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自己對於愛情有一個很高的理想,她認為真實的生活與政治無關,政治是生活的浮沫。所以她自己的愛情真的就是做到了無怨無悔付出,不求任何回報。胡蘭成一次,賴雅一次。只能這樣說,雖然她把世間的愛情看的那麼可悲,那麼蒼涼。可是她自己心中對愛情有一個非常高尚的理想,但是她心中那個愛情理想又達不到。她一旦愛上了就全情投入,不管對方是落魄還是貧窮都不離不棄。張愛玲根本不屑於俗世人追求的幸福,在她看來,只有寫作才能盛產出令人欣慰的種子。張愛玲最反感的是以民族國家為理由綁架個人主義思想。張愛玲是個根深蒂固的自由主義作家。她認為自由的思想往往孕育於混亂的時代,春秋戰國,魏晉風流都是如此。她認為這纔是帶領中國走向現代文明之路的關鍵。

現代文學史上其他作家都是啟蒙的,他們對日常生活沒有興趣,他們認為小老百姓都是被他們啟蒙的,他們都是批判的。只有張愛玲是為普通人,平凡人寫作的。他們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張愛玲是從中國古典舊白話小說傳承下來的。繞過了五四。然而最為弔詭的是,越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作家,越能看清國家的問題在哪。


人生我覺得有幾種狀態。

當你聽到一些人如祥林嫂一般四處訴說時,你會同情她的苦難,不過慢慢也就淡了。祥林嫂這種就屬於泡在苦難裏,但是沒看透的人。

還有一種人幾乎不怎麼談自己的過往,但是也是飽經苦難,這種人屬於看透了的人。

在我覺得張愛玲屬於後一種,把自己的生活看透了,她的訴說全部放進作品裡,其餘的一概不需要人。

但是對於看透了的人,有過幸福嗎?

我覺得於她而言在於胡蘭成生活的那段時間應該是幸福的。直到發現自己被騙之前。因為胡蘭成那個時候滿足她所有的期待。在傷心看透過後,幸福與不幸也就都一個樣了。就像梁漱溟說的:生活就是處理完一個事情再去處理另外一個事情。


這個問題emmm……

於她自己而言,難道不是隻有本人才能回答麼?

用張愛玲自己的話說,生命是一席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她又說,短的是人生,長的是磨難。

張愛玲一生可謂身世飄零,命運浮沉,最終孤獨終老,和尋常所謂幸福好像差的遠。但這是一個感受力極其敏銳的作家,始終清醒又富於生活情趣的女人,她第一筆稿費給自己買口紅,後半生也沒忘了愛美和裝扮,什麼時候都知道把自己保護的好好的,也沒依附於誰,她是真正的檻外人,真正是賣文為生養活了自己。

這樣的人生,已經超脫了幸福的那個緯度吧。


年輕時候愛上花心男人,後被迫離婚,又嫁給一個大自己30歲的老人,墮胎,老公長期生病,經濟拮据,後半生一直一個人,死了都沒人知道。張愛玲不可能認為這樣的人生幸福。張對自己人生的看法,從小團圓就能看出了,我認為小團圓是有悲劇基調的。

張愛玲的不幸其實在她小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不得不感慨強人也要認命。

===

哲學一點來講,幸福是一種感性判斷,沉澱在基因之中不大受理性左右。種地的普通農村婦女,嫁個農民,生個娃,平安的過一輩子,她就覺得她是幸福的。

愛過,放手過,實現自我價值等等,基因懂這些?基因就看你有沒有滿足大部分慾望,有,就發給你幸福。在慾望看來,張的生活是有重大缺陷的,她的牌照被吊銷了


當然,愛過,恨過,放手過,出名過,隱姓埋名過,到死都還有那麼多本書都還沒寫完,還有懂她的人,宋淇,還有她懂的人,姑姑,及時到了香港和

美國,沒有留在上海,安然度過一生


這個問題只有她自己能回答吧。

於她自己而言。不是旁人能夠說清的。


無法評論

也許過的很幸福 也許不幸福


小資產階級的哀怨情愁!


我覺得她應該幸福吧,後半生雖清貧,但與賴雅全是幸福


她說她幸福那她就是幸福,別人怎麼說都無所謂,因為她幸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