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566814

我看到一些日本民調,他們對中國充滿嫌棄與厭惡。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我覺得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我是一名00後,無比痛恨於日本曾經的殘暴惡行,但對現在的日本其實是有一些好感的,我們該如何消除日本人的這種偏見與敵意呢?


指望日本人正確認識理解中國,是一種以己度人、強行將中國的社會理念強加到日本身上的做法。

日本的問題不是對中國充滿偏見,日本對美國、法國同樣存在極大偏見。對法國充滿浪漫幻想的日本人來到(比想像中)髒亂破的巴黎,遇到黑人小混混或者阿拉伯裔小偷後幻滅導致精神崩潰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學病症,叫做巴黎症。

日本人也不是對國外都不感興趣,或者認知都是錯的,日本的地理教育成果比美國強無數倍,許多中年日本人哪怕沒去過歐洲旅遊也是當年在巴西、泰國、北美或澳洲闖蕩過的,日本二流大學裡的某個鐵道死宅坐過的臥鋪綠皮車可能比你都多。現代日本人的真正特徵在於,對所有的」他者」都極度缺乏興趣、缺乏正確認知,缺乏認知的動力。

普通日本人不僅不關心中國,他們也不關心異性、不關心性少數、不關心在日本單一民族國家敘事之外遊離的在日朝鮮人、不關心窮人、不關心富人、不關心其他產業的人、不關心和自己喜歡的動漫不同、球團不同的人、不關心外地人、不關心一切不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小圈子之外的人。

日本社會的部落化和分斷、可以令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人都感到震驚和不適,這種分段甚至不像美國是以種族族裔性別為基礎,是以文化性的小圈子為基礎的。日本大學生裏復讀考上的和自主招生考上的都不能互相理解,時不時地在推特上極為惡毒地咒罵彼此或捏造一堆暴論增強對對方的刻板印象。

並且和叫囂著部落主義將要摧毀社會,想方設法重構全民共識的美國不同,日本全社會對於這種愈演愈烈的小圈子主義無動於衷,並且在有意無意之間繼續加深這種現狀。大眾媒體與消費文化正在不斷加深對諸外國、對性別、對職業、對文化小圈子的刻板印象,以及團體內部的規則和認同。

對於處於部落主義城邦社會急先鋒的日本而言,讓看鬼滅和不看鬼滅的人互相理解已經是不可能的偉業了,更別提對日本以外的正確認知了。

而社會各羣體需要互相正確認識理解,團結共存的理念,本就是中國獨有的社會認知,沒必要強加給其他社會,日本人對現狀挺滿意的,跟中國做生意也一直是日本的最高優先順序之一,遠比讓中國民主化或者懲罰中國大逆不道的反資本主義民主制道德的行為這些西方世界的大義重要得多。嘴炮都是嘴炮罷了。


多謝大家給我這麼多評論。我根據評論在末尾加了分割線,又補充了一些想法。請看更新的朋友直接拉到末尾分割線。

以下是原回答

多謝邀請。

直截了當的回答,那就是日本人對中國的確充滿了偏見。目前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改變。

快兩年沒有上知乎了。回來一看有這樣一個邀請。我就情不自禁的點開看了這個提問以及它的回答。我還看到這個問題下面有一個鏡像問題的鏈接,也點開看了。說實話,這兩個問題以及下面的諸多回答都令我非常痛心,但這個問題的確現實存在,並且諸多回答中所說的現象也是不可迴避的事實。我深知,回答這個問題之後,有可能會被罵的狗血淋頭。但在日本,作為一個喜歡中國的人,我們的感受也非常不好。這種感覺要是借用屈原的話來說,那就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但我還沒有達到能「餔其糟而歠其釃」的境界。反過來,和中國朋友打交道的時候,有時也會覺出他們對日本的偏見。甚至有些時候對日本會做出比較極端的評價。對此,我也是深感遺憾。對於這種問題我也經常會因此而煩惱,也未嘗不是經常考慮。所以,看到這兩個問題,我就過來試圖寫出我思考的答案。

我想分析一下日本對中國的偏見。一言以蔽之,對中國的偏見,無非就是ducai邪惡的髒亂差國家,對中國人的偏見,無非就是被xinao的拜金野蠻人。(此處語言多有冒犯,還請諒解。)但是,只要是在中國生活過,或是和中國人交過朋友的人都知道這並非屬實。

首先,從個人角度說起,很多日本人覺得中國人不講禮貌,不接受他人的意見,而且還非常拜金。關於這些,我不得不說,這些看法確實是在日本人和中國人接觸當中產生的。

因為日本比較保守和排外(不光是對外國人),所以會對外來的東西比較敏感,以至於排斥。而且日本人本身也非常守規矩,會儘可能滿足周圍對自己的要求,基本不會對一個團體的體制產生質疑。比如一個日本人進入一個新的團體,初來乍到,肯定會察言觀色,而且會盲目的服從。相比之下,我個人認為,中國人和他人交往時比較隨性,不會考慮那麼多細節。而且中國人的思維非常靈活,往往不被體制束縛。在日本人的羣體中,中國人的行為不那麼容易被接受。

如果一個中國人在日本,也還是按照中國的方式行動的話,這往往會很「失禮」,從而遭到日本人的排斥。此時「不講禮貌」的標籤就誕生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日本人好心提醒,你這樣做會失禮,這樣做不合羣的話,中國人往往會問為什麼會失禮、不合羣。因為禮儀這種東西是從兒時就被灌輸的,所以日本人本身就是盲目服從,也不會考慮為什麼的。就像沒有人能解釋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以自己的方式呼吸一樣,通常也解釋不出來。而且,提醒的人往往期待的是對方的接納與感謝,被這樣質疑就會覺得被打臉了。一旦被這樣質疑,提醒的人也只能付之一笑,從此敬而遠之了。此時「不接受他人意見」的標籤也誕生了。對於這一點,中國人也肯定會覺得日本人這樣要求自己非常高傲,還陰陽怪氣,或是覺得憑什麼要我聽從,畢竟你們沒有給出一個合理解釋。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醒和被提醒這一環節,其實一開始雙方都並非是惡意的。日本人是希望中國人能更好融入日本社會,並不是以高傲的心態去提醒的,也並沒有強迫中國人必須要服從。之後,是因為感覺被質疑,才會判斷中國人拒絕接受自己的建議,所以就選擇不多說什麼了。而中國人則是出於好奇心,並且希望對日本社會有更深的瞭解,並不是要質疑,或是拒絕接受。問題出現於文化的不同,和對彼此的不理解。如果這兩個人有機會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敞開心扉地彼此交流,這種誤會就會解除。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因為日本人比較畏懼和不熟悉的人深層交流,而中國人則會因為日本人的態度而感到不滿。

如果在此更進一步思考,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排外,以及為什麼這麼拘泥於禮數又給不出合理的解答,那麼我也無法解釋了。或者說,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去向歷史求證,「Hanc marginis exiguitas non caperet(可惜這空白太小寫不下了。)」但現實問題是,我們都沒有去深入瞭解彼此,就會開始無限dis循環。僅就上一段說,從「日本人自以為了不起,對中國人態度不好」開始向上追溯,依次為「那是因為中國人聽不進去別人說話」,「那還不是因為日本人問啥都回答不上來嗎?」,「這就是日本的禮儀,是你們中國人不講禮貌」,「這個排外的民族,自以為了不起嗎?」,復而周始。而且,從這種互貼標籤,互相dis的循環中還會衍生出種種其他標籤。

我用「禮」來舉例,是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從古漢語意義上的「禮」來以此類推。日語以及現代漢語中「禮」這個字好像變得非常狹義,只是單純的禮數而已了。但古代漢語中的「禮」,小到上臺階先邁左腳還是右腳這種細微的禮數,大到國家體制、天人關係這種龐大的體系,都包含在內。我個人感覺,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形成的種種誤會和偏見,大部分都可能從「禮」的不同而產生。

在這裡,我舉幾個我和朋友們常常會說起的具體例子。這些事情也都是我本身經歷過的。

首先,我就從上述的例子說起。當日本人被問到日本禮數的所以然的時候,很多日本人都無法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這些禮數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形骸化了。而且日本人大多數都是有一說一,不知道就不說的性格。相比之下,要是問起中國人中國的禮數,好像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似乎非常合理的理由。但是一旦問多了就會發現,每個人說的好像都不大一樣。逐漸我們就會發現,好像很多人並不是真正知道,而只是想當然地回答。因為這一點,比較實事求是的日本人就會覺得中國人總是瞎說。反過來,也正是因為日本人過於實事求是,很多中國人就會覺得日本人實在是太無聊了。我個人認為,每個人對事物都有一個自己的認知,雖然不是很客觀,但在不是做學術而是聊天的時候,交換一下彼此的認知,才能更好的理解彼此。(對於「禮」的解釋,最近中國哲學研究方面好像比較重視荀子。但不知有沒有人考證過荀子到底是不是在瞎說(笑))

曾經,我見證過一位日本男性前輩和一位中國女性前輩之間發生過的一段笑話。這位日本前輩有些書獃子類型,什麼都要刨根問底。而這位中國前輩是比較好面子,說話也比較會誇大其詞的那種。有一次,幾個同學一起去中國旅遊,這位日本前輩是第一次去中國,所以他一路上問了這位中國前輩很多問題。這位中國前輩就隨口答了很多不太著邊的答案。要是正常日本人的話,有可能就到此為止,像我的話,就自己回家查去了。但是這位日本前輩就一直問個不停,除了這位中國前輩以外,還問了很多別的中國前輩。結果證明,這位中國前輩的很多答案都不是很對。這位中國前輩被當面拆臺,惱羞成怒,而這位日本前輩也不讓步,就認為這位中國前輩騙了自己,還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那次旅行結束之後,二位就不歡而散了。雖然二位不是情侶,但我還是想用「成田別れ」這個詞來形容他們···

其次,很多日本人會覺得中國人比較「厚かましい(厚臉皮)」。我認為,這是因為在中國,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比日本的要近的多得多。中國人彼此之間好像並沒有那麼多要客氣啊,不要給人添麻煩啊,這一系列想法。但這在日本就完全不同。首先,張口閉口都要想到說敬語還是簡體。譬如,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在有事相求的時候,雖然有半開玩笑的成分在內,可能都會用敬語說一聲「お願いします(麻煩你了)。」而且在開口相求之前,可能多多少少都會考慮一下,我會不會給別人添麻煩。按照日本人的這種思路,中國人的行為就會被劃分為不為別人考慮、經常給人添麻煩的範疇。但只要更深一步去了解中國人的處事方式,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中國人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和日本相比,中國人之間更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來往。我不知道是不是該這樣理解『禮記』中的「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句話,但我還是認為這句話概括的非常精闢。有困難就向別人求助,別人有困難能幫就幫,我認為這是中國人處事的一種形式。你求我辦一件事,我也求你辦一件事,在彼此都講誠信的前提下,這樣來來往往幾次就能成功建立起互相信賴的關係,有時機緣巧合也能成為朋友。我更覺得,這應該是中國人彼此拉近關係的一種行為方式。

我曾經也很不習慣這種來往方式。我大一的時候有一位中國朋友經常找我教他日語,還讓我幫他修改日語文章。一開始我們不是很熟,我曾經也是覺得他臉皮有些厚。後來,我們也經常一起喫飯,他有什麼煩惱也都會和我說。但是,我有什麼事情基本上都是想著不要給人添麻煩,所以也一直憋在心裡,什麼都不說。有一次,我遇到了麻煩,但整個過程都沒有和這位朋友提起,到後來,整件事情結束後我才和他敘述了事情經過。他聽了之後就和我說,其實這件事他是能幫上的,但就此事看來,好像他一直把我當朋友看,但是我卻一直沒有把他當朋友看。我聽完後的一瞬間都愣住了。我趕忙問他為什麼這麼說,他告訴我,有事情一起分享才叫朋友。那天我們又說了些別的事情,後來我回家仔細想了想,覺得這可能就是思路的不同。之後,我和這位朋友依然有很多交流,「哥們兒」這個詞也是從他那裡學來的。通過這件事我學到了,在中國「哥們兒」是可以互相依靠的存在。當然,在日本也是有這樣的存在的。但是這個難度非常大,除非是相處特別久(小學初中高中都在一起的那種),否則基本上是不可能達到這種關係的。我從小到大因為家庭原因一直不停的搬家轉學,所以我身邊從未有過這樣的存在。

再其次,這也是我實在無法理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中國人之間的惡性競爭。和中國人打過一些交道,但接觸又幷不深的日本人,常常會說,中國人的圈子很亂。這裡的亂,指的當然不是男女關係方面(我相信這亂不過日本大學生)。而是人際關係複雜的意思。我自身被捲入過(為什麼要卷我進入,好無辜T T),我女朋友也是中國人,所以通過我的經歷和我女朋友的描述,我不得不認為中國人之間的確存在很明顯的惡性競爭。它的表象是抱團、排擠、搞破壞,以及打小報告等等。但在這表象的深處,我覺得大家好像是在爭奪著一種看不到的利益。在當今的競爭社會下,我個人認為爭取利益本身是人的本能,無可厚非。但是,有的時候我實在是想不明白大家是在爭什麼。在沒有實質性利益存在的時候,很多中國人羣體也會因為爭奪領導權、話語權等,斗的不亦樂乎。當然,在日本這種現象也不是不存在,只不過做的這麼明顯的,最晚也只會到初中為止。在這個階段,我們通常還沒學好怎麼去換位思考,沒有學會agree to disagree。但都到大學了還爭奪這些,到底有什麼用我至今也無法理解。縱觀歷史,中國每朝每代都有黨爭,我暫時理解為這有可能是歷史遺留。除此之外,我還推測,是不是有可能因為中國競爭非常激烈(我前幾天剛剛學會「內卷」這個詞),除了正面競爭外,不得不使用一些別的手段了。關於這一點「偏見」or「看法」我個人還沒能給出合理解釋。很多日本同學對中國羣體敬而遠之,大都也出於這一理由。

最後,關於認為中國人拜金的一個觀點,我認為這也來自於中日社會的不同。大多數日本人都是聽說中國人結婚的時候都要買房買車,所以才覺得拜金。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但通過和很多中國留學生交流,更進一步瞭解中國社會實情之後,我也不這麼想了。先說和我同齡的留學生,我發現他們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和自己的伴侶在大城市共同奮鬥,所以也不是那麼在意有沒有房車了。還有很多留學生說,要是能貸款買房子的話,何必一直租著房子白白花租金呢?我覺得這也非常有道理。

在日本,年輕人基本都是租房子住。不動產業也是非常守規,法律本身也比較對消費者有利,譬如房東無法因為自身理由讓住戶搬出等等(我家倒是遇到過這種情況,不過,這種情況下房東是要交補償金的。因為房東一直都對我們很好,我們也不想找麻煩,所以就沒有要求補償金)。所以大家可以安心的租著房子住。還有一點中日觀念不同,那就是日本家長通常會讓孩子自己努力掙錢買房,而不是掏自己的腰包替孩子買房。所以,很多日本人在結婚的階段是不會考慮買房的問題。而且我們這一輩,在結婚的時候也基本交不起首付,通常都得工作幾年纔可能考慮到買房。聽聞在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時候,大家好像也是很早就買房的,但我們這一輩就沒那麼幸福了(哭)。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在日本大家和小家的劃分比較明確。父母親戚不給出錢,同樣也不會要錢。但我聽聞在中國好像親戚之間金錢上關係也比較密切。這是日本人非常不習慣的地方。

當然,在這被貼拜金標籤的羣體當中,也不能排除的確真的有一些人認為自己有錢就可以肆無忌憚了。金錢可以成就一個人,但又何曾不能摧毀一個人呢。十幾年前我們見到的中國遊客當中也不缺這樣的人,我非常高興十幾年後大家追求的已不止是金錢,同樣的行為在中國也會遭到譴責。

以上,我寫了非常多我自己看到的現象。但這些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有所改善。可能因為網路發達,信息普及,所以很多人出國之前都會學習很多關於自己要去的國家的人情世故。我記得在我初高中時期常常會看到中國遊客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但上大學之後,就幾乎再也沒有了。我還聽很多老人們說,中國現在非常像當年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日本,到哪裡都被嫌棄,這可能是每個成長起來的國家都必經的一條道路。

總而言之,中國人與日本人,個人與個人之間,老百姓與老百姓之間的偏見、誤解,基本上都是可以通過互相理解,換位思考解決的。至少,通過以上經歷,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但接下來我要寫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就複雜的多得多。這也是我痛心之處。近幾年,我發現網路成為了「諸刃の剣(雙刃刀)」,它既能成為獲得正確信息的渠道,也可以成為偏向信息的傳播空間。我上述的那些標籤,通過網路的扭曲,就變成了髒亂差、野蠻、拜金、勢利眼等等,帶有貶低、攻擊性的辭彙了。

在日本,作為一個當代的年輕人,高中之前的我曾經也是對國際形勢啊,世界走向啊,政治什麼的毫無興趣。大多數的學生們只會談及自己的興趣愛好,看了什麼書,去哪裡玩了等,這些話題。在生活當中,也基本上很少涉及國際形勢、政治等話題。甚至說,如果要是一個人談論這些談論的太多,大家都會覺得這個人是不是有點兒什麼問題,或是參加了什麼組織。在這種情況下,唯獨說起中國的時候,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中國是yidangducai,中國經濟即將崩壞,中國哪裡哪裡有怎樣怎樣的問題。細想這個現象,其實可以發現兩種矛盾。一個是,大家都不談論這些,那麼網上哪來那麼多批判中國的言論。另一個是,大家都對這些不感興趣、不瞭解,那麼怎麼就一口咬定中國是如此的不堪。因為我個人對網路以及政治不甚瞭解,所以只能做出猜測。那就是,一定是有人「帶節奏」,而且中國崩塌論的確有一定的受眾。

不知有沒有人讀過太宰治的『斜陽』。這是一個講述沒落貴族的小說。其中體現了沒落貴族的那種頹廢和無奈,以及雖然不願意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變化。活在今日的日本年輕人,都會覺得日本最輝煌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日本的種種榮耀都即將變成過去。隨著IT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日本逐漸又跟不上世界的腳步,但由於經濟需求,又不得不接受這種變化。每次去中國旅遊,我都會感覺到中國的發展,更能體會到IT技術帶來的變革。我雖然覺得非常有趣,非常新鮮,而且特別喜歡這些技術,但心裡還是會有一絲莫名的恐慌。我非常害怕就這樣被社會的腳步拋在後面。我們年輕一代人的心裡充斥著無奈、不甘,和不安。我高中時讀過『斜陽』,當時完全不知其所謂,但現在總會想起它描寫的那種心情。

我深知這種情緒只會更讓人頹廢,但又無法拋棄。只不過,好像很多人都選擇了錯誤的方式去宣洩。怨天尤人是無用的,更何況把這種感情發泄在一個幾乎與自己不相關的國家呢。在我周圍「狂吐槽」中國的人,通常都是不瞭解中國,但又從網上獲得很多偏向信息,自以為是「知中」的人。

更令我痛心的是,貶低中國的書籍在日本層出不窮。我個人非常喜歡逛書店,幾乎一週都會去上一兩次。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現在暢銷欄目中會有一本貶低中國的書籍出現。最近看到的一本是說,中國的IT技術給中國人民帶來了莫大的便利,但同時也監視了所有中國人,讓中國變成了監視大國,而中國人本身卻沉迷於一種我們非常幸福的幻想之中。這好像正好贏得了很多不想承認現實的日本人的心。(我已經無力吐槽用谷歌,油管的人為什麼就不覺得自己的個人信息被盜而且被監視了。簡單的cookie功能,出現在美國的網頁就會覺得「スゴイ(哇,好厲害~)」,但出現在中國網頁就會覺得是被監視了。更不用說最近的AI喜好匹配功能了···)這些書籍雖然多數都屬於學術性沒有那麼強的東西,但也是半學術的東西,我深感這些帶節奏的人對學術的褻瀆,對此也非常憤怒。我深知,只要我昧著良心也寫出這些貶低中國的東西,或者作這方面的研究,一定能被抄的火紅,但我實在是無法做到。

在神保町逛舊書店,就會發現一些2000年以至於1990年前出版的,介紹中國的大眾讀物。雖然我也無法知道這些讀物到底說的客不客觀,是不是事實,但至少沒有那種帶節奏的感覺。日本為什麼走向了這樣的路線我也實在是費解。我們雖然一方面深深地厭惡著上述所說的中國人的惡性競爭,但另一方面自己又在用這種手段來貶低中國而不自知。這一點就如同我不能理解中國人之間的惡性競爭一樣,也是完全無法做出合理解釋。

關於帶節奏的一方,我覺得我沒什麼能分析的了。政治,經濟,等等等等原因,這都不是我能知曉的範疇。而且也有很多其他答案已經做了詳細分析,我也就不需要再多說什麼了。要是問我該怎麼辦,我也只能無奈地回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最後,我想描述一下我感受到的中國對日本的偏見。這和日本對中國的偏見截然不同,它分為兩個極端。一個極端就是說日本「拘小節而無大德」。另一個極端,也是令我有些費解的,那就是所謂「精日」對中國的看法。

我曾經聽到說日本「拘小節而無大德」的同學,大多數都是來日本留學前對日本抱有很大期望,但真正來到日本又遭到了很冷酷的待遇。所以,這致使他們的認知走向了極端。覺得日本什麼都不好,什麼都不如中國。經常說的是「日本有什麼了不起的」、「日本人不就是會裝裝樣子嘛」。的確現在日本有很多不及中國之處,她們這麼說我也似乎無法反駁。這種心理我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日本和中國還是具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沒有大到完全不同,從零開始的地步。有時可能真的會產生「近親憎惡」的感覺。但我還是希望這些同學,最起碼在日本的日子裡能夠入鄉隨俗,多和日本人交流,沒準兒就會碰到和自己合得來的人。

當然我還知道這句「拘小節而無大德」的其他的含義。一方面指的是歷史問題,一方面指的是日本的一些風俗問題。歷史問題我將在最後敘述,這風俗問題嘛··· 雖然我不感興趣,但畢竟有很多人還是感興趣的。這一點從中國的道德觀來看,的確是沒有「大德」了。但日本的「德」好像又在中國的「德」上,添了moral這幾筆。這樣看來,我就不知道有沒有「大德」了···

另一方面,把日本捧上天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看到或聽到他們描述的日本後,我一度懷疑我是不是住在了一個假日本··· 日本的確有很多勝過中國之處,但與此同時,還有同樣多甚至更多不如中國的地方。我也認為日本的風氣應該很受歡迎。不過,有時扭曲事實把日本捧起來,甚至更有時是一邊貶低自己的國家一邊說日本多麼多麼好,這我就不能理解了。

我有過幾次和四五十歲左右在日華人見面的機會,聽他們說過曾經的中國和日本有著巨大的差別,沒有想到轉眼間中國就這麼發達了。當然,我也注意到有些人這麼說的時候表露出來的是那種為祖國而自豪的神情,但有一些人表露出來的則是心中的不甘。當年拼死拼活來到異國他鄉奮鬥,最後回過頭來好像還沒有普普通通生活在中國的同齡人好到哪裡去。一想到這些,我覺得也不是不能理解他們的心理了。畢竟我沒有經歷,也無法知道他們的苦楚,但我還是希望,做人做事都能坦坦蕩蕩,問心無愧,既然知道自己奮鬥了一番,那就沒有必要再心裡不平衡了。

但年輕人中為什麼還會有「精日」的中國人出現,這我就不是很能理解了。有可能是動漫、電視劇的影響,也有可能和在日本「嫌中」的人一樣,是受到了一些媒體的影響。但我想說的是,前者正是因為那是現實中沒有的理想,所以才會那麼受歡迎,而後者,我希望在完全偏向哪一方之前,還是要把信息查全,不要輕信任何一方。

不知不覺已經寫了這麼長了。這篇文章可能有些冗長,要是有人讀到這裡,我真是萬分感謝。我寫了這麼多有關中日之間的問題,這些都屬於我個人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在最後,我還是希望中日關係能越來越好,衷心期待中日兩國都能有更好的明天。

p.s. 這篇文章雖然經過我女朋友修改過,但畢竟還是太長了,若有表達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指正。文中詞語可能有很多冒犯之處,在這裡再一次請大家多多包涵。

~~~~~~~~~~~~~~~~~~~~~~~~~~~~~~~~~~~~~~~~~~~~~~~~~~~~~~~~~~~

我沒有明說我的思考是完全從個人角度出發。為了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個人層面能友好相處,這是我回答問題的初衷。我沒有想刻意抬高日本或抬高中國。也沒有自信去議論國家大事。畢竟我上大學之前也像同齡日本人一樣,對政治經濟毫不關心。關於國家和國家之間,我還得再引用那句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我看到很多評論都提了相似的問題。大體可以分為三點。

第一,日本對歐美的看法和對中國的看法標準不同,對此怎麼看。我個人認為,歐美無論對日本還是對中國都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當然,在中日關係方面也可以看到歐美的影響。我並非想批判給我評論的人,但我也可以這樣反問,中國對歐美的看法和對日本的看法是同樣標準的嗎?對每個國家的看法標準不同是自然的事情,我也並不想在關於中日關係的問題下面還談及歐美。我個人覺得,這其實也是我們在「談笑風生」時容易陷入的一種思考停止狀態,什麼事情都要往歐美上面扯,那我們自己要做什麼呢?話雖這麼說,我倒也很認同這些評論。的確日本人對中國人和對歐美人的態度是雙標的。但我想問的是,有誰真正問過和歐美人有深層接觸的日本人,他們是對歐美怎麼看的嗎?東大有很多從歐美回來的歸國子女,他們有的時候對日本禮節也很反感,覺得和日本社會格格不入,但說起歐美,他們也會說出不少缺點。我曾經在有美軍基地的城市居住過,那裡的人們對美國人的評價向來不好。這些也都是事實。話說回來,要是拋開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帶來的偏頗印象,個人和個人之間還是可以平等且友好相處的。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第二,關於歷史問題怎麼看。好吧。我不得不說這個問題過於敏感,我也不想讓我花費幾近兩天時間寫出來的文章被摺疊或者被hexie,所以我選擇了不提這個問題。我個人對這個問題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在回複評論當中,我提到了我很喜歡Paul Ricoeur《記憶、歷史、遺忘》中的看法。在這部書中,作者從現象學的角度分析了歷史問題。當然,作者分析的是曾經德國、義大利和歐洲國家的一些問題,與日本和亞洲國家的問題還不一樣。我只能在此推薦一下這本書,僅供參考。

第三,那就是關於這次福島核發電站排水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但是我一個沒權沒勢的窮學生,再怎麼說也是沒用的。可能是我太敏感,我在這些提到排水問題的評論中嗅到了一絲不友好。我若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的話,也可以這樣反問,那您是怎麼看空氣污染問題的呢?我想這就是矛盾和紛爭的開端。但我並不想與別人「掐架」,所以我還是不問這無聊且讓人下不來臺的問題。畢竟我們普通人是無權涉及這些問題的。要是問我個人看法的話,我可以用仁、義、禮、智、信等等觀念去分析,但是這一點用處都沒有。我也不想多談了。說起來這個,我突然想起我前幾天剛剛購買的,我們研究室師兄在日本出版的一本書《鉱毒問題と明治知識人》。這本書中分析了明治時期的日本知識分子是怎麼從儒學角度來分析當時比較嚴重的一個公害問題——足尾銅山礦毒事件的。如果從中國思想方面分析這次排水事件的話,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有很多可以借鑒之處。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在中國出版,不過我還是藉此推薦一下,僅供參考。

不知不覺中又補充了這麼多。我期待這個補充能更明確我的立場——希望我們都能盡量擺脫先入為主的觀念,從個人層面彼此坦誠相對。當然我更期望,日本能儘早擺脫現在這種對中國異常偏頗的認知。我的這些思考也都是通過和中國留學生交往的跌打滾爬中得出的。我也非常感謝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的信任和交流。

在最後,我本來以為會被罵的很慘,但沒想到會得到很多善意的留言。我受到了很多啟發,也能更深刻的認清很多問題。在這裡再次感謝大家的評論。


是。

看看RCEP簽字之後日本人一個個的以為簽了什麼不平等條約的樣子,他們已經忘了如何平等地和中國相處以至於把平等協商當做某種恥辱。以後多多習慣就好了。


不要想著從個人層面去改變什麼,那樣只會讓自己變成一條可悲的下位犬。很多人生活裏都會這樣,別人不喜歡自己,就會百般去逢迎討好。別人對自己流露一絲善意,自己就跟喫了蜜蜂屎一樣骨頭都輕了好幾兩。然而這樣有用嗎?並不會,只會讓你更加低人一等。 這種人,在公司混過的都見過不少。

換到國家之間,我們很多人的心態也是這樣,別人不喜歡我,那肯定是我討好得不夠真誠。你們只要去B站抖音之類的看看那些外國人下面的評論就知道了,羞恥度爆表。沒必要,真沒必要。

從大的方面,和大家說的一樣,當然是國家間的實力徹底壓制,然後實現國民心理的轉換。從個人方面,確實沒什麼好辦法,但是為什麼要在乎呢?該擔心的是他們。

我們甚至在腦海中萌生「別人不喜歡我我該怎麼辦呢」這種念頭的時候就該心生警惕,因為這意味著你準備要當一條舔狗了。而眾所周知,舔狗不得××。比如某個小島,對美日還有人比他們能舔嗎,換來的也只是核食萊豬量大管飽而已。


是。

有好辦法:持續的比日本強。逼它承認為止。

當你特別弱小的時候,大家可憐你,表面上看起來就是友好。

隨著你一天天的強大,敵視情緒就越深。

在你和他差不多的時候,敵視情緒到高點。

當你持續的,幾乎永久性的超越他的時候,關係會再度好起來。

中美,中日關係都是如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