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言變今白話,古語調變今新韻,如今連中華新韻都有了,那近體詩是不是也應該按照今天的漢語語音體系來創作出新的格律呢?我不是說我詩才高遠,不願拘泥於古律,我不過是個學識淺薄、讀書不多的凡人罷了……但是,我曾聽聞:「創新是文學的靈魂」,南宋名儒朱熹也曾寫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樣的句子,所以說……如題所說,近體詩是否有必要出新的格律?以求音韻之極美?小生愚鈍,還望海涵。

(至今為止,我寫的所有文辭就算符合格律也不會稱之為詩的……)

啊,順便一題,題主不太會作(太不會作)五言絕句,哪位大神能教教我……感激不盡。


∵u格律詩源於南北朝(梁。永明。483年)成熟於唐,亦稱近體詩。有如下特奌。

一,句數,字數一定。(五言句。絕句,四句,二十字。律句。八句,四十字。七言句。絕句。四句,二十八字。律句。五十六字。)

二,節奏

五言。上二下三。

七言,。上四下三。

多數如此,其實,二個字一音程。四也可分二,二。三可分一,二或二,一。五字也可分二,一,二。(多讀可領悟)

三押韻。

偶句最後一字為韻腳,首句可押韻亦可不押韻。

多押平韻(要同一部韻。不出韻。)

四,對仗。粘。

對仗。兩句一對。其二,四,六字平仄一定要相對。(山。平。對水。仄)(義也要相對)

如唐。羅隱。

山牽別恨和愁斷。一

水帶離聲入夢流。二

一,二,四,六。牽,恨,愁。平,仄,平。

二,二,四,六。帶,聲,夢。仄,平,仄。

山牽對水帶。平平對仄仄。

別恨對離聲。仄仄對平平。

和愁斷對入夢流。平平仄對仄仄平。

其中,和對入。

七言句讀法。多數是上四下三。山牽別恨。和愁斷。提示。思維(上四和下三的句義有什麼關係)

下三。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一

白雲生處有人家。二

一,石徑斜(2十丨)

二,有人家(丨十2)

粘。(南北朝永明體只有平,仄相對。而粘是近體詩特奌。)

粘即奇句和偶句的二,四,六平仄要相同。

蘇軾

橫看成岺側成峯,一

遠近高低各不同,二

不識廬山真面目,三

只緣身在此山中,四

偶句(二)奇句(三)其二,四,六。

近與識(仄聲。)第二字

低與山(平聲)第四字

不與面(仄聲)第六字

這叫粘,注宋詞有少數句略有不同,那是拗句(略)

古詩經漫長時間,(古詩是咱然流露斐然成章的)一到漢武帝時出現音律(詩歌創作初步進入法式時代,寫詩要恊音調)到南朝。梁。永明時出現聲律(新體詩,有初步格律)到唐朝發展成優美完善的格律形式。稱近體詩。

這優美的詩歌格式(載體)可寫各種內容的詩歌了。

近體詩是有一固定的(平仄律)有機會就把它依次序寫出來。以共同探討研究。謝謝。


詩歌為何要講格律?

所謂格律,其主要目的是營造一種音韻之美,以便於吟誦唱和。其起承轉合,抑揚頓挫,如琴訴,似笛揚,如流水叮咚,似春鳥聲轉。正所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格律豐滿了詩歌之美,使其不再僅具平面的視覺之美,而同時兼具了立體的聽覺之美。正所謂,「辭格飽滿,意丰情茂」。

試讀王摩詰詩《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再試讀王灣詩《次固山北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以每二字為一音階,每句以「二/二/一」或「二/一/二」字短斷吟之,不斷處則促吟之,句間亦短斷吟之,以唱和之調尤佳!例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可知其音韻之美,朗朗上口,聲聲成唱。古今韻皆如是。

以上可邊聽優酷上徐向東作曲編曲演唱版《山居秋瞑》或央視霍尊演唱版《山居秋瞑》,邊閉眼吐吸,搖頭同誦,或能得體驗。

若求詩美,則宜合格律。古今音變頗顯,若是今人吟誦,自然宜合今韻,此其一。詩歌式微,非為顯學,況古之格律今亦宜之,惟音變耳,故可承古律,押今韻,作今詩,此其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學,老生常談而已,然不可不信之。古賦,唐詩,宋詞,元曲,散文,小說,白話文,不一而足。今人今語,方為正道。

今人所謂好詩者,不過多葉公好龍而已。不過行偷懶之舉,欲竊詩體之美,塞苟且之章,而窺其門徑者卻百中無一。有渾不知韻者,有未曾聞格律者,有粗觀格律之表者,有不通名詩意蘊者。

門徑未窺,何妄談登堂入室,更何癡雲革故鼎新?如一平頭百姓,妄言改革政體,不亦徒遭笑耳?不可多言矣!


沒必要,出新格律就是新詩體了,而且,從唐至今,都是用的近體詩詩體。且都是用的一種韻,宋人平水韻也是整合唐韻而來,而今可用中華新韻,已經非常寬鬆了,唐代詩重情,宋代詩重理,只有詩風不一樣,而建國之初把韻寬限到可用中華新韻,已經很不錯了。再改新格律,就不算近體詩了。


完全沒有必要!

真如題主所說,可以用新韻,今人對平仄判斷和押韻完全無壓力。

另外,採用新韻並不影響音律美。或者說,格律和採用什麼韻書沒有固定聯繫。格律詩的格律只是限定了平仄關係,並不限定作者採用各種韻書。

最後強調一點,對於有些經典的古代文化,要麼傳承和延續,要麼就拋棄。改變它的固有形式和拋棄它沒有區別。

比如京劇,你可以換唱詞,比如現代京劇,樣板戲等等。但是京劇的唱腔,唸白,配樂組合等等無需改變,也不能改變。變了就不叫京劇了。

格律詩也一樣,如果有人不喜歡格律限制,可以選擇古風。但是如果調整格律,那麼就是另一種體裁了,不能叫格律詩。


近體詩的格律已經發展到登封造極的地步了。而平仄用新韻的話,與今日之語言也並無衝突。當然,並非說創新沒有必要。只是創新是為了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倘若今人有才學者,可以創出更為精美之韻律,也無不可。然而今人於此道與古人差之甚遠,又何談超越,何談創新呢?


你說的有道理!

但目前很難,寫律詩主要就是平水韻和中華新韻。

不過這並不影響創作呀,因為從來沒人說是一定要是格律詩。只要能寫出佳句,那就是好詩。記住,好詩一定是老百姓喜歡傳唱的。這纔是詩詞創作的難點,也是初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