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晶元有什麼特別之處,會不會和A系列晶元一樣出色,或者說可以在處理能力上超越AMD和Intel?


Apple最終還是踏入了桌面晶元領域

十年前,A4的亮相代表著蘋果幾乎自己做了所有的核心移動設備元件,iPhone鳥槍換炮,從此蘋果設備的性能就坐上了火箭,一路領先安卓及其他陣營,至今仍保持領先,iPad更是幾乎把整個安卓平板市場給乾沒了

十年後的今日,Apple Silicon亮相,蘋果在自己的生產力設備領域終於開始把核心元器件研發權收歸己有,我們看到了運行著macOS的A12Z設備。

人們總熱衷於將現在的事件代入相似的歷史事件中,以推測未來的發展,那麼問題就出現了:

一、蘋果為什麼要捨棄現有的單一X86平臺轉而花如此大力氣開發自己的桌面晶元呢?

有些小夥伴可能知道,自研晶元道路是一條高投入但也是高風險的道路,華為目前就在這個道路上艱難前進,當然,華為的艱難很大程度上與美國科技戰有關,但是其實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是一個前期需要大量投入且短期看不到回報的項目,並且不一定能成功,就算成功了,公司內部是否有足夠多的需求量,不然高投入後需求量不夠,直接結果就是入不敷出。所以絕大多數廠商的選擇就是直接買現成的晶元廠商開發的晶元,比如Intel和AMD。

但是蘋果的考慮應該是兩項

1.軟硬結合,讓設備體驗和性能最大化。

蘋果的目標就是圖中藍色區域,用更少的能耗獲取到更高的性能,用蘋果自己的話說就是,榨乾每一瓦特的性能,如此一來,ARM架構的能耗和發熱都在更有水平,蘋果自己開發,就能讓同樣性能的產品更省電,發熱更少,或者同樣能耗和發熱的產品擁有更高性能。

2.掌控開發節奏,市場商業佈局最優化。

蘋果轉向Intel平臺之後,遇到的很大一個問題就是,桌面級產品的發布和更新時間節奏,往往會受到Intel的影響,最近幾年,Intel擠牙膏擠的不亦樂乎,讓蘋果其實很受傷,比如到現在蘋果都沒發布支持Wi-Fi 6的第十代Intel CPU的MacBook Pro 16,這對於供應鏈管理大師Tim Cook來說是很難受的。

蘋果自從A4晶元自研了之後,iPad和iPhone的發布日期就很有規律了,能掐準聖誕購物季,以及你發工資和年終獎的時候,讓你剁手讓你買買買,所以桌面晶元自研我覺得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過不得不感嘆一句,蘋果真有錢,畢竟搞晶元這個東西,沒有錢和市場,真的不可能做成。

二、Apple Silicon會否如當年A4一樣,帶領蘋果的生產力設備性能和效能一路狂奔,教各位牙膏大廠做人?

其實我們類比歷史事件的時候,不能只看蘋果自家的一件事,在桌面領域,幹過這一票的人並不只有蘋果,另一個巨無霸企業微軟老早就嘗試過。當年Windows 8剛推出的時候,微軟就想過把桌面系統引入移動便攜設備中,所以初代Surface 除了Pro還有一個RT系列,上面運行的正是ARM指令集的Windows RT系統。然而這個產品一世而亡,微軟認清了形勢,砍掉了這款產品,專心賣Pro,Windwos RT也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那麼微軟為什麼會失敗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生態環境太過貧瘠。因為ARM指令集和X86/X64指令集相差太遠,應用完全不能跨平臺運行,能用的App屈指可數,除了微軟自家的Office全家桶,幾乎找不到生產力軟體,應用商店裡除了一些湊數的Windows Phone系統類似的APP,要應用沒應用,要遊戲沒遊戲,導致了購買這款設備的人不知道它到底能用來幹嘛。
  2. 交互方式沒能理清。當時Windows RT用的是跟Windows Phone一樣的Morden UI,扁平大瓷片,但是這個UI對於開發者的審美要求過高,導致了應用頁面普遍偏醜,我記得WP上也就微信、QQ、Path這幾款App顏值在線,其他的都慘不忍睹。而瓷片交互傾向於觸摸操作,往往會佔據過大的空間,導致顯示效率低下,相對來說不適合生產力應用的設計與使用,如果鍵鼠交互的情況下,這個交互就是災難了。
  3. 對開發者不夠友好。在WP上跌過跟頭,微軟還是在Win RT上重蹈覆轍,X86 APP沒辦法直接移植,而且還必須重新設計交互與UI,雖然之後有了UWP,但是依然很難吸引到開發者為這個平臺開發應用。
  4. 除了以上之外,再就是微軟自己犯的各種傻了。比如學蘋果只能在Windows Store裏下App,搞封閉生態(話說蘋果在OS X/macOS上並不封閉),比如升級方面跟Win8是分開的,感覺像是收養的一樣,此外除了Office全家桶,其他的應用幾乎都不支持桌面模式,導致了桌面模式成為雞肋。

總結起來就是,如果要新開發一個平臺或者一個系統,除了做好系統本身的功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態環境。缺少優秀應用,難吸引消費者購買,沒有消費者購買,開發者就更沒有動力開發應用,生態就越難做起來,形成惡性循環:生態差——消費者不買——開發者不想開發應用——生態差……

那麼有成功案例麼?其實iPad就算這樣一個產品系列。

雖然喬布斯當年推出iPad時說過這是一款介於手機和電腦之前的產品,但實際上,他的競爭對手恰恰就是電腦,因為他的目標用戶們,曾經需要用筆記本或者臺式機來完成一些需要大屏幕的內容消費場景,比如上網,看劇,刷淘寶,比如打某些類型的遊戲,更大的屏幕能獲得比手機更好的體驗,一定程度上就像手機佔領了曾經被卡片機佔領的攝影市場。

可是當年iPad上並沒有很多優秀的應用,蘋果的策略就是砸錢,砸現在的錢和未來的錢

  • 砸現在的錢就是跟各大廠商合作,讓他們來開發本平臺的產品,每次發布會蘋果都會請一些大的廠商來站臺,推介自己給蘋果設備推出的應用或者遊戲,甚至微軟和Adobe這類頭部廠商都來站過臺,推介過自己在iPad平臺上的應用。
  • 砸未來的錢,就是以用戶數量來吸引開發者,讓他們覺得開發這個平臺的應用能在未來賺到錢,這就得在硬體、系統性能、系統交互等等體驗方面做到足夠好,足夠吸引消費者來購買。

當然,在過渡期,會有一些過渡手段,比如當年iPad 剛發布的時候,iOS上的iPad應用還很少,但是你能直接運行iPhone上的應用,雖然解析度和比例都不匹配,但是很多時候能用就行,扛過初期,積累足夠多的本平臺原生APP就能脫困。說到這一點我又想起了當年黑莓推出的BlackBerry OS時,也是兼容數萬款Android應用的,可惜一直沒能吸引到足夠的用戶和開發者,而兼容的Android應用始終停留在2.X時代,最終還是沒能成功。

那麼我們回到這次蘋果的Apple Silicon,看看這次蘋果是如何出招的。

  • 交互方面,依然保留著基本的macOS交互,只是UI設計上進一步靠近iPad OS/iPhone OS,對於本來就是桌面系統的用戶來說就沒有任何學習成本,macOS還是那個OS,只是背後的東西不一樣了而已,這一點上蘋果基本不會出問題,相對來說,對於開發者重新開發或者移植之前的應用,在UI和交互上都不用花太多精力來維持
  • 生態方面,蘋果祭出了四個大招:Universal 2,Rosetta 2,Virtualization和Catalyst來解決過渡期以及之後成熟期的困難。

1.Universal 2

讓開發者方便快捷地寫多平臺程序,編寫一次就能開發多平臺版,減少了開發者的成本和負擔,與此同時,花大力氣PY來了幾個頭部軟體公司,比如微軟和Adobe,率先開發出來了蘋果ARM版的Office和Creative Cloud全家桶

從微軟那兒PY來了Office全家桶

從Adobe那兒PY來了Lightroom

和Photoshop

以及自家的Pro Apps,比如FinalCut Pro X和Logic Pro X

Apple App全家桶

有了自己的晶元,原生ARM版FinalCut Pro X可以同時流暢回放三條4K ProRes 素材

2.Rosetta 2

這是誇平臺期間的大招,這貨可以讓你的ARM平臺運行X86平臺的應用,自動轉譯代碼,並且是在安裝階段就給你弄好,那麼它有多牛逼呢?蘋果直接舉了兩個例子,Autodesk Maya和古墓麗影

硬核生產力軟體Maya在A12Z上表現也這麼牛皮

X86平臺的遊戲也不成問題

我想這兩個例子出來,基本就打消了消費者的疑慮,以後Apple Silicon平臺的生產力不成問題,遊戲甚至也不錯,那麼用起來跟X86平臺體驗上就更沒有什麼差距了。

3.Virtualization

虛擬機環境也給你準備好了,目前演示的是Parallel上運行的Linux系統,感覺用Windows應該也沒問題。

用Parallel運行Linux以及上面的Safari

4.Catalyst

去年推出的Catalyst讓自家的iPad應用運行起來也沒問,體驗方面畢竟基於觸控交互開發的應用放在鍵鼠交互環境下還是會有落差,但是,又不是不能用(手動狗頭)。

總結下來,從各方面看,蘋果要推Apple Silicon肯定是做了長期的計劃和論證的,最後實施的時候,各方面都做足了準備,那麼我也很好奇,新的產品到底能有多厲害?

蘋果將推出的第一款Apple Silicon桌面產品,是面對開發者的Mac Mini

A12Z性能確實恐怖啊……

而面對消費者的產品將在今年年底推出,我推測,最先推出的應該是ARM版MacBook Air/Pro 13寸/Mac Mini或者類似產品。

而未來蘋果也說明瞭,Apple Silicon和Intel兩個平臺產品線將會並行,用兩年時間完成現有平臺向未來Apple Silicon平臺過渡。

總之,蘋果這次發布的Apple Silicon應該不止是試試水,我不敢保證蘋果這條路一定能成,但是他們明顯是經過了長期論證和準備的,甚至連GPU都自己開發,牙膏廠們沒有在顫抖嗎?所以蘋果肯定是儘力做到最好,剩下的就交給市場來評價了。

我們拭目以待,蘋果面向消費者的第一款自主晶元桌面產品吧!


最近大家都在講 CPU 指令集的變化,講 ARM 的未來多麼光明,但我認為這不是重點。從 WWDC 下面這個官方視頻來看,Apple Silicon 最重要的不是 CPU 是不是可以比 intel 強,而是 SoC 層面重新思考如何一體化融合 CPU、GPU、NPU 等所有晶元的功能,結合 OS 深度定製,通過API釋放桌面應用開發新的可能性。

我不敢說這樣的舉措是否最終會成功,但是系統架構上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嘗試,畢竟這麼多年來PC產品基本都是靠組裝標準化的組件發展的。CPU 性能提升空間遇到瓶頸後,其他的專用晶元變得更為重要,一體化之後結合OS的深度定製,在共享內存、安全上都會有更大的空間,給用戶的體驗也會更好。另外即使是 CPU 上,Apple Silicon 也提出了性能非均衡的多核心架構,一個應用可以顯性設置 QoS 來決定不同進程的優先順序,相當於把底層硬體的一些優化可能性暴露出來給應用開發者使用。

Explore the new system architecture of Apple Silicon Macs - WWDC 2020 - Videos - Apple Developer?

developer.apple.com圖標

My two cents.


蘋果cpu都出技術文檔了,地表最強系統鴻蒙os的技術文檔即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上線


華為黑粉別再嘲笑pptos了,貴果連ppt chip都敢發,pptos又怎麼了?

什麼?A12Z已經賣了3個月了?那沒事了

微軟發布了ppt surface,蘋果發布了ppt silicon,____發布了ppt system,他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市值這麼高,不拿來做些人類技術進步的事,難道拿去喝酒嗎?


PC和手機統一架構是很牛的一件事情。

Apple Silicon本身的用戶羣和mac的用戶羣不會很大。

更有想像力的其實是裝著A系列處理器的iphone。

安卓很多廠商都在宣傳用手機辦公的概念。

但是受限於arm和x86,windos和android這些軟硬體上的鴻溝。

基本沒什麼人真的在用安卓手機辦公。

按照目前的趨勢。

蘋果是唯一能打通手機和電腦兩者間鴻溝的廠商。

我感覺再過兩年就能看到一大撥人開始用Type C介面的iphone接顯示器工作。


硬體領域我不太熟,我猜測下一代的mac可能像surface一樣,只有一塊屏幕,帶一個妙控鍵盤。

將來如果能讓我用這樣的「macpad」來作為生產力工具,隨時都可以寫代碼、可以畫畫、可以兼顧娛樂和工作,出門又怕有工作需要臨時解決的話,只需要背一個單肩小包就可以搞定,同時兼顧mac的生產力和pad的編寫性。想想就舒服又方便呢。

作為一個iOS開發者,我個人是不太喜歡Windows系統,很多年沒用過win了,感覺macos總是能在各種地方給我驚喜和親切感。反觀win,給人的印象就是雜亂,界面風格也不喜歡。除了玩遊戲用的機子裝的win系統,其他方面還真的不如mac舒服。用一個開發者的角度來看,連git、ssh都要自己去配置,我……

也可能是用類unix的系統用多了,感覺win格格不入,而沒有看到win的魅力吧


我更認為影響生產力的是平臺上的軟體而不是系統或者平臺本身,像現在mac上沒有好用的公式編輯器跟cajviewer就讓我很難受,如果兼容性會好,那什麼平臺對用戶應該是無感知的才對啊,這也是操作系統的初衷啊。

因為現在i9的CPU對我日常開發還是有性能過剩的,如果換一個平臺能在保證軟體兼容性的情況下能夠把過剩的性能換成續航,那麼我是非常樂意見到的

同時如果換一個平臺能把ipad跟iPhone上的好應用釋放出來,也方便我數據同步,那是非常好的,同時猜想這樣的平臺應該也可能提高Android模擬的效率

最後還是兼容性,兼容性如果不好,那不用談了,例如沒有趁手的公式編輯器跟visio,讓我經常換個電腦寫文檔,很是難受,同時最重要就是office wps這些也是bug多多,這怎麼釋放生產力


用arm的ipad不就是王者愛奇藝的終端麼,現在要把唯一生產力工具的mbp往arm上轉,是時候和macos說再見了。

我就認為arm的pc機形態就是思路一條。消費者要的是一個工具,趁手的工具,而不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玩具,想不通蘋果已經有ipad pro,為啥要自殺mac,難道不會給ipad pro裝上macos麼。

想想surface pro x發售前,牛皮吹的震天動地,發售後除了做開箱評測外,我在知乎上就沒有找到普通人購買,因為大家都不傻,趁手的x86不用,是不是傻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