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原始岩漿是原始地核捕獲宇宙高溫熔融體形成的。現在的岩漿是原始岩漿的變異或再生作用形成的。

下圖是固體地球結構圖:

火山噴發的岩漿來源於地球內的液態層(外地核)。


不是,岩漿來源於地下深處的軟流層。

在地球的不同層圈內,可形成不同成分和物理化學性質的岩漿,如超基性、基性岩漿形成在地下較深部,溫度較高,約為1000~1200℃;酸性、中性岩漿形成的部位相對較淺,溫度相對較低,約為700~1000℃。蘇聯學者列文松-列辛格認為有兩種岩漿——花崗岩漿和玄武岩漿。里特曼則劃分出:原生岩漿;次生岩漿或重熔岩漿;同熔岩漿;混染岩漿。岩漿在地殼內部具有很高的溫度和壓力,在構造運動或其他內動力的影響下可以侵入地殼的軟弱部分或噴出地表,經冷凝固結形成各種火成岩。

岩漿岩岩石學認為:岩漿分為原生岩漿和再生岩漿。

原生岩漿是地核俘獲的熔融物質形成的。地核俘獲熔融物質和其他一些物質形成巨厚的熔融層。這些物質其成分是不均的。原生岩漿凝固形成最原始的地球外殼。

我們所見到的各類侵入岩,如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鹼性岩等,以及火山噴發出的各類岩漿,它們都是再生岩漿,只是來源深度、通道物質成分及分異程度不同而已。

再生岩漿包括原生岩漿變異出的岩漿和重熔岩漿。

地球液態層是由原生岩漿經變異形成的再生岩漿組成的——經過溫度、成分和物態的改變而形成的。

岩漿形成條件

在如今的地球上,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火山不會噴發(早期地球的情形除外),地球內能僅通過岩石傳導緩慢散發。隨著地球自轉越來越慢,板塊運動和火山活動會逐漸平息,就像如今的月亮。(這是個更複雜的板塊驅動力問題,這裡暫不討論)

如今的岩漿活動發源於大陸30km,洋殼6km以下。即軟流層。但軟流圈的物質並不是岩漿。軟流圈在巨大的岩石靜壓力下呈半塑性狀態。只有當壓力降低,如地殼裂開時才轉變為岩漿並朝著壓力低的方向移動,如大洋裂谷。其二,當溫度升高時也能形成岩漿,並把上覆岩層熔透而形成火山噴發。

所以岩漿作用的發源地的地質條件是

地殼(包括洋殼)開裂處。即洋中脊大裂谷。這裡因壓力降低導致火山噴發。

板塊俯衝消亡帶,即海溝島弧系。這裡因板塊劇烈摩擦,壓力、溫度升高,導致火山爆發。這種火山能量極高。如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爆發。

兩個大陸板塊相撞處也有岩漿活動,不過這裡的地殼很厚60公里左右,岩漿以侵入岩的形式冷卻,很少有火山噴發。

岩漿岩的特徵

岩漿岩有別於變質岩和沉積岩,其主要特徵有。

1、岩漿岩大部分為塊狀的結晶岩石,部分為玻璃質岩石。具有玻璃質的岩石,一般是岩漿岩。

2、岩漿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礦物和結構構造,如霞石,白榴石等礦物和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等。

3、岩漿岩體和圍岩間一般有明顯界限,呈現各種各樣的形態於地層中,有的平行,有的切穿圍岩的層理或片理,多具淬火邊。

4、岩體中常含有圍岩碎塊,這些捕獲的圍岩碎塊和圍岩常遭受熱變質作用。


不是。


不是。

來源於上地幔軟流層及地熱活動。


不是,在地殼(位於地殼下約33千米的深處)下存在一個軟流層,一般認為這裡是岩漿的發源地,岩漿通過地殼中間的裂縫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

地核的組成成分,目前認為可能是鐵和鎳


不是,地核據研究是鐵鎳物質,現實是啥沒人見過。岩漿岩基本最深到地幔,超基性鐵鎂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