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買機票時候對比了幾家主流機票網站,如去哪兒網、同程網、攜程網、淘寶機票、財付通等等。發現同程網和攜程網都會顯示一下剩餘票數,如圖:

這個是攜程網的;

這個是同程網的;有意思的是,目前僅這兩家訂票網站顯示剩餘數量,淘寶機票僅顯示「剩餘少量票」。因此想知道,他們的剩餘票數數據從哪裡來的?是否可靠?還是僅僅是一種對消費者的心理暗示,促使其快速下手買票?


數據基本可靠,數據從中航信過來的。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中航信的系統會告訴你很多航班信息(包括餘座),同城與攜程無非只是將後臺信息搬上檯面而已。
數據來自中航信,但是會出現上面說的情況,因為航空公司會根據銷售情況調整艙位(航空公司並不是一次性把所有座位都放出來銷售的),還有為了用戶體驗,這些網站會提前做數據緩存,也會造成一些數據不是十分準確
數據是中航信的,我只知道手機版上好像不是完全實時,都是有緩存的,貌似我印象完全實時的話刷新太多了要承擔的費用還是有點小貴的。但基本沒問題吧,我倒是沒試過在只剩最後一張票的時候訂票。。這裡顯示的「僅剩x張票」指的是該艙位(即該折扣價)只剩這麼多了,賣完這個艙位還有下個艙位接著賣,一直到經濟艙全價的Y艙或者頭等艙全價為止。。所以@於肉卷 才會說以為賣完了。。我也犯過這種錯。。去哪兒網在列表裡不顯示餘票數應該是因為主要要比價的話太繁瑣了吧,你點到訂票頁面去看的時候如果該艙位票少也會提示只剩下幾張票的。


那時候看著僅剩一張,十分緊張,趕緊下手了!後來發現,騙子!賣了半個月呢,隨便買。

其實你查好班次,去那個航空公司的官網買比較便宜,在去哪兒或攜程上會貴一點點。

參考:機票數據採集系統策劃方案介紹

攜程、去哪兒、藝龍這樣的平臺,到各個航空公司自己的官網,都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實時的機票數據,將這些機票數據彙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數據池。

基於大數據的理論,機票數據採集系統的軟體架構應該是從這三方面來研發的:左邊是大量的數據源,中間是大數據平臺,後邊是對大數據分析處理以後的用途歸屬。

中間的大數據平臺是機票數據採集系統的核心,大數據平臺將數據池中的數據結構化以後,提供給項目作任何維度的分析和研究,查詢和檢索,同時根大數據平臺的業務邏輯進行篩選。 當有了大數據平臺以後,可將結構化的數據分發到不同的終端,這種終端可以是公司自有的APP、網站或者微信公共號,也可以是公司的第三方分銷平臺,如通過攜程API上傳到攜程分銷商,通過阿里開發結構對接到阿里旅行。
顯示是,那個折扣剩下幾張,不是整班飛機無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