對模因的自然選擇所篩選,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間接的。不過,對人類而言,「競爭優勢」並不是題目闡述的那麼單純的。

人類的遺傳多樣性很低,強壯程度、智力、生育力這些因素並不是全靠基因決定,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受後天環境和生活經歷的影響相當大[1],你一味去找這種對象並不確定能給後代好的遺傳性狀。在那之前,人類最近這些年的配偶關係(尤其是一夫一妻制)本來就不是生物學演化產生的,而是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所決定的、以經濟關係為主體的人際關係。你要繁殖後代也不限於跟法定配偶之間——尤其是對男性來說,對外觀不符合自己審美的女性所抱持的道德標準通常會有所下降,這符合雄性動物播撒其數量眾多且廉價的配子的自然趨勢。

在性選擇中強調一些奢侈的性狀是地球生物經常使用的機制(例如雄孔雀巨大華麗的尾部羽毛):可以在「帶有對生存並無好處甚至有拖累的性狀」的狀態下保持一定的生活水準,能夠展示你的優勢。體態勻稱、五官協調、精神面貌良好、身高超出平均水平之類特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遺傳優勢和生活狀況的優越,對人類來說還可以在社會關係、人際關係中發揮作用。不過,人的感官檢測這些的效果十分風趣,你可以通過化妝、藥物、補充少許維生素等手段來暫時地速效改善外觀,也可以整容。有些人是出於炫耀的目的而想要一個看起來優越的同伴,對你如何取得外觀的優勢也並不那麼在意。

「超低的體脂率」不算什麼重要的因素,人類女性要繁殖後代是需要確保一定體脂率的,正常人即使看起來很瘦也還是有相當份量的體脂。二十世紀中後期一些服裝模特的極度瘦的身體具有的優勢是可以通用地支撐各種衣服,這對審美產生的影響跟人類固有的對幼女的審美喜愛[2]又建立了間接聯繫。人的體型是可以改變的,現實中結婚之後發胖的人比比皆是。

參考

  1. ^2013年《人類進化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現代游泳運動員與19世紀安達曼島漁民的骨骼十分相似。2020年的一些研究顯示,4萬~12萬年前的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脛骨化石顯得比從青春期開始每週跑128~160公里的越野運動員的脛骨還要強壯,賽艇運動員的胳膊與中世紀勞動婦女差不多粗壯。這些人的基因並沒有多少特別的差異,自幼訓練或從事體力勞動、狩獵可以給生存下來的人粗壯的身體。
  2. ^二十世紀末一些研究顯示,讓計算機檢測公認的美女們的臉所對應的年齡,得出的平均年齡約12歲


符合。

自然選擇/進化只能影響那些可以遺傳給後代的東西,對後天環境決定的東西無能為力。

而一般認為人類的審美在剔除了後天環境的影響後,剩下的其實就是對稱性啊皮膚質量啊勻稱甚至平均性之類的可以反映出健康程度反映營養狀況反映發育經歷的東西。所以你可以粗略的認為美=健康=後代存活率高,這當然符合自然選擇。


抄一篇本人以前的回答,我懶得重新構思了……

並非所有的生物現象、行為、心理都能從進化上得到解釋,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喜歡喫香辣料對人體健康能有什麼益處?其實一輩子不喫也完全沒問題吧?

人類對異性的審美,也得拆開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1、感覺上的審美(整體感覺美不美,主要就相當於你說的美學協調性吧)

2、功能上的審美

3、風格上的審美

第二條功能審美已經被大家說濫了,也是最容易用進化來解釋的,就不用我再贅言了吧;

第三條風格審美,跟上一條比起來,用小說上的武將來比喻的話,功能審美是指這員武將戰鬥力強不強,而風格審美則是指這員武將(看起來)有多大的可能為我所用,也就是咱常說的,某些人瞧著親切、像自己人這種意思;

至於什麼叫整體感覺美不美,我指的是,存不存在這種情況,例如某人在功能和風格上都不符合你的審美要求,但你卻沒法否認她長得漂亮,只能說她不是你喜歡的類型?這就是我所謂的,很純粹地整體感覺比較美了!

大體上說:感覺審美決定欲,功能審美決定欲,風格審美決定欲(只是側重點不一樣,故意分開來說,但其實三者不可能劃分得完全清晰),三者結合才能形成欲——雖然有些詞是我自造的,不過大家還是打眼一看就能明白吧~~

李溯本?黃聖雅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複雜,我認為應該是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個因素是自然選擇,例如對稱性,膚色等,顯然和健康有直接的關聯;

第二個因素是協同進化,審美本質上可以認為是選擇配偶的結果,而選擇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也就是說在相對穩定的擇偶標準下,協同進化會強化那些更加明顯的信號特徵,這也是生物界大量的顏色鮮艷的性徵出現的原因。

第三個因素是社會進化,在羣體協同中,社會資源決定了選擇的權力,這也反過來影響了選擇的過程和結果。也就是說擁有最多社會資源的羣體的選擇模式(具有更多的社會因素)會對審美產生影響。

當然,這三個因素本質上也都屬於進化選擇的範疇。


審美有一個樸素的原則——物以希為貴。

人類審美受文明發展影響極大,一定要加上演化,有必要分為:

1.蠻荒而生存堪憂,以「活的異性」為美

2.蠻荒而生存無憂,以「優生優育」為美

3.文明而生存堪憂,以「生存無憂」為美

4.文明而生存無憂,以「奢侈炫耀」為美


不能這麼說,目前來看,人類的審美恐怕很大程度受社會屬性的影響,受自然選擇的影響不大。

如果人類真的是按照自然選擇和生物演化來進化出審美機制,那麼審美應該是統一的,或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然而事實上,如果你對歷史有興趣,你就會發現,人類都審美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有很大的差異。

比如世紀的工藝品和牆畫,已經搪瓷缸和臉盆的造型以及畫,放到今天,恐怕你已經很難感受到「美」了,再往前說,人類歷史上還出現過裹腳、塗黑牙,甚至更恐怖的「審美」,這些「美」放到今天已經是醜陋至極,而從「美」變成「醜」,連三百年都不到。

歸根結底,人類的社會很多程度已經脫離了自然選擇,大多數行為都是社會屬性造成的,不能單純用自然選擇觀點來看,審美也一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