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杜比atmos是不是不用考慮揚聲器的數量,哪是就算揚聲器的數量很少也能聽到全景聲?

Q2:atoms是不是相對於7.1或5.1在音頻處理上做了優化,硬體上沒有本質區別?


最近正好針對這種技術,包括DTS:X和Auro-3D這兩個類似的系統查了很多東西,這裡總結一下,相信能夠比較好地回答清楚這個問題。

Q1: 這是Atmos與傳統5.1和7.1的一個重要區別:它的揚聲器配置是非常靈活的,因為在最終輸出之前,在AVR(家用)或者DSP(商用)內部會針對當前的配置進行不一樣的輸出。理論上來說只要你的系統在5.1.2以上都是OK的。當然了,揚聲器越多效果越好,最大應該是有9.2.6。

Q2: 當然是有很大區別的,但是它是針對傳統5.1和7.1的擴充,軟體和硬體上都是的。

Dolby Atmos,DTS:X,Auro-3D,它們三個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Object-based Audio。傳統的5.1,7.1,包括現在正在研發中的22.2,都是Channel-based Audio。什麼意思呢?

Channel-based,顧名思義,是基於每一個聲道進行處理的技術。從5.1時代開始,要麼就是錄製的時候使用多組麥克風來錄製,要麼就是在後期製作中將部分效果音和環境音做一些環繞效果。

比如說像Nuendo這種軟體裡面會有Surround Panner,你可以對一個環境音指定在平面上的位置,比如在前方佔25%,在後方75%,從左到右做一個移動這樣的指令,然後軟體就會進行相應的混音處理。這樣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它的實際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回放設備的制約,製作的時候也無法把定位效果做得非常精確,如果要達到很好的效果還是要實際收音的。所以傳統的5.1和7.1音軌實際聽起來大多是提供一個「環繞效果」,比如「後面發生了爆炸」「右後方飛過來一架飛機」,很少會提供一個精準的結像。

現在最新的22.2技術,NHK專門做了一個球狀的設備,上面捆了22個麥克風來收音,這樣做的DEMO效果還可以,但是說實話怎麼看怎麼蠢對吧……更何況現在的很多電影大部分都是後期製作,上哪去收音呢?

那麼Object-based呢,其實也有5.1和7.1的東西在裡面。首先針對氛圍和臨場感,使用傳統的5.1和7.1的音軌,具體的定位效果則是通過指定對象實現的,比如Atmos沒記錯的話同時最大可以指定118個對象。在製作的時候,是將效果音綁定在對象上,然後指定其三維坐標,將這些數據(而不是混音之後的結果)藏在7.1的音軌裏(所以不支持Atmos的設備播放Atmos音軌的時候只能解碼7.1TrueHD),如果設備支持Atmos就讀取這些數據進行渲染(家用是AVR,商用一個是製作的時候用Dolby的RMU,相當於一個專用渲染伺服器,還有一個是電影院會配Dolby的DSP,官網上現在用的型號是CP850),渲染之前只要在設備裏指定現在的揚聲器配置就OK了。

這樣的實時處理就可以保證實際輸出的時候是根據你的揚聲器配置來的,一切計算全部交給回放設備,最大程度地減小揚聲器配置對實際效果的影響,從而實現精確的空間定位。這個也決定了普通的電腦軟體沒有Dolby授權是做不了Atmos解碼的,因為你必須知道它對對象數據的定義和具體處理演算法才能寫出解碼器。反之,只要你能原原本本地輸出源碼音頻,不管你的數字播放設備是什麼,解碼接收到的信號裡麪包括這些對象信息就可以作為Atmos處理。

Object-based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通過後期追加對象信息,將以前採用傳統方式製作的電影,配合4K重製技術發行新的版本。使用當時製作電影時留下的音頻素材,就可以在重製的時候追加對象信息,做出Atmos音軌了。這也是為什麼演唱會音樂會大多沒有Atmos版,因為不需要做這樣的效果,在現場收音的時候使用7.1或者5.1系統收音就可以了。所以像敦刻爾克這樣的電影也沒有必要做Atmos版(實際上敦刻爾克的UHD BD確實只有7.1音軌),科幻片動作片則是重製了不少Atmos版本。


Q1:實際上是要考慮揚聲器的數量的,要聽全景聲,至少5.1.2個聲道,有廠家把幾個聲道用反射技術做成一個或幾個揚聲器,但是每個聲道至少要一個喇叭發出聲音。

在製作atmos的時候也需要考慮揚聲器數量,對於氛圍和臨場感的聲場,杜比把它稱為」sound bed「目前是用的5.1.2或者7.1.2的格式來製作的。而object則是在這個格式裏去定義它的位置及移動速度等等,再通過渲染器去渲染成其它的格式比如電影院裏的22.2,9.1.6,5.1.4,7.1.4等等。

Q2:目前所有的三維聲都是基於聲道的,因為最終需要揚聲器矩陣來重放,每個揚聲器重放一個聲道,多個揚聲器實現半球形的聲場。只是在製作的時候用object這種方式可以高效的做成不同的聲道格式

目前,網上能找到的全景聲的藍光高清的影片基本上都是5.1.2(也就是標的atmos 7.1)格式的,所以家庭用最好的重放方式是5.1.2的揚聲器佈局


解碼器有區別,實際等於傳統5.1或7.1聲道,另外再加入矢量的頭頂移動定位聲效。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情況下,天空音響僅用於部分場景突出精準定位和增加氛圍感。

所以傳統的5.1或7.1音響,再加上幾對便宜的頭頂音響就可以了。因為頭頂只偶爾做配合,並不太重要,便宜貨就可以了,重點還是5.1音響一定要好。

普通入門可以5.1.2,主要功放便宜,用7聲道音響推5.1.4也是可以的,效果和9聲道功放差不多。

高性價比家用方案是5.1.4+9聲道功放。

最好的方案肯定還是7.2.4,地下室專業影音室推薦。


那就是瞎達一波,說一下看法。

Q1 數量影不影響聲效,這個是影響的。但數量少也可以做到全景(參考虛擬7.1)。另外,杜比一般是影院使用,平常人哪能整一套搞搞。

Q2,沒有對比過,可以想像一下。把兩者使用的發聲單元統一化,如果生效好於7.1,那就跟硬體無關了。

以上,只是看法。


atmos是5.1.2或者7.1.2,當然需要考慮揚聲器數量

相比傳統5.1和7.1多了2個天空聲道,需要2個頂部揚聲器或者也可以靠天花板反射來實現


atmos應該是在傳統聲道到概念上,拓展出來object這個概念,是一種基於聲音對象的技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