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一角


最早是根據天然地震的到時資料製作地震波不同震相的走時表,來猜測地下存在一些地震波傳播的速度間斷界面,通過界面才把地球劃分為幾個層位的。就比如莫霍從觀測中發現了首波震相,這種震相在超過某一震中距後是先於直達波被記錄的,他就設想大約幾十公里處應該有一個速度間斷面,地震波在此界面以下傳播速度會突然增加。這個間斷面就是莫霍面,通過其把殼幔分開。核幔邊界也是通過震相走時資料計算得出的。


了解一些地震波知識再說。


以下內容轉自我的另一個回答《地球內部沒有人見過也沒有參照物 是怎麼定義地核地幔地殼這些的?》

如果說有參照物,你一定會很驚奇,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怎麼參照呢?這就是物理學在地球科學裡的應用——振動和波。

我們知道用超聲波可以「看到」人體內臟,其實那不是直接看到的,而是用接收反射波的強弱來確定物體的形狀與密度,密度大的回聲強,密度小的回聲弱。再經過經過計算機處理就可以成像了。

同理,對地球內部的探測,淺表處用人工地震(爆炸)的方法,作地球物理勘探;可對震動波的接收,探明地下水、石油和礦產資源。因為振動波在各種物質中的波速不同,而各種物質的波速可以在實驗室里測得。這就是參照物了呀。

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推斷

目前,推斷地球內部各圈層物質組成的主要依據有下列幾個方面:

1)根據各圈層密度和地震波速度與地表岩石或礦物的有關性質對比進行推測。

2)根據各圈層的壓力、溫度,通過高溫高壓模擬實驗進行推測。

3)根據來自地下深部的物質進行推斷。火山噴發和構造運動有時能把地下深部(如上地幔)的物質帶到地表,為我們認識深部物質提供了依據。

4)與隕石研究的結果進行對比。

隕石是來自太陽系空間的天體碎片,就目前獲得的大量隕石看,按成分可分三類:

石隕石(stone meteorite) 主要由橄欖石、輝石等(鐵、鎂的硅酸鹽) 礦物組成,按成分大約相當於地表見到的超基性岩,金屬狀態的鐵、鎳成分很少,密度3~3.5 g/cm3或更大。

鐵隕石(iron meteorite) 主要是由金屬狀態的鐵、鎳組成的天然合金,密度為8~8.5 g/cm3 或更大。

鐵石隕石 為上述兩類隕石的過渡類型,其中鐵、鎂硅酸鹽礦物與金屬狀態的鐵、鎳成分各佔一部分。

有了如此詳細的參照物,就可以定義地核、地幔和地殼了。


地球物理方法,可以用地震波去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


物探,主要是地震


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來分的


不請自來,地球結構劃分依據地震波的橫縱波動。你說表達的鑽探1萬多米,和地球半徑沒有關係吧!???地球半徑有多少嘛??這深度撓痒痒都算不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