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商品交換的性質本身沒有給工作日規定任何界限,因而沒有給剩餘勞動規定任何界限。資本家堅持他作為買者的權利,他盡量延長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個工作日變成兩個。另一方面,這個已經賣出的商品的獨特性質給它的買者規定了一個消費的界限,並且工人也要堅持他作為賣者的權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內。於是這裡出現了二律背反,權利同權利相對抗,而這兩種權利都同樣是商品交換規律所承認的。在平等的權利之間,力量就起決定作用。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過程表現為規定工作日界限的鬥爭,這是全體資本家即資本家接階級和全體工人即工人階級之間的鬥爭。

——《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一卷,第271-272頁。


序言裏的「進一步地,雖然數學好的人不是都能分析好經濟問題,但數學水平還不如我的人,則根本沒有資格分析經濟問題。」


大家好,我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雷思溫。哲學不但在於不斷為人生提供一個標準的現成答案,更在於它重新讓不成問題的觀點成為問題,在看似確定的地方提出疑惑,因此我也更願意將哲學比作是林中的小路,我們可以想像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在其中有各種各樣的蜿蜒曲折的小徑,因此,哲學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它塑造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哲學從來都拒絕給你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所以哲學就是讓我們自己在思想的森林之中去真正開始尋找答案,並且鼓足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歷險和旅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在讀馬克思資本論時,有哪些讓你眼前一亮的言論。


為了所有人的平等權利

圖片

圖片

馬克思與恩格斯


工人階級革命有兩種路線,漸進式發展社會主義,或暴力革命派。但二者都視馬克思為官方哲學來源。


相比於重視理念的黑格爾,馬克思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通過實踐活動,主要是勞動,才能認識世界。這是與黑格爾的巨大差別。


勞動之外,馬克思思想的另一個關鍵詞是資本。資本能夠自我增值,尋找利益最大化的機會,勞動者不受資本家關心,勞工價值被日益貶低。


無產階級需要解放自身,取代資產階級,形成政黨並取得武裝力量,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類似黑格爾提出的歷史終結。

——知識延展—


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繫起來了,將這個哲學徹底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了唯物史觀的產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了剩餘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處的時代並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 19 世紀末,隨著資產階級世界的普遍危機的加劇,馬克思哲學迅速傳遍各地。建立資本主義式的福利國家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79 節內容

鹽選專欄

簡明西方哲學史:36 位哲學大師的關鍵思想

豆瓣時間 豆瓣推出的內容付費產品

79 小節 | 19 小時

¥127.99 會員免費


謝邀。

的確有這樣的話讓我眼睛一亮。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我們已經看到,這個生產方式的前提,一方面是直接生產者從土地的單純附屬物(在依附農、農奴、奴隸等形式上)的地位解放出來,另一方面是人民羣眾的土地被剝奪。在這個意義上,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並且始終是它的基礎,……」(摘自《資本論》第三卷第696頁)。而且在《資本論》第一卷中也指出: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對勞動者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 《資本論》第卷一第689頁)。當我讀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這兩段話時,的確讓我頓開茅塞。現在的經濟學界,總是把市場經濟說成是資本主義制度,由此就產生了這樣的矛盾,在我國目前農村的土地實行的集體所有制,這是一種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在城鎮所有土地為國有,在我國所有的土地都是實行的公有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所指出的:「在現代社會中,勞動資料為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所壟斷(地產的壟斷甚至是資本壟斷的基礎)。……勞動資料也包括土地」。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土地私有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基礎,「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並且始終是它的基礎,……」但是我們今天的社會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這怎麼可能是資本主義制度呢?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建立的社會制度怎麼可能是資本主義制度呢?它一定是不同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另外一種制度。沒有了土地私有制這個基礎如何能夠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土地公有和私有,這是印度社會發展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大的重要原因所在。


「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馬克思,2004年,第874頁)


商品交換是一種使用價值的一定量換另一種使用價值的一定量。


水平一般。


為什麼亞裏士多德想不明白這個理論問題呢?因為當時的社會存在不對。不是因為亞裏士多德不夠聰明。

這是馬克思運用「社會存在決定意識」的一個例子,平平淡淡後面是驚濤駭浪。

人類至今沒有把這種方法的力量發揮出來。


對於從小接受中國馬列政治教育的中國人來說,只要有學習,讀《資本論》的時候就很小很小概率,會有什麼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會在讀《國家與革命》的時候,很大概率會眼前一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