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的尺寸影響因素無非有三個:使用者的身材、武器用途、使用習慣

按照歐佬算雙手劍的演算法,最適合你的Feder長度,是從腋窩到地面,我身高180公分,這個距離是141公分,KA復原的1570劍就是按這個原則,從梅耶的劍譜中人和劍的比例上推斷出的長度來複刻的

考慮到Feder因為減傷設計通常比真劍長10-15公分,則身高180的人應該用125-130公分的長劍,以此類推:

170的人應該用115-120左右的長劍

150的人應該用95-100左右的長劍

這個長度就已經很接近「刃長70釐米」的打刀了,但還稍稍的長一點,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用途。

儘管我們引用了歐洲長劍的例子來討論打刀的長度,但只有參考意義,因為兩種武器的用途是不同的。

打刀的主要用途在戰場之外主要是個人防衛,個人需要防衛的場合很多,背街小巷、狹窄夜路、居酒屋的玄關,要應對如此多場合的武器勢必要擁有一個比較折中的長度。而歐洲長劍還要擔負決鬥這種任務,因此它的「基礎長度」就要比打刀長一些,這也是Matt說他接觸的東方古董刀劍實物總是比復刻品要短一些的原因(復刻品不承擔防衛任務,且被現代人注入了自身審美和身材因素)

第三個因素就是使用習慣了,古代日本對刀的長度作出了一系列不太嚴格的規定,其他答主已經作了介紹,在此不再贅述,這種規定根本上還是來源於使用習慣,即多數人在「一把正常的打刀的長度應該在一個合理區間」的問題上達成的共識。

身材、用途、習慣,討論完這三個因素之後,我們可以欣賞一把有趣的作品來加強對以上論述的理解

這支打刀條出口到中國後,裝上了中國式的刀裝,從一把雙手刀搖身一變成了單手腰刀,無疑是對「身材、用途、習慣」論的一個最有趣的佐證。

並無黑古代日本人的意思,各位劍聖輕噴。


因為刃長8、90釐米的一般被稱為大太刀

比如「大包平」,刃長89.2cm,但古書中已稱之為「大太刀」


日式打刀的定位是便攜護身武器,甚至需要在室內自衛,需要快速拔刀(居合)

而且題主說了八九十釐米,是和同為雙手武器的長劍比較吧,

但是長劍的就是因為太長,反而不適合作為護身武器,更多是用於司法決鬥,甚至只是競技用武器feder,和戰爭時的副武器,對於便攜性反而沒打刀要求這麼高

而且,武器稍微短一點,更便於操作,成本還更低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兵器在長度上佔有優勢在戰鬥自然是更具有利,對於日本刀自然也是這個道理。在安土桃山時期,武士以及練習劍術之人都偏好佩戴長刀,三尺以上的刀劍也時有出現,但在之後德川幕府時期,處於多方面因素考慮,逐步規定了武士佩刀的長度限制,也就是「定寸」:打刀不得超過二尺八寸,脅差不得超過一尺八寸。而後到了幕末時期,這一尺寸規定又發生了變化,長刀的刃長不得超過二尺三寸五分,脅差則不得超過一尺三寸。雖然說定寸制度的執行並不算很嚴格,但大體上還是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不論是那些磨上的古刀也好,還是當時新做的刀也好,刃長大致上都不會有很離譜的偏差。

【凱業美術藏品】


之前疫情在家無聊,寫過一篇文章,可以隨便看看

一步閃腰打:聊一聊日本武士刀的刃長(刃長多長適合自己)?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太長砸地,還容易斷


站立。握拳 虎口到地面 七十


如果是古刀,無它,因為身高

現代學居合打刀普遍按身高定做,183身高的話普遍定製8尺5寸(日本尺)拿在手裡並不短。

畢竟打刀首重劈砍,太長影響速度不說,重心也不對。


有意思,還有人說打刀是便攜護身武器,還在室內方便拔刀?你把脅差至於何處?

說回來題主這個提問,看來就是對打刀根本沒有了解過只是買過一些國內的通貨而已,日本所有刀的長度都沒有固定,根據使用者的要求而定,你說沒有8090的,土方歲三的兼定就是80+的長度,你在百度下壓切長谷部,看看他多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