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還是為了什麼?自信?


1,

「六國遺族」在列國繁衍了5—8個世紀,而且還四處流竄;

2,

秦廷上層官僚為外籍士人壟斷;

3,

秦朝有效統治期只有12年,遠短於改朝換代的觀望期,更短於戰國時期超級大戰之間的間歇期。

綜上所述,秦朝想要把「六國遺族」給「殺乾淨」,一方面需要藉助某些異星科技,一方面也需要秦廷從上到下反人類到拿自己開刀的決心。

秦朝雖然不仁慈,但也不至於整個秦廷集體神經病啊。


秦朝能不能長命百歲我不知道,但秦朝二世而亡肯定和秦二世脫不了幹係。

你見過誰家君主聽說有人造反後居然不做半點措施的?

周章特麼的都率兵攻打到離鹹陽不遠的戲了,他秦二世居然才反應過來。

從之後章邯的一系列行動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如果秦廷一開始就認真對待關東的反秦勢力,結局肯定會好上不少。

再怎麼樣也不至於連秦地都給丟得一乾二淨。

秦二世這人就是個極端的享樂主義者,他的所作所為只在意自己過的開不開心。

這種人要是隻是個無權的公子那還好,雖然很操蛋,但最起碼也不至於影響整個國家。

可惜,這貨成了皇帝。


全都不是,秦二世而亡,在制不在人。又或者,你可以理解成,這是一個君主用極端偏激的手段解決新生帝國的建制問題結果卻動搖了國本的悲劇故事。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公元前 221 年,由王賁和李信率領的秦軍浩浩蕩蕩地開入了齊國首都臨淄,正式接管了這座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到此,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聯機大亂鬥,最終被秦人玩成了單機版。


再往後就像你在教科書裏看到的那樣,玄鳥的後裔,蜚廉的子孫,昭襄王之子,秦王國的國王,巴蜀之地的保護者,韓、趙、魏、燕、楚、齊六國的征服者,功績超越三皇五帝的唯一君主,基建狂魔,韓公子非的「私生飯」,資深手辦控——嬴政,正式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再再之後,就是人們熟知的書同文、車同軌、修長城、建馳道、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大秦帝國就此華麗登場。



然而我們都知道,秦王朝僅僅維持了 14 年就正式宣告滅亡。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長平之戰結束後(公元前 260 年),秦軍坑殺趙國降卒時,放回了 240 多個未成年的娃娃兵,如果他們當中有人有幸(不幸)能活到古稀之年,那麼就能親眼見到秦帝國的崩潰——或者也可以說,他們的一生當中,將親歷長平血戰、邯鄲保衛戰、趙國滅國和秦末大亂四次大災難(這是什麼人生啊)。

後來到了漢朝,呂后專權和王莽的新朝,這兩個通常人們印象裏的「過渡時期」,也都有 15 年左右的時間;而同樣被看成是「短命王朝」的隋朝,好歹也堅持了 38 年。對比之下,秦朝的存續時間,簡直就是「泡麵番」一樣的存在。


如果按照通常的公式化解讀來往上套的話,「強秦二世而亡」基本就是一個牛叉的老爹(嬴政)+一個昏庸無道的敗家兒子(胡亥)的經典故事。


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知乎上很多朋友都會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始皇帝之後,繼位的是長公子扶蘇,那麼後來的歷史是不是就會改寫呢?


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還是需要把時間先撥回到始皇帝 26 年(公元前 221 年),在滅國大戰結束以後的第二次大朝會上,圍繞著未來帝國行政區劃的問題,秦廷上層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丞相王綰和多數官員都主張:起碼在統一初期,帝國應該採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也就是離鹹陽比較近的韓、趙、魏三國實行郡縣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而相對比較偏遠的燕、齊、楚三國,則參考西周的前例,實行封國自治,屆時將嬴政的皇子們分封到各個封國擔任國王。


作為嬴政嫡系的廷尉李斯,則主張不管東西南北,應該舉國一體,統一實行郡縣制,理由是周王朝就是因為實行分封制,才導致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時間長達五百多年。


表面上看,這場爭論似乎就是一條魚應該白灼還是紅燒的問題——就是一個管理體制上的技術問題。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因為牽涉到了上層權力,所以事情的結果往往就會變得不那麼單純,最後大概率會演變成純粹的政治站隊問題。發生在秦廷的這場爭論,看似是郡縣制 VS 分封制的問題,而究其實質,則是君權 VS 相權的問題。


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在 200 多年的戰國時期裏,貫穿始終的只有兩大主題——對外戰爭和對內變法。


所謂變法,說白了就是強化王權,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打壓貴族權力,以職業官僚(職業經理人)取而代之。因為貴族的權力來自於宗法世襲,本質上說和當朝的國君並沒有太多關係,所以在很多問題上,完全可以不鳥本國的國君;而職業官僚多來自沒有世襲封地的士人,他們端的都是國君給的飯碗,所以就必須要對自己的國君(長期飯票)負責。


然而人們解決掉一個問題的結果,通常都是製造出至少一個新的問題。隨著貴族被不斷削弱,權力被集中到了國君手裡,也就相當於被集中到了職業官僚手裡。相邦、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地位就相當於國家的 CEO。在現代社會,董事會和 CEO 之間的博弈早已不是什麼新聞,而放在古代,國君和相邦之間的權力博弈也是一個道理。


嬴政還是秦王的時候,曾一度被相邦呂不韋架空。因為這段不愉快的經歷,讓嬴政對於相權的存在一直抱有很強的怨念,在呂不韋下野以後,相邦這個獨立性很強的職位隨即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設左、右丞相,這麼一來雞蛋(權力)就從一個籃子變成了兩個籃子來裝。然而即便這樣,依舊無法消弭嬴政對於管理層的不信任,早年的種種經歷讓他對於權力始終抱有一種飢餓補償心理,說難聽了,就是有點「控制狂」的傾向。


站在始皇帝的角度來看,王綰提出搞分封制,等於是賣給諸皇子們一個天大的人情,而他又身為大秦集團的首席執行官……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分封制還會讓人聯想到西周時代的王道思想,在那套體系下,國君所扮演的,更多的是精神領袖的角色,實質權力其實並不大,而這也正是當初呂不韋在《呂氏春秋》裏所主張的。顯然,這裡面無論是哪一條,都會觸動到嬴政敏感的神經。


反過來說,多數官員都支持搞分封制,這裡面是否真有擴大管理層許可權的考慮呢?這隻能說很難說。畢竟在權力的遊戲當中,董事會 VS 管理層、君權 VS 相權……幾乎都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最終,在這場關於國家體制的爭論中,嬴政堅決「站在」了李斯所代表的「郡縣派」一邊。在此之後,王綰便淡出了秦帝國的政治舞臺,帝國很快便產生了新的管理層——馮去疾任右相,李斯任左相。


有意思的是,王綰身為秦王朝的首任丞相,史書裏關於他卻只能找到隻言片語的零星記載。給人的印象就像是,王綰除了給老大出了一個坑爹主意以外,就再也沒幹別的,完全就是路人甲一樣的存在。


這種史書「404」的待遇,除了王綰以外,當初叛逃的公子成蟜(jiǎo)和昌平君熊啟也都享受過,顯然這是秦朝官方刻意在文獻記載中抹去了關於他們的記錄,由此合理推想一下,王綰的隱退,其實更像是政治鬥爭失敗的結果。


而連續三任丞相(相邦)呂不韋、熊啟和王綰,都是以不正常的方式下野,除了說明這份工作並不好做以外,也說明秦國上層缺乏穩定性、容易藍屏的問題,其實是由來已久的(胡亥表示,這個鍋不能我一人背)。


至於作為繼任者的李斯和馮去疾,這二位與其說是丞相,倒不如說更像是始皇帝手下的兩個高級工具人。除了總體上獨立許可權更小以外,在兩個人的權力分配上,一個地位高但實權小(馮去疾),一個實權相對更大但名義上的位置卻低半級(李斯),這麼一來,就進一步限制住了相權。


而如果再深究一下,我們或許會發現,嬴政與管理層之間的較勁,其實遠不止這一件事。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20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權力密碼之楚漢爭霸

guigu 王偉,暢銷書作者,鬼谷工作室主筆

¥29.00 會員免費


終於開始有人說秦始皇仁慈了,我感覺總有一天會有人說秦始皇是個大公無私犧牲小我的共產主義戰士


如果沒有殺光六國貴族就好意思說是仁慈,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吹當初沒有殺惡來、誅滅秦人的周公、周成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