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英國下場的藉口是德軍破壞比利時的中立,不是很懂這個低地國家對英國的意義在哪


比利時和荷蘭是英國最後的底線,這個觀點前外相張伯倫(不是綏靖的那個)就明確表達過。對此我的理解是(純粹是我的理解):這兩個中立國是英國商品出口歐洲最重要的中轉站,法國也很近,但是法國不會跟英國交心,西班牙德國也是一樣。而比利時荷蘭這兩個弱小的中立國就很難對英國豎起貿易壁壘。

至於有人提到皇家血統方面,我認為這個理由可以忽略。維多利亞是漢諾威王朝的,丈夫也是德意志人,臨終前和女王也是用德語做了最後交流。可以說女王一家就是德意志人。可英德之間該大打出手時毫不猶豫。英國國王為避嫌還主動將德意志王朝名改為英國名「溫莎」。這點那些君主們還是很拎得清的。

不過這也只是我的粗淺理解。


英國的政策一貫是大陸均勢,這個政策促成了比利時國家的誕生和獨立。

早在中世紀,比利時是西屬尼德蘭的一部分。隨著1566年聖像破壞運動發生,西屬尼德蘭北方七省獨立,組建荷蘭共和國,信奉新教。南部十省仍處於西班牙統治下,直到1713年由烏德勒支合約交給奧地利。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奧屬尼德蘭被法國征服,之後就是拿破崙獨霸歐洲大陸,直到1814年維也納和會。

維也納會議的核心之一是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所以,列強認為必須要在法國附近扶植一個強大的國家遏製法國,所以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合併在一起組建尼德蘭王國,由荷蘭國王統治。但彼時荷蘭與比利時的矛盾無法調和。荷蘭說荷語,信新教。比利時當時主要說法語,信天主教。荷蘭和比利時面積相當,實力均衡,一方無法壓倒另一方。於是雙方矛盾越來越深,直至1830年爆發了革命,比利時獨立。

比利時獨立雖然打破了維也納會議劃定的疆界,但彼時英國的主要敵人已經不再是法國,而是俄羅斯了。既然荷蘭和比利時無法組成一個國家,那麼讓比利時獨立也未嘗不可,關鍵是要把比利時攥在自己手裡,畢竟比利時離英國太近了。於是,當時英國就推舉了女王儲維多利亞(即日後的維多利亞女王)的舅舅、前女王儲夏洛特的鰥夫、薩克森科堡哥達的利奧波德為比利時國王。之後利奧波德一世還娶了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女兒路易絲為王后,做了英法兩家的外戚和女婿。就這樣,在英法兩國的保護下,比利時在列強的夾縫裡誕生了。

隨著德國的統一,原屬神聖羅馬帝國、與德國位置相近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處在德國的威脅之下。德國入侵英法兩國,都要先攻佔荷比盧三國。因此,一戰二戰期間,比利時乃至整個尼德蘭地區都對英國至關重要。

總結,比利時就是給英國擋槍的。


比利時一直是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旗子,英國在非洲帶比利時玩得很開心,還幫比利時打了不少地方。用比利時在非洲牽製法國德國義大利。加上比利時和英國皇室關係非常好,同時荷蘭也是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棋子


歐陸均勢 制衡法蘭西和德意志 (還有尼德蘭)

控制海峽維持海權


那只是個藉口,假如沒有比利時這個國家或者英國不保證比利時的中立他們也會參戰

英國保證比利時的中立應該是維也納會議上政策的延續,而這個國家的誕生應該是和遏製法國有某種關係 到了一戰前英國已經不再以遏製法國為目的,但是對比利時中立的保證卻延續下來


德法不可獨大,攪局需要人手。比利時、荷蘭等小國是英國的鐵杆,也是英國插手大陸的跳板。


戰略意義:比利時是低地國家,低地國家相隔英國只有一個海峽。控制低地國家,就等於英國有了一個緩衝區,任何國家想攻擊英國,就必須先取低地國家。一二戰英國都在比利時駐有軍隊,一次勝利,一次頓特爾克。

家族利益: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是比利時王子阿爾伯特,同時阿爾伯特是女王的表哥,英國和比利時當時是世代聯姻,血濃於水,甚至導致女王后代成了血友病。現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溫莎王朝,其實就是冠的比利時王族的姓(可惜女王丈夫希臘王子飛利浦空有稱號,成了入贅婚姻,溫莎王朝還將繼續)。所以英國肯定要幫親上加親的比利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