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J12胎死腹中,這個我知道,.可17,18,19是怎麼個情況?為什麼20不是17?


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國的軍用航空器裝備編號遭到了人為打亂,後又被強行改正。

注意,以下內容完全是作者根據歷史情況揣測的一種可能,並不一定代表真實的歷史狀況。如果哪位知友有更詳細準確的資料,請在評論裏指出

很多人可能對中國的國產戰機序列中殲-10、殲-11兩種研製時代較晚的第四代戰鬥機編號反而在更早的殲-12、殲-13之前感到費解,這其實是個歷史遺留問題。1969年8月25日,根據中央軍委辦事組關於六院由國防科委移交空軍領導的決定,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了航空工業「825」會議。根據會議精神,國內航空工業各廠所紛紛上馬新機型的研製,其中比較著名的殲-9、殲-12不用多說,殲-13目前公開資料也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殲-10和殲-11這兩個編號事實上在1969年就已經得到了啟用。

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殲-11(1969)是由601所(瀋陽)設計的一種輕型戰鬥機,該機的設計很接近幻影F.1,目的是作為殲-6的後繼機型。但由於殲-11無法獲得性能滿足需求的發動機,同時整體性能也不能適應第四代戰鬥機時代的要求,因此在殲-13項目開始後就停止了發展。

殲-11(1969)方案三視圖,摘自《中國飛機全書》第三卷

相比之下,殲-10(1968)這個編號則非常可疑。目前為止沒有辦法確定這個編號曾被用於哪一個項目,一種流傳較廣的說法是該編號原本屬於601所的可變後掠翼重型戰鬥機項目,在該項目因技術條件難以支持停止後棄用。從文章中提出的該項目的啟動時間(1968年)來看,該機的研發比殲-9晚而比殲-11(1969)早,因此確實可能啟用了殲-10這個編號。但這種說法源於國內某航空期刊的文章,究竟是否屬實仍然需要考證。

關於殲-10(1968)唯一的可查閱資料出處,目前除此文章外沒有其他證據能夠證實

更可疑的編號是殲-14。由於中國研製第五代戰鬥機的進程保密度極高,而在殲-15被確認之前中國的殲擊機序列編號排到了殲-13,因此國外研究機構和國內軍事愛好者普遍認為國產第五代戰鬥機的編號是殲-14。但從殲-15被用於一種第四代戰鬥機來看,殲-14顯然應該比第四代戰鬥機更早。而在殲-13、611所新殲(即後來的殲-10)方案提出期間,南昌飛機製造廠正在研製強-6、並有將該機作為殲-6的替代機型向空軍推廣的打算,所以殲-14很有可能被私下授予了強-6的戰鬥機型。

強-6方案三視圖,摘自《兵器》雜誌

在這裡,還要扯上另外一個不算傳統的傳統:單雙發與編號對應。中國戰鬥機從殲-5開始到80年代,一直保持著奇數號單發、偶數號雙發,具體來說就是殲-5、殲-7、殲-9、殲-11(1969)、殲-13單發,而殲-6、殲-8、殲-10(1969)雙發,期間唯一一個打破常規的是殲-12。如果不考慮目前完全無據可查的殲-14這個編號,那麼中國國產殲擊機按照奇數號單發、偶數號雙發原則,接下來很可能是殲-14被用於瀋陽飛機工業公司生產和改進的蘇-27系列,殲-15被用於成都飛機設計所的「新殲(即目前的殲-10)」。那麼為什麼後來這兩種戰機的編號是殲-11和殲-10?

答案是:這或許是個「F-35」式的烏龍。1984年成飛「新殲」立項上馬之初,本來由於並非是空軍裝備計劃之內的機型,因此沒有「殲」系列編號,僅在研製工程階段給了一個「十號工程」的代號。同樣,蘇-27的引進和國產化工程也只有「十一號工程」的代號。但到了這兩種戰機定型試飛階段時,繼續使用「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顯然並不合適,而偏偏「十」和「十一」這兩個序列號既深入人心、又恰巧在國產殲擊機編號序列中是空白(當時60年代末的殲-10和殲-11還鮮為人知),所以就形成了直接用「殲-10」和「殲-11」代稱「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的情況。至於這是約定俗成後主管機構懶得繼續折騰編號的問題,還是主管機構自身已經決定用這兩個編號,那就沒法知道了。

因此,如果按照沒有被打亂的編號順序,國產殲擊機編號系列到當前的殲-11時至少應該排到了殲-15或殲-16,再算上當前殲-15和殲-16兩種機型的順延,至少要排到殲-16或殲-17。再考慮到國產第五代戰鬥機項目設計階段601所也有參與競標的三翼面氣動佈局的「雪鴞」方案、FC-1或許也可能存在「殲」系列的機號,那麼從殲-5到殲-20基本上就全都理順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戰鬥機,目前國內任何一個軍用航空器類別編號,就沒有一個不是被打亂的。其中與戰鬥機最接近的是運輸機,該系列的「運」系列編號有據可查的一直延續到運-16(從運-5起中間不斷號,至於具體是哪些機型日後再談),而在運-16之後、運-20之前唯一一個可能使用的編號是運-19,這個編號曾被中航發用於展示發動機發展計劃中5000kw渦槳發動機的對應機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運-30,在19之前只有「運-17」和「運-18」明確是空缺的。即便如此,運輸機從16跳到19和20也還算說得過去——說句題外話,這也是我反對什麼「20系列代表新時代機型」、以及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編號轟-20的原因。


17這個號被佔了,滑躍和彈射還是有區別的。

19這個號也被佔了,模擬和電傳、脈衝多普勒和電掃相控陣也是有區別的。

目前沒聽說過18號工程。

另,考慮到10-A-B-C的四級跳都沒立項,17和19存在並項可能。


實際上隨便亂取一個更符合軍事原則。

比如,當初很多網友暢想新殲擊機應該是殲14,或者新殲12。連CG都做出來了。

簡式防務等等媒體也猜來猜去。有利於保密。


也許當初設計序號不是20,但是信息故意外泄給軍迷時候(2011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訪華期間),軍迷因其機身塗號20開頭將其稱為「殲20」,這是最早軍迷的說法而非官方命名(在未裝備部隊時候稱為「殲※」其實是不對的,「殲※」意味著正式進入戰鬥序列,比如說官方向來都是FC31而非殲31)。

而四代機本來就比殲10等三代機超前一代,軍迷的「殲20」更能在感性認知上體現與眾不同。

殲20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軍工從引進仿製到自主創新,從迎頭追趕到望其項背再到並駕齊驅甚至彎道超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殲20」名字更能體現中國軍機進入2.0時代。

正好中國正在制定和實施「2050中國新工業化發展戰略」,殲20」出現與戰略倡導完全契合。

於是軍迷的「※20」被官方接受,軍方接收編入戰鬥序列時索性沿用愛稱,並受其影響命名了後來的「運20」、「直20」,相信「轟20」遲早會亮相。


看上去數編號那個特別靠譜,其實不過是一廂情願,要是真的單號單發,雙號雙發,殲九的雙發是怎麼來得?殲十二可不是唯一的例外。。。

反而真相只有一個,就是如樓上答主所說的20計劃中的其中之一。。。

空軍的編號體系基本摒棄了之前那些按照項目編號的故有體系(說實在的,也確實不怎麼樣,有大量連模型都沒出來的還佔著一個編號),進入了按照年代編號的嶄新時期。

現在的編號體系基本就是年代+序號+改進型(字母)來命名了。而序號的含義往往跟設計的迭代無關,而是跟功能更相關。

所以也別怪sf佔編號,殲15是第一款艦載機,殲16是第一款重型對地多功能戰鬥機,而殲十C的任務卻主要還是空優,更適合給一個改進型編號,而不是新數字。。。

也因此,三一工程最好祈禱自己不要變成真殲三一,否則切得等些年才能熬出頭。。。

還是殲21好聽些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