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聽的音樂應該以優美與否為標準還是簡單幼稚與否為標準?國產兒歌是否被成年人想當然地寫了太過簡單的旋律,像高曉松說的像秧歌一樣簡單的旋律?


早教聽兒歌,引導孩子對音樂的認知。

循序漸進的啟蒙孩子的音樂細胞,就需要更優秀的音樂作品。


朗朗上口,簡單易懂。孩子們自己就會流傳很多他們喜歡的兒歌啊,比如:一年級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又比如: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炸藥包?都充滿了童趣。


歌曲是應該有分類的,不同的心情聽不同的歌,一些為兒童創作的兒歌或童謠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以前有位教育專家提出的兒童安全歌謠:

童謠一: 一個人,上學校,問我什麼不知道。低下頭,快點走,追上前邊小朋友。

童謠二:一人在家放暑假,生人敲門不應答。問路送奶查電錶,決不開門我當家。

童謠三:小熊小熊好寶寶,背心褲衩都穿好。裡面不許別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

童謠四:火災來了拔腿跑, 彎腰捂嘴向下逃。 逃跑不能坐電梯, 危險揮手大聲叫。

童謠五:你拍一,我拍一,出門穿件大紅衣。你拍二,我拍二,不喫生人羊肉串兒。你拍三,我拍三,媽媽電話記心間。你拍四,我拍四,問我叫啥沒名子。你拍五,我拍五,撥腿就跑小老虎。你拍六,我拍六,找到警察會求救。你拍七,我拍七,人多擁擠咱不去。你拍八,我拍八,自已做個身份卡。你拍九,我拍九三,生人叫我不不走。你拍十,我拍十,回家的路我認識。 等等

比如以卓依婷為代表的兒歌和年歌:

《童年》《財神到》《歡歡喜喜過個年》《捉泥鰍》《明天回更好》等等

還有用於幼兒教育的音樂啟蒙的歌曲:

《丟手絹》《找朋友》《生日快樂》《魯冰花》《兩隻老虎》《小兔子乖乖》等等

還有用於培養孩子音樂素養的歌曲:(從這裡開始就向成人音樂慢慢轉變)

《義勇軍進行曲》《茉莉花》《長亭外》《外婆的澎湖灣》《梨花有開放》等等

音樂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兒歌則是音樂啟蒙的重要一環,希望有更多人去創作好的音樂。關注家庭教育~


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們聽著兒歌長大,對我們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至於兒歌能引導正確價值觀?開玩笑!

我們的認知都是依靠父母的行為以及書籍去獲取的,兒歌內容短,信息太少,沒啥知識含量

兒歌不改革的話,很難適應當代

至於音樂素養小學到高中是幾乎學不到,到了專業的音樂學院或許能開始接觸到

兒歌目前來說充其量做到回憶童年的一個記憶點

兒歌要走向科普化?成人世界映射化?還是讚美祖國山河?

兒歌存在意義真的該重新審視一下


就是……會不會……想太多……

親寶兒歌貝瓦兒歌,不都是可以聽嗎……

不聽也沒什麼啊……講故事也不錯啊……

不然就聽英文兒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