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關於斷舍離,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

隨著山下英子斷舍離理念,在中國的推廣,很多人都對斷舍離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瞭解。斷舍離中,斷指的是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指的是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指的是捨棄對物質的迷戀。其實這是很好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就目前中國的國情來看,這個理念不適用於中國,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日本和中國的消費階段不同

有一本書叫第四消費時代,在書中,作者將日本的消費階段劃成四個階段,第一消費時代,是隻有少數中產階級可以享受的消費,第二消費時代,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消費,第三消費時代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消費,第四消費時代,就是日本目前的階段,共享時代。

對比中國,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中國處於第一消費時代,那時候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到現在普通人就能享受的物質,比如轎車,樓房啊等。改革開放三十年到2008年左右,中國處於第二消費時代,即以家庭為中心的消費時代,在這個階段大部分家庭都可以買得起冰箱,洗衣機等電器。08年到現在,是第三消費時代,也就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消費時代。這時候會比較推崇個性,個人風格等。像我們就是處在這種時代中。

雖然現在出現一些像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的服務,但是在我們日常的消費中,共享佔得比例並不高。而且,因為中國地大物博,發展階段很不均衡,共享經濟也僅僅是在一二線城市普及。所以,整體而言,中國還是處在第三消費時代。

因為消費階段的差距,日本現在的共享時代,進行斷舍離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開展。可是中國人還處在崇尚消費,買買買的階段。我們一旦開始斷舍離,處理掉很多東西的同時,還是會買回來很多東西。甚至由於補償心理,買的會更多。

有時候朋友會跟我說,她要開始斷舍離了,然後他就把家裡的很多東西給丟掉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會發現,好像丟掉的那些東西我也有用,然後他們很有可能又重新買回來一些同樣的東西,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不同的消費時代,需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中國現在的消費階段不適合採用斷舍離的方式。以上是第一個原因。

二、日本的制度跟中國制度不同

在日本有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處理垃圾也需要收費。比如說在日本買一雙鞋子,當我們處理鞋盒的時候,也需要收費。也就是說他們買一件東西是需要二次收費,或者多次收費,正是因為這種制度,人們買東西之前會更謹慎的考慮。這是第二個原因。

三、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不同

日本是一個多地質災害的國家,地震頻發,所以很多家庭都有家園重建或者搬家遷徙等經歷。這樣的經歷給日本人提供了反思周圍物品的機會。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其中的女主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堆物品中,房間亂七八糟,各種混亂。這樣的現象,被一場地震打破。地震發生之後,她們回到原來的地方收拾能用的東西,可是發現,能保障日常生活的用品跟一大堆平時基本不用的物品混在一起,難以辨別。所以搬到新家之後,女主人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多物品。

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搬家,也不怎麼往外丟東西,只是不斷往家裡運動系,對於自己房間內有多少物品,他們也不知道。所以也就沒有機會斷舍離。

以上三點,就是斷舍離不適合當前中國的原因。

再多說一句,為什麼頭幾年斷舍離在中國風行,這幾年,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了呢?因為斷舍離出現在中國之前,很多中國人都是不扔東西的,就算扔也是小範圍的處理。生活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房子,肯定囤了很多確實沒有用處的物品,所以當時處理的大都是垃圾。對於這些物品很容易處理掉,不會引起心理上的不適,或者是對我們的內心有什麼樣的觸動,因為他真的是垃圾。

第一波扔完之後,接下來再處理物品就很難了。就算能扔掉,斷掉也是一時的。因為對於物質,我們的慾望還是沒有滿足,仍然處在探索的階段。如果這樣果斷的扔,必然會導致後期再買,甚至變本加厲。

所以正確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是留存有道。留存有道是什麼意思呢?留代表慎舍,慎扔,慎棄,即要謹慎的扔東西,處理東西,而不是一味瘋狂的扔扔扔。存代表買來入室,即為所需,儲存得當,即為所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但凡現在來到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我們所需要的,不管是滿足我們的使用需要,還是滿足我們的心理需要。來到我們身邊之後,只要能適當的保存,這件物品肯定就能被我們使用。也許是功能方面滿足我們的使用,也許是心理方面。所以留存道的理念就是要謹慎的扔東西,處理東西。並且學會運用一定的技巧收納擺放物品,使物品為我們所用。

再回歸到整理,很多人在做的整理只是單純的對物品信息整理,這個方法其實還不夠深入。在留存道的理念中,整理是要整理人,物品和空間的關係。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人,物品和空間這三者中,哪一個最複雜,最難以揣測?

最複雜的是人,人是有情感,最容易發生變化。因為人的想法每天都會發生變化,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第二複雜的是物品,物品雖然沒有情感,但是物品種類繁多,不好控制,一個家庭中,至少得有上千件物品。最容易控制,最容易處理的是空間,因為空間是最不容易發生變化的。對於一個穩定的家庭來說,通常會在同一個房子中生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房子輕易不會變化,裡面的收納空間也基本是固定的。所以,空間的問題是最容易控制的。

在整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收納空間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在後邊幾堂課中,每堂課都需要用到,因為不管整理哪個區域,我們首先都要保證空間合理,如果空間不合理,那麼不管多麼厲害的收納技巧,都沒用。

就拿衣櫥來說,現在很多衣櫥都存在各種問題,面對一個有問題存在的衣櫥,無論什麼樣的整理術,都無濟於事。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衣櫥的格局問題,才能解決衣服的收納問題,這個我們會有專門的一節課進行講解。

當我們調整空間到合理的程度,空間格局基本確定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學會用空間控制物品的數量,什麼意思呢?還是拿衣櫥來舉例,我們調整衣櫥格局到合理程度之後,其實已經可以收納足夠多的衣服。在這個時候,你就需要約束自己,並且告訴自己這個衣櫥收納了我所有的衣服,以後可以買衣服,但是前提是能放進衣櫥裡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衣櫥已經滿了,這時候你再想買衣服的話,就需要處理一件或者先暫時不買。這就是另一個理念,用空間控制物品的數量,通過控制物品的數量,來控制自己的慾望。

一開始的時候,估計你會很痛快的處理掉一些衣服,為新買來的衣服騰出位置。但是,次數多了,當你把所有不喜歡的衣服都處理完成之後,面對剩下的衣服,你會很捨不得處理,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有這麼多喜歡的衣服,也沒什麼必要買新衣服了。

有些人可能會對這種說法感到懷疑,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我之前做過的案例。這個客戶家裡有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夫妻兩個是老來得子,所以對這個孩子相當寵愛。這個男孩酷愛車模,家裡有各種各種的車模。然後我們去整理的時候,專門在玩具櫃中,劃分出來一個區域,給他所有的車模安裝一個車庫。並且告訴他,你的車庫數量就這麼多,以後你要是買車回家的話,你就需要從你的車庫中,開出來一輛,騰出來車位。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改變,

後來她媽媽跟我們講說,現在帶他去商場,看見車模他會主動說我不需要了,因為我家裡沒有車位了。這就是空間和規則的力量,所以家裡有寶寶的,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以上就是關於留存道理念的內容了,不要再盲目的斷舍離了,留存有道,並且學會解決空間的根本問題,纔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步驟。希望大家都學會謹慎處理物品,有效保存物品,讓身邊的物品都能為自己所用。


是的。能清楚的分辨出什麼是自己做需要,什麼是自己不需要但是外界告訴我我該需要的。我記得很早以前上營銷課,老師說,營銷就是找到需求並滿足需求的過程。現在的營銷大多數都是創造需求,不停的告訴你你該要你想要,太多人迷失在這裡了。我覺得捨棄物品只是一種方法,他的本質是讓你通過捨棄外部這個過程來一步步明確自己的內心真實需求。


贊同。

斷舍離的根本,是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不管是物品,人際關係,還是內心的渴求和缺失。

它的第一步是捨棄,第二步是思考和尋找,找到真正想要的適合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從而更好的往內瞭解我們自己。


很多人籠統的認為,斷舍離就是不買不囤不需要的東西。那何謂「不需要的東西」?每個人有套自己的標準。

如果是這樣的話,人人都會斷舍離。本來就沒有人會買不需要的東西。之所以囤積在那邊,不就是因為,我們覺得有朝一日這東西會被需要嗎?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就是明確的告訴你,什麼樣的東西你是不需要的。

就好比,你捨不得家暴老公,但別人明確告訴你,他是垃圾,請丟棄。按你自己的那套標準,只會把垃圾當寶貝,讓自己難受。

那麼山下英子是如何定義「什麼是不需要的東西」?我之前做個一個斷舍離的視頻,我把裡面相關的部分剪出來。看視頻會比較明確。

什麼樣的東西是不需要的?

有些人看了之後會說,斷舍離丟是丟了,丟了之後還會買!都是浪費,根本沒用。

說實話,這樣我也沒辦法。勸你和家暴老公離婚,你說離了再結,還是會找個家暴的。那………你開心就好。

當然,斷舍離也有它的侷限。斷舍離解決的是,過於豐富而導致的心煩意亂。山下英子斷舍離的基礎,是你不需要囤積在自己身邊,也可以較為方便的取用。

有人提到斷舍離不適閤中國。事實上,我也認為不能完全適用。斷舍離要求不焦慮未來,活在當下。這必須要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讓人安心。就說貨幣價值,日幣匯率長期穩定,我國的通貨膨脹率…… 即便再不需要,你也知道早囤一套房,好過房產斷舍離。

我本人實踐斷舍離,就一句話「這東西我沒有會怎麼樣嗎?」然後我發現,絕大多數的東西,我沒有都不會怎麼樣。之所以產生慾望,是因為產生了幻想。以為擁有了會更美好,事實上,買的很多東西,都沒帶來廣告中給我描繪的天堂模樣。

公司一層就是星巴克,我每天早晨都買一杯。一開始是好奇,也沒覺得多好喝,後來是習慣。終於有一天,我問自己,今天我不喝會怎麼樣嗎?我壓根不會怎麼樣!後來我就不喝了。每天省杯咖啡錢,生活更美好!


斷舍離不是針對物而是慾望,我非常贊同你的觀點。

不斷增加新的東西,舍不掉舊的物品,這個問題的根本就在於慾望。

很多人天生具有佔有、囤積的癖好。

這個慾望並不一定是壞東西,它能促進社會的進步,但是慾望應該有一個度。

有個公式叫:幸福指數=慾望/能力

慾望越大,幸福指數越低。

所以,去掉多餘、去掉太膨脹的慾望,纔是斷舍離的根本,沒有了慾望,斷舍離是自然而然的。

當然,靠自己去直接減輕慾望是很難的,通過斷舍離減少慾望的方法,反而很實用。


大的方向是贊同的,但我個人認為這句話裏的慾望僅限於物質慾望。

終極意義上的慾望可能用佛學的「愛」來解釋更精準一些,「若離於愛者」,這裡的離愛,並不僅僅是減少物質或者思考生活就能達到的,還是需要進行佛學層面的思考和修行了。


我覺得更多的是斷舍離對物品的依賴,現在越來越多人容易把"感情"寄託在物品上


我覺得吧,斷舍離比較流行是因為房子太小。我住出租屋的時候非常關注這個問題,買房以後就無所謂了。反正買多少都能放的下。尤其是我老家的400平三層小洋樓,我覺得住在裡面一輩子都不用考慮斷舍離這個問題。有的書不是說三個月沒有用一次的東西就可以扔掉嗎?我老家那些存貨兩年拿出來用一次,每次用的時候也非常開心啊。比方說烤箱,酸奶機之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