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抛砖,拿奢侈品行业的一些有共性的规律来说一下。

1、这个品牌可以是新的,但必须要来自历史悠久的原产地或工艺世家(至少和其有紧密关系);

2、借助媒体、权威拍卖行、名人等做营销,总之是尽量和国际知名的品牌出现在一起。

但这个很难的点可能是所谓的中国文化中间经历断裂,至今也没有知识、文化专家系统的提炼中国文化的符号体系,基础比较薄弱。

能。但需要实力、机遇以及时间。

1、文化自信之后的定位。

文化自信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只是珠宝的范畴著实太广,对于西方已经成熟的品牌,不管是做银饰餐具起家的蒂芙尼还是一出道就高标准的格拉夫大多都走在世界公认五大宝石的大道上。而我们传统珠宝囿于物产限制,过往都主要在玉文化,用器选石多是多晶质宝石。多晶质宝石复杂,美学价值认可不公允,没有相对均一公开的标准。所以要想好是中体西用呢还是走个纯粹的中式范儿?所以选材是个定位,要走什么样的路选什么样的材决定了上限和瓶颈,如果选了玛瑙,那基本上就是饰品级里竞争下,努力向施华洛世奇看齐。

设计也是定位,所有牌子想做出水平,看那些已经在金字塔尖尖上的牌子,每年都出新的高级珠宝款,这些款式也许卖得不是那么快,但这就是行业水平、标杆和别人望尘莫及的实力,从选石到设计都要扛打,还有工艺,要不断推翻过去,展望未来,比如梵克雅宝当年就凭借著无边镶改写了传统镶嵌。我们做珠宝,硬实力到底有没有?多久能具备这些别人没有的高精尖能力?这说的是高级珠宝。品牌要生存,也离不开普货,中国文化的提炼能做到什么地步,能否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著装习惯,能像宝格丽的DIVA之类能满足小女孩到大女人这么宽泛的审美吗?创造性的瓶颈不亚于资源性的瓶颈。

2、市场接受之后的追捧。

一个品牌,只要想在市场上发展,永远不能只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必须倾听市场的声音,了解市场的走向,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引领市场的走向。目前那些顶流品牌,过去都有金主爸爸的眷顾,不说「皇帝的珠宝商」卡地亚之类了,新贵品牌们为了讨好市场、卖出溢价,在苦练内功的同时,拍电影、说故事、做广告一样都没拉下,要获得时代的认可、市场的肯定,和大客户的订单,是品牌面临的现实压力,毕竟公司运转需要现金流。

市场的接受是不够的,珠宝品牌要做到市场认可、甚至市场追捧,文化是内核,更是铠甲,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现实的市场情况能不能很好地融合,一方面取决于品牌惊人的运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和国家的文化战略、经济走向和国际地位息息相关。早在1900年左右,很多大牌就做东方文化的珠宝,之前卡地亚故宫展览里就能看到一些作品。迎合东方市场的背后,是在向东方资本示好。而珠宝品牌获得国内外的认可,更需要世界认可东方,需要文化浸透甚至文化崇拜。

3、时间积累之后的沉淀。

能做到以上两点,已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好的品牌一定不能像疫情期间在上海香港广场跑路的BLOVE婚戒一样。顺风时可以大张旗鼓,逆风时能够收起羽翼,但绝不能违背信义的底线。梵克雅宝这些牌子,他们会回购百年前自己的高级珠宝作品,这些回望行为,是在向市场显示自己的肌肉能力,更是为品牌做信用背书(虽然他们永远不会回购普货线,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优秀的一线品牌)。时间永远是最好的试金石,品牌的精神内核到底有没有时间的凝练,不是嘴巴说说就能做到的。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诱惑有多大,危险就有多大,野心有多大,能力就要有多大。

平衡好市场审美和艺术造诣、品牌盈利与长续发展,是很难的事情。

但我相信,有一些时代勇士,德财兼备,他们能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有作为。


乱入一下 不太懂

珠宝业是艺术 文化 时尚 价值 工艺的一个综合体现行业如果只打算糊弄国内的跟风者 大笔钱砸营销即可如果野心较大想做国际品牌 劝你死心 10年内不可能


麒麟珠宝 一个我国本土成立的品牌 可以借鉴学习下


当然需要。古代,是以宫廷定制登峰造极。现代,则要准确定位,无论定位高低,做大还是做精专,都需要把握国人习惯,审美,及中国文化的根.个人认为,ANNA HU是一个代表.

最近我看过很多国内珠宝品牌的简介、文化、历史等,都在往国外靠拢,某某某大师来自古老家族、知悉珠宝工艺,切工、镶嵌、买家也很领情,看不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