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腦袋裡信息過載就像一個大抽屜塞滿了東西,滿滿當當,亂糟糟的,不舒服,各種念頭浮現。

我的應對方法,自己靜靜的坐一會,捋順思路。或者幹點別的,不理這些過載的信息。適當的輸出,比如寫作,也是對過載信息的整合。


1.分類

2.學會抓住本質

3.一次只關注一個問題。

知識的邊界:從莊子之嘆到溫伯格的洞見

2000多年的時候,莊子發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感慨,但莊子和他曾經做過圖書管理員的前輩老子不一樣,沒有典籍管理的經驗。在互聯網時代以前,以中文的典籍而言,無論是《永樂大典》還是《四庫全書》,基本上能把現有的書面知識搜羅的七七八八了,也就是說書面的知識是有涯的。書面上的文字究竟能不能代表大部分的知識暫且不談,因為還有知識就像日本的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鬱次郎所說的是隱性知識,存在於人的大腦之中。

莊子之嘆無獨有偶,1970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出版了探討美國未來社會制度的著作《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該書提出,科技進步帶來的信息量劇增可能造成「信息過載」,即個人或系統接受的信息超過了其處理能力,反而導致其決策質量下降。托夫勒擔憂:「我們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創造和耗盡思想和形象。同人、地點、事物和組織形式一樣,知識變得可以任意處置了。」

知識的邊界:從莊子之嘆到溫伯格的洞見?

mp.weixin.qq.com圖標

知識的邊界:知識金字塔的坍塌

https://mp.weixin.qq.com/s/0zJtauSLIUDPme8OLmH3jw?

mp.weixin.qq.com

知識的邊界:從經典事實到網路化事實

知識的邊界:從經典事實到網路化事實?

mp.weixin.qq.com圖標

知識的邊界:知識實體與嵌入網路的專業知識l

知識的邊界:知識實體與嵌入網路的專業知識?

mp.weixin.qq.com

知識的邊界:一羣聰明人為什麼會犯錯誤

https://mp.weixin.qq.com/s/3nSaYoFvjsRHp4KFQH0_vQ?

mp.weixin.qq.com


我們可以類比大腦是一個過濾水池,信息輸入過多就如同進水閥打開,不斷在蓄水;而經過大腦的層層梳理和凈化後,有了屬於自己的產出,然後通過出水閥流出。

大腦信息過載,本質就是進水和流水不成比例。當有信息大量湧入的時候,大腦的運轉速度跟不上,就如同下水道擁堵一般,整個人都有被卡住的感覺。

那該怎麼應對?

  1. 從源頭上,控制信息的流入質量。

這裡不是關上水龍頭,而是去甄別信息質量。信息爆炸的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本身。但什麼信息都是需要去了解嘛?什麼信息都是自己親手去獲得的嘛?…所以珍惜自己的注意力,把寶貴的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信息上,非常重要。

2. 提升大腦運轉效率。

這一層次,需要從兩方面去考量。

第一,你需要去有意識鍛煉自己大腦的運轉速度,輸入的信息不能都是自己非常熟悉,也不能是那種完全看不懂的類型。15.87%最佳意外率,這個數值也稱為是學習的「甜蜜點」。(附上筆者之前的文章)

學習是看質量還是數量??

www.zhihu.com圖標

第二,在動態中不斷去調整自己的大腦速率。時間的積累與領域間的疊加態,可能很複雜。需要不斷去嘗試和磨合。比如,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可以加大輸入量;在剛接觸的階段,可以稀釋一些知識…

3. 高效輸出。

高效輸出,是一項要求比較高的要求,也是信息處理最有效的方式。很多時候,很多人大腦空轉得很厲害,貌似時時刻刻都有思考,但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改變。這就如同水池底裝了扇葉,想得越多,水的漩渦也越大,外人看起來感覺很厲害的樣子,但是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信息的價值,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交換帶來的視角和產出。一個只進不出的水池,終究有決堤的一天。或者索性關了進水閥,靠著扇葉的轉動,激起一些漩渦,看起來很炫酷,並不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看似忙活的一生,卻也是庸庸碌碌,想想不免覺得很可悲。

所以,個人的建議是:聚焦輸出,反向調控輸入量。

從最小的心得開始輸出,去踐行,帶著踐行的思考去優化自己的輸出模型(本質就是提升大腦運轉效率),然後適當自己一些挑戰,提升自己的信息輸入量。

終究,每個人都是過濾器,你過濾掉留下什麼,最後產出什麼,產品就是最好的佐證。


我是Renata,金融出身 教英語的 效能達人。 ?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你關注我。

期待大家對贊同 評論、 分享 、轉發 和感謝??。


我個人的體驗:腦袋裡面信息接收過載,腦袋會很沉重和感覺腦袋裡面的神經似乎亂七八糟的交織在了一起,一時半會難以解開。針對於怎麼應對信息過載這個問題,我個人的解決方法是,合理分配時間與勞逸結合。具體實施方案是,看半個小時的書,休息10分鐘。這10分鐘的休息時間在一定空間內我允許自己隨便做什麼都行。


談到信息就要談到認知,談到認知就要談到認知的特徵。特徵一定是普適的,所以對所有人來說,認知一定有這兩個特徵,一是認知一定有框架,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結構,比如說邏輯結構。二是認知一定有邊界,也就是說,對所有人來說,一定有他無知的地方,哪怕整個人類的認知加起來,相比浩瀚的未知,這個已知可能只是黃豆粒那麼大小。

因此,信息過載同樣有兩種方式,一是框架的過載,就是指這個新事物、新現象,居然在你的認知框架裡面找不到相應的位置,或者說這個位置模糊得不能再模糊,以至於你只能把它歸到接近未知的領域。

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比如技術門檻比較高的職業之間,他們的專業知識如果放到對方身上,那就是一個過載的表現。比如說不是醫生的你,如何解釋帕金森形成的原因。

二是數量的過載,也就是信息量的過載。不可能存在全能的、無所不知的人,而且哪怕有這樣的人,那也只能是某一瞬間,因為信息或知識永遠在更新。

好啦,知道有這兩種類型,應對的策略就比較明確了。

一是心態上正視信息過載,因為你這個問題也是別人遇到的問題,所有人都存在這個問題。只不過處理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二是具體的處理方式,要遵循這個原則——那就是框架一定優於數量,沒有框架的數量是一盤散沙。同時,沒有一定的數量,又難建立起框架。因為框架一定是海量分析以後建立起來的,且框架一定是自己分析建立起來的,在這方面,他山之石不足信,借他人的認知,隨時都會自我懷疑。

三是信息一定有其活性,也就是信息在不同的時空,它的性質可能會發生改變。與之相對應的就需要建立起批判性思維,大腦才能不僵化,不落後於時代。

能做到以上這些,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所謂的過載的信息,只不過是你還沒有向他開放介面來達成認知而已,而這個介面早已在你的認知系統框架裡面埋下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