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辦法搞個邊防證一個人去西藏阿里地區待一個月,大致可以確定自己是真的隱士,抑或只是一個想放棄自己的loser。


歸園田居(其一)

魏晉 · 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

首先得確定自己的隱士屬性,

然後再去歸隱。

你看到南陽諸葛廬,看到竹林七賢,看到陶淵明,看到李白,看到王維

但你了解他們的背景和經歷以後,可能就不這麼想了。

你再看看美國作家 梭羅的 《瓦爾登湖》,你再思考隱居生活是否如你所願。

如果你覺得遙遠,你可以了解一下隱居終南山的張二冬,看看是否是自己想像中的隱居。

再不然,當你讀到海子的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你是否只願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而不願意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並不是拋棄了黑暗就註定獲得光明。很多情況下,生活只不過是晝夜交替,日復一日,終其一生。

沒有強大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有人真的耐得住孤獨,與世隔絕只會把自己逼瘋。就精神世界的構建而言,我覺得隱士大概會是兩個樣子。

其一,隱士至少要有過豐富的閱歷。比如JB那樣的,不到30歲,人生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好幾輪(笑)。

其二自己與世隔絕就能構建起強大的精神世界,讓自己能夠在孤獨中也能不寂寞,基本上一些別人看上去瘋瘋癲癲,但卻能留下偉大思想的大哲學家大概就是這一類。

現在回到問題上面,一個骨子裡是隱士的人,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沒有成為一個隱士的條件,否則可能只是一個因某種原因導致了某種障礙,努力過或許未曾努力就被障礙打敗,生於社會之中,活得扭扭曲曲的可憐人。


要是真的隱士,怎麼都能活下去。而且相比於古代應該說活下去更為容易。至少古代隱士大部分還得自己種地。關鍵是真的隱士太少,自命不凡的俗人太多。大部分跑到人煙稀少地方待一陣子就屁顛屁顛跑回來的人不配叫隱士。要真骨子裡的隱士,回去斷網一年再想想這個問題,就有答案了。


把智能手機換成功能機,干一個不需要操作電腦的活兒,業餘愛好改成一個人玩的樂器,出行騎摩托車,就已經半隱了。


世界上不存在骨子裡是隱士的人。淡泊名利、安貧樂道,從來都是無計可施或者不願意爭取的人不得不找的借口和自我安慰罷了。這句話是作為過來人對自己說的。

諸葛亮躬耕南陽,也是有人照顧起居的;陶淵明隱居南山,也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隱居從來是士大夫不得已的選擇,而不是平民百姓的救濟良藥。

隱逸,若是因憤世嫉俗,特立獨行助人為樂者多有之;若是因世道艱難,想想「成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世人皆不易,人生如逆水……避世而居,生活就容易了?

我是90後的,但從小挨餓受凍不少,上完學放假就要去山上放牛,不避風雪寒暑,山中蜂蟻蚊蟲,每多侵擾。父親對我母子也常常毆打辱罵。生活艱辛,家庭困難,出路也難。我以前也常常想著,找個地方避世隱居,物我兩忘,可避世隱居也要面對生老病死,這條路怎麼走?更何況,我也有父母要養,有社會要報答。隱世而居,不過是對岸的風景,隔得遠才顯得美麗。

我們至少生在和平的現代社會,也少見明著吃人的。生活多艱難,且行且珍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