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關於劃歸部分國有資金充實社保體系這一政策的評價

為什麼答題只能正向?人都要辯證看待,有批評有肯定了,答題還是得一味說好


私以為主要是一下兩個原因吧

1:教育體制不信任學生

在講台上的人不相信學生具有辯證思考的能力,他們覺得此階段只需要機械的學習知識等待質變,等以後再去學習去辯證思考。

2:教育體制太信任學生

講台上的人覺得我們都善於辯證思考,但是我們所在的國家機械服從是要比辯證思考更加重要的,辯證思考就意味著進化,意味著不穩定因素的產生,所以…對吧。


辯證思考 意味著 可能有反對意見 最要命的是 反對的東西可能是正確的 比如你辯證的思考一下 國內的民主 法制 等等 你會立刻明白 不能辯證思考的重要性
考試是選拔方式,所選之人必為公權利所用之人,也只會選拔認同讚頌公權力意識形態之人,這是遊戲規則。而極權之下並無真正之言論自由,換言之,與意識形態有關的試題不需要你的「思考」,極權需要的是顯性的思想之統一,考試「一邊倒」的標準答案就是讓你做到這種顯性的表現。但人不能喪失思考的能力變成行屍走肉,要時刻保持理性的思辨,尋求真理之心不能滅,這也是你僅存的隱性之自由。
首先「不允許」這個詞有失偏頗,制度阻止不了你思考,而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是一個好問題。很多人總是從個人主觀的角度,也就是老師或者學校願意不願意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其實這是一個社會性的歷史性的客觀的問題,不是一個人、一個校長、一個領導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主觀問題。

第一,中國自古以來有著大一統的歷史傳統。縱觀中國歷史,也只有春秋戰國和民國時期是百家爭鳴,其他時間大多是思想大一統時期。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春秋戰國和民國多麼民主和思想自由,其他歷史時期沒有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春秋戰國和民國的分裂局面,決定了思想上的大一統的不可能。中國是一個大國,在過去缺乏現代通訊工具和現代交通工具的落後條件下,實現和維持一個國家的統一隻能靠文化的認同感,這也就決定了文化的大一統是維持中國統一的文化需要,也是中華民族久經磨難始終堅挺的精神支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秦始皇真的是千古一帝,他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確實為大一統的中國奠定了基礎。漢朝獨尊儒術,開始確立儒家思想的文化正統地位,之後的歷史,一直是儒家思想主導的歷史。所以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大一統的傳統,這種傳統轉化到教育層面就會變為更多的強調一致而不是差異性和多樣性。

第二,傳統科舉考試的影響。教育最開始的目的,肯定更多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教育也是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工具。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從漢朝的舉孝廉到科舉考試是中國的一大進步,考試讓所有不同身份和階層的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有利於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利於社會的公平正義。既然教育是選拔人才的工具,是「入仕」的唯一工具,那也就成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選擇。長久的科舉考試慢慢形成一種傳統,也就慢慢的形成一種心理——考試決定一切。這種考試決定一切,這種高考決定一切的心理仍然存在於現代社會,在這種文化心理下,個性也就自然的被泯滅,所有的東西都在圍繞考試轉。

第三,教育資源的稀缺。

第四,職業教育的匱乏。

第五,個性化教育,對中國的大多數人來講意味著不公平,意味著階層流動的窗口的關閉

先寫個框架,後續補上


瀉藥。首先我認為標題引導有誤,當下考試(教育)制度並沒有不允許辯證思考。而一直在宣揚更多的人去辯證的思考。關於考試中涉及的標準答案只有正面的,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1)大部分學生對一些國家政策的理解未必能達到可以做評價的級別,反而容易由於認識不夠而產生誤解,所以儘管學生通過自己的辯證思維得到了一些結論,也未必是正確的。所以對於這類政治問題,一般都會有比較合適的說法和定義來讓學生學習。

(2)在一些敏感問題上,由於群眾心理的從眾性和盲目性,會更容易相信和傳播他們心中的「正確觀點」,但往往不成熟的觀點傳的更遠,所謂「三人成虎」,所以在對政治問題或者國家政策的解讀中,一般會有比較合適的標準評價做輿論引導。 但這種引導並沒有不允許辯證思維,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進行辯證思維。只是關於言論,文字,要慎重,如果因此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為競爭壓力大……
真正的高手從來都是想當正方當正方。需要當反方當反方。你還在考試就只能按照我的觀點進行作答。當我認可你的能力。了解你能一眼洞穿正反兩方的優劣點。然後你才有機會發表你的觀點跟見解。
我認為就是學校方面對學生本身沒有信任度,從而學生也就成了學習的機器,或者說學校根本不覺得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只能依靠其他前人的理論來死記硬背。

謝邀。

我認為:交流學術時可以辯證思考,但執行決策時必須要絕對統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術是相對的,權力是絕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你現在所執行的決策,已經是由很多人討論交流後而得出的結論,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現在制定決策的人還都是諸葛亮,所以我不相信你能得出比他們更好的結論。

決策制定好了,就需要人來執行了。而執行需要的是高效,思想統一的團體絕對會比各懷己見的團體要來的高效,而執行人選拔的方式是考試。所以,符合決策者思想的人,才是其所需要之人,亦是被錄取之人。

所以,為了高效,當下的考試製度不允許有其他的思想出現,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人們變得千篇一律,有思想的人越來越少。。。

對於「為什麼當下的考試製度下不允許我們辯證思考」這個問題,我聯想到的是國外教學體制是否與我國有很大的差距,因為我也不太了解,所以只能猜測。鑒於我國無論是學校的老師抑或是大學的教授,大部分都需要依賴工資來生存,而工資的評價標準是職稱,職稱來源於教學任務的完成程度。教學任務是一個比較膚淺的指標,比如你們班級的合格率、升學率,這是關乎教師個人的評職稱的,但,學生是否懂得思考,這樣的方向是難以量化考量的,所以作為普通的教師,估計不會理會你們是否真的懂得辯證思考,我只需要你考試成績好,了解官方規定的標準答案。

因此,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是培養會思考的人,是培養能理解任務、服從安排的社會機器的零件,所以辯證思考並不在教學任務內,至於是否允許的問題,就見仁見智了,不像國考那樣不公布標準答案,像高考之類的都是有標準,才能讓下面的教育機構好執行,如果沒有一個標準,教育機器便難以運轉。像「四有青年」,注意到沒有包括有思想了么?因為思想這東西是最難把握的,少不讀水滸就是這個道理,你懂的。

而跳開應試教育而言,你對某項政策如何評價其實言之有理即可,不過出於管理者的角度,還是希望大家都克制下嘛,你們這群有思想的話太多,那些沒思想的被你們慫恿了干出些啥事出來怎麼辦,你們可是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的嘛,為了你們好,所以我才給一個正面的回答作為標準的答案給你,其實我不想讓你鋃鐺入獄嘛,你懂。

其實所有的政策都是福禍相依,總會有得益的人群,也有受損的人,只是看你在哪個角度去分析。作為管理者,肯定希望大家都支持自己執政,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正面的評價的確能鼓舞人的士氣,沒有那麼多背水一戰能贏的啦。其實我國已經逐步開放言論,從以前的閉關鎖國,到現在有自信去正面回答很多中外記者的提問,亦或是懟回去,都是一種自信的培養,還是可以期待的


強答一個!苦其心志(讓你只知道背書),勞其筋骨(讓你起早貪黑的背書)。有人說了,這不是降大任的節奏嗎?再仔細看看!強制洗腦的節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