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這裡的電影是指film,而非Movie。

兩部電影的編劇都有非科班的蘆葦參與,真乃神人也。

也有人說是三部半,另外一部是《鬼子來了》半部是《讓子彈飛》


謝邀

守舊的人總是用盡各種方式去守護自己的舊,殊不知在這兩部出來的時候,也無非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第五代導演從黃土地脫胎而出,到霸王別姬 活著蓬勃而出。但是並不意味著這就是中國電影的終結。從空間上看,站在一個中國的立場,寶島臺灣在新浪潮下,也出現了很多優秀電影。難道侯孝賢、楊德昌等拍的電影就不優秀了?香港電影在東亞仍然有很強大的影響力,王家衛更是把香港電影帶到了世界。

從時間上看,電影隨著對技術的不斷創新,也必然有更新的發展,比如畢贛的長鏡頭,還有像《大象席地而坐》這樣的優秀多線敘事。就算是技術本身的突破,各種大片也可以創造各種視覺奇觀,比如《流浪地球》。電影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任何創新都在不斷推動電影不斷發展。

所以這種說法,大概就是觀影量不太足的表現


《霸王別姬》和《活著》的確是中國電影史上不世出的佳作,尤其是《霸王別姬》作為中國第一部獲得戛納金棕櫚獎的電影必將成為中國電影史的一座豐碑。

但是如果有人認為自1905年的《定軍山》以來,只有《霸王別姬》和《活著》是嚴肅電影,那隻能說他既不瞭解中國電影史,更不瞭解電影。

我個人評判嚴肅電影的標準是:①故事、劇情的立意如何?②電影鏡頭語言的運用怎樣?③角色、人物的塑造如何?

就我個人以上標準來看,《霸王別姬》和《活著》當然是優秀的嚴肅電影,但中國電影史也絕不僅有這兩部。這樣的觀點就像把《肖申克的救贖》當作影史第一一樣,主要原因是電影看得太少。


對對對,中國影史第一花樣年華不是中國的,重慶森林不是中國的?侯孝賢《悲情城市》《戲夢人生》不是中國的?還是楊德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是中國的?費穆《小城之春》 不是中國的?

大哥唉,你認為中國只有兩部電影霸王別姬和活著,你對電影知識是有多不瞭解,沒事多看看《電影手冊》《視與聽》前250,《TSBDT》榜單,那都是最有公信力的電影榜單,沒事少看辣雞豆瓣和lmdb

你們一個兩個都是希區柯克還魂,黑澤明附體,庫布里克奪舍,知乎那麼小一片區域都是你們自以為是的評論和用腳後跟都能想出來的問題,中國好電影多了去了,以上說的電影都比《活著》《霸王別姬》強。我就好奇了,你們是纔看了多少電影就妄下結論指點江山?是《霸王別姬》亮燦燦的金棕櫚獎亮瞎了你的眼還是《活著》nb轟轟的豆瓣高分和張藝謀的大名讓你佩服的五體投地?合著王家衛楊德昌侯孝賢拍了一輩子電影白拍了唄。


愚昧無知

中國的好電影多著呢

姜文的很多電影 比如民國三部曲都不差

還有最近的流浪地球 動畫電影哪吒

前幾年賈樟柯的山河故人 三峽好人

趙本山和一系列大咖的落葉歸根

再回看 馮小剛的1942 甲方乙方 我是你爸爸

都是相當高水平的電影

搞不懂為什麼總有人天天揪著哥霸王別姬天天鬧 張口閉口再懷念一下張國榮 搞不懂


這兩部在張藝謀和陳凱歌的作品序列裏都排不到第一。只不過是觀眾緣比較大,欣賞難度較低,而且在戛納拿了大獎罷了。

先不說港臺的大佬們。隨便列五部新中國以來大陸的不遜於這兩部的作品吧

謝晉《芙蓉鎮》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

陳凱歌《黃土地》

賈樟柯《站臺》


中國不只有這兩部優秀的電影作品。

考驗一部電影優秀與否的過程是漫長的,在這兩部之前有優秀的電影,之後也不會少。只是,之前的已經不符合當下的審美,之後的還未待時間的檢驗。

既然把定位定在「中國」這個高度,要求自然是很高的。可是如果說中國「只有」這兩部電影,相信兩部電影的主創人員會惶惶不安,畢竟他們除了比某些同行多了億點點努力和能力外,只是在恰當的時間恰好選擇了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思潮的題材。然而,代表了其他思想的電影作品就不好嗎?你覺得它不如霸、活兩個作品,只是因為它說的話可能沒有打動你,但這並不代表別人就不覺得它好。藝術講究多姿多彩,如果電影大舞臺上只有一種聲音,一種形式,一種風格,那中國才真的只會有寥寥幾部優秀的電影了。

同樣,既然把定位定在「中國」這個高度,就用包容的眼光和科學的心態多瞭解一下中國電影領域其他類型的作品。說「只有」,未免對中國電影工作者們太過貶低,對中國電影太沒信心了。


你把國師放在哪?


你把眼睛蒙上,自然就看不見別的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霸王別姬和活著確實很好,那盲山盲井呢,也還可以呀,大話西遊也不錯。


其實不只有這兩部好電影,還有不少,只是這兩部確實好名氣大,對一些人來說可能只知道這幾個。至少還有其他不錯的電影,比如說姜文,王家衛,楊德昌,管虎的一些電影也不錯。

好的電影,需要導演用心去拍,同時也需要觀眾用心去體會,而不是人云亦云,帶著自己的心去看一部電影,就好像每次看電影之前都是一張白紙,觀影過程中,任由導演在這張紙上勾畫,等影片結束後。過一段時間或許是幾年後,我們再回頭看這張曾經被勾勒過的白紙,或許會有不同的意義。

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影片是導演拍的。但要真正理解看懂一部電影,卻需要觀眾和導演我們各自一起帶著自己的生活區完成。不可否認這可能就是一個觀眾和導演之間生活感悟,思想碰撞的過程。


說「只有兩部」的話太誇張了,但這句話也不無它的道理,因為1993年是中國電影非常輝煌的一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活著》、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國外紛紛獲獎。

但是電影是合作的藝術,當初蘆葦和李碧華把關《霸王別姬》的劇本的時候是不讓陳凱歌碰劇本的,因為陳凱歌是一個好導演,也很懂文學,但並不意味他能寫出好的劇本,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陳凱歌選劇本劍走偏鋒。

所以《霸王別姬》《活著》是集結了一羣當時非常優秀的電影人,在合適自己的崗位,在他們創作力旺盛且樂於虛心交流聽取別人的意見的時候強強聯合拍出來的。

而後來陳凱歌、張藝謀不和蘆葦合作了,當初把陳凱歌和張藝謀集結起來的第四代導演吳天明也漸沒落了,人走茶涼了,就也沒有這種好電影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