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就是拜佛為師,能折服我慢,降低我執,培養謙虛好學的品德,這樣才能聽得進去佛說的東西。也算是開智慧前奏吧。但如果把拜佛搞成形式主義,或者某種儀式,某種運動。那不僅沒開智慧,還增加了愚痴。

所謂拜佛修行的功德,要如此認知【拜佛修行法門既是法。又不是法】【拜佛修行修行的功德,既是功德無量,有沒有一絲一毫功德】

【法】【道】本是宇宙的根本秩序與邏輯。

人類只有謙卑的承認【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緣起性空】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無所擁有,無所獲得】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就是無我之之存有】

【人類用了無數名相試圖表達一切法,這些名相符號都是假設,不是法本身】

【一切法又是通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向人類顯示法的存有】

【一切法是超越人類存在的時空維度而存有,一切法是更高維度甚至是十一維度的存有】

[0497c28]

「憍屍迦!非離色如來可得,非離受、想、行、識如來可得;非離色真如如來可得,非離受、想、行、識真如如來可得;非離色法性如來可得,非離受、想、行、識法性如來可得;非離色如來真如可得,非離受、想、行、識如來真如可得;非離色如來法性可得,非離受、想、行、識如來法性可得;非離色真如如來真如可得,非離受、想、行、識真如如來真如可得;非離色法性如來法性可得,非離受、想、行、識法性如來法性可得。

[0498a08]

「憍屍迦!非色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色可得,非受、想、行、識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受、想、行、識可得;非色真如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色真如可得,非受、想、行、識真如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受、想、行、識真如可得;非色法性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色法性可得,非受、想、行、識法性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受、想、行、識法性可得;非色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色可得,非受、想、行、識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受、想、行、識可得;非色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色可得,非受、想、行、識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受、想、行、識可得;非色真如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色真如可得,非受、想、行、識真如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受、想、行、識真如可得;非色法性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色法性可得,非受、想、行、識法性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受、想、行、識法性可得。

時間就如同電影的圖像,存在電腦硬碟上就是一幀一幀的信息集合。如果以人腦能接受的速度,把一幀一幀的信息集合連續的有序的放出,就形成了人可以理解的電影世界。我們的世界的形成,也和電影類似。

人在夢境里就沒有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在夢裡人可以感知的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現了a圖像、b圖像、c圖像,圖像的只是在無序的顯現,也就是說沒有時間量的顯現。 在夢裡人可以到處遊動,一下在這裡,一下在哪裡,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來回穿越,不同地方的顯現的圖像我們好像在孩童時見過,有的在老年才有。在夢境里,沒空間量的顯現。 人在夢境里,人的意識是處在沒有與他人交往,人的夢境狀態沒有被他人觀察的狀態,也就沒有時間空間。

在監獄,有一種嚴酷的刑法,就是把人關進聽不到任何聲音,沒有任何人接近的,沒有光線的小黑屋。人在小黑屋,就沒有的時間感覺,空間感覺,人的意識就完全崩潰了。任何人在這個條件下都會屈服。

人的意識,就是處於量子狀態。在沒有與外部條件交流,沒有信息溝通的條件下,人單獨的意識是不存在的。人所表達的意識,在被別人觀察的條件下,才能形成與表達,後被儲存,才有了時間空間概念。

菩薩當念作是學,當念作是住;當念作是學,入中心不當念是菩薩。何以故?有心無心。」

  舍利弗謂須菩提:「云何有心無心?」  須菩提言:「心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  舍利弗謂須菩提:「何而心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者?如是亦不有,亦不無,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  須菩提言:「如是,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  舍利弗言:「善哉!須菩提,為佛學佛而學者,不說空身慧,空身慧而說最第一。菩薩從是中已得阿惟越致學空,終不復失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以在般若波羅蜜中住,欲學阿羅漢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辟支佛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菩薩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法甚深,菩薩如學。」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菩薩】首先是心識意念而有,心識意念而持有菩薩的形象,心識中的意念不可認為真的有【實體的菩薩存有】,為何?

心識是緣起緣滅之法,心識不是真有【實體的心】存在。

心識【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心識活動是【法】【道】的顯現,不是俗世的客體,說心【有,或者沒有,或者能獲得,或者在某處】。

心識的【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就是說【法】【道】已超越人類的思維與語言,不可說【有此心】,也不可說【無此心】。

性空思想出於原始佛學如相應部 部派時期發展如大毘婆沙論鞞婆沙論舍利弗阿毘曇論尊婆須蜜論大乘大般若經 12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 心得


拜佛的意義在於,禮敬諸佛,向佛學習,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拜佛之後,得學佛所教導的,勤修戒定慧,智慧在這裡吶。得修啊,別拜完就拉倒了。


大便都能開智慧,何況念佛呢?

至於想開什麼智慧呢?

開佛智慧?那就努力吧!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參禪也好…………

先把自己保持在那個狀態,然後等待自己的明師。

什麼是明師呢?他可以是一個杯子。比如上虛下雲老和尚說的: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

對。

自己要去做,然後當某個時機來的時候,就不至於錯過。

當然有個過來人帶著,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多把握很多契機。

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眼睛不亮,心不凈,我執須彌也不易找到過來人。所以祖師常教誨,但見己過,不見人非……觀自在菩薩!
不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