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育,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和教育工作者/愛好者,如果真有心實踐,基礎的教育理論和知識是建立知識體系的第一步。

個人的能力和視野畢竟有限,希望通過知友們推薦下你覺得不錯的一些教育者,書籍等,大家一起成長~


一份有關教育的書單:

  1. 《中國文化課》作者:余秋雨
  2. 《給教師的建議》作者: [蘇聯] B·A·蘇霍姆林斯基
  3. 《Teaching Today》
  4. 《Growth Mindset For Teachers》
  5. 《正面管教》作者:(美)尼爾森
  6. 《站在孩子的角度談教育》作者:顧明遠
  7. 《種子課:一個數學特級教師的思與行》作者:俞正強
  8. 《把知識帶回來》作者:(英)邁克爾·揚
  9.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作者:顧明遠
  10.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作者:[美]安奈特·L·布魯肖
  11. 《第56號教室的奇蹟》作者:(美)艾斯奎斯
  12. 《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作者:任俊
  13. 《統整的力量:直擊STEAM核心的課程設計》作者:陳怡倩
  14. 《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4+1」課程實踐手冊》作者:張悅穎、夏雪梅
  15. 《做個研究型教師》作者:徐世貴、李淑紅
  16. 《我的母親不是神》作者:鍾傑
  17. 《跨界學習》作者:何莉、張怡
  18. 《覺者為師》作者:任勇
  19.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作者:閆學

更多詳情請點擊:

「學霸」老師是如何養成的?這20本書不能錯過!?

mp.weixin.qq.com圖標

歡迎關注新學說(同微信公號)


推薦《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剛好看完這本關於5-8歲孩子的家庭教育書籍,覺得很有收穫和啟發。

「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焦慮的父母在美國也很普遍,「虎媽」、「鷹爸」無處不在。

本書的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作者,GATEHOUSE的長期專欄作家、幽默作家,以及http://LITTLETHINGS.COM、BEINGAMOM.LIFE的定期撰稿人。同時,她也是十幾年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

在書中,作者以十幾年從事兒童教育的實踐經驗,結合一個個案例,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旨在幫助家長們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直面父母的焦慮,從而改善親子關係,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

家長之間和孩子之間的「比較」,極其容易使家長陷入焦慮。焦慮的家長,容易違背孩子的天性,給他們塞滿了各種課程活動,使得失去自由時間的孩子疲憊不堪。焦慮的家長,疲憊的孩子,會導致兩者之間的溝通危機重重。

01.直面比較,拒絕焦慮

每天在幼兒園門口等著接孩子,家長們聚在一起,總要聊一聊自己家孩子的情況——「最近在上什麼課啊?」「學什麼樂器了嗎?」「幼小銜接開始了嗎?」「打算上哪個小學啊?」。無意之中,比較就開始了。

我們也曾有過被「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的經歷,深知「比較」對孩子的影響。但如果說,在進入學校之前,還能有效控制住「比較」的話;那麼一旦開始學校生活,父母開始與其他家長和孩子互動,「比較」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家長們會發現,自己在不自覺地效仿其他家庭的教育模式,並期待像他們一樣取得同樣成功的教育效果。」

家長們是否也像我一樣,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某某家的孩子已經開始英語對話了,我們還沒學英語,是不是太晚了?某某家的孩子怎麼可能已經開始自我閱讀了呢?為什麼我的女兒跳繩還是斷斷續續的呢?

作為家長,在比較中我們可能會開始質疑和反思自己對待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焦慮也隨之而來。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所謂成功的教育法,有一部分會對你的孩子奏效,也有相當一部可能是徒勞無功。

一旦我們開始將『別人家孩子』的優異表現作為對自己孩子的評價標準,就意味著我們不再欣賞自己孩子所具備的閃光特質了」。

當家長根據別人家孩子的標準,給自己孩子設定不切合實際的期望時,孩子會因此無法遵循自己的發展節奏,開始效仿其他孩子,從而產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書中作者認為,家長產生比較的想法無可厚非——「如果哪位家長否認自己有這種想法,那純粹是在撒謊」。

家長可以直面「比較」,但不要當面質疑孩子無法達到同齡人水平;更重要的是接受「孩子生而不同」的理念,不「揠苗助長」,拒絕焦慮。

02.回歸天性,自我解壓

今年的特殊情況,使孩子在家的時間大大增加。在哪些沒有去幼兒園,也沒有其他興趣課的時候,我女兒常常問我,「媽媽,接下來我應該做什麼呢」。

女兒的問題讓我反思,是否之前把女兒每天的日程塞得過於滿滿當當,使她缺乏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也因此失去了安排自己生活的鍛煉機會。所以,現在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她反而變得迷茫起來。

「現代父母對於兒童無所事事會產生可笑的內疚感,而且見不得孩子哪怕一分鐘空閑下來」。

孩子「無所事事」的狀態是純粹浪費時間嗎?《愛因斯坦從沒有用過閃卡:兒童學習機制研究——為什麼兒童需要多一些自由玩耍、少一些死記硬背》的作者曾說過,「在完全自由的狀態下,兒童可以自主探索世界、形成獨特的興趣、沉浸在有助於激發幸福感的幻想遊戲中、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理智地管理時間。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

那麼,如果孩子缺乏自由時間,會有哪些危害呢?孩子會缺乏放鬆的時間,無法釋放壓力,消磨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同時更加依賴父母幫助他們來安排生活,變得麻木和不願意思考。除此之外,《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還列舉了6大不良後果。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反思,在給孩子安排興趣課時,是否保持了理智和審慎的態度,還是一味跟風,勉強孩子參與過多的課外活動和課程。

讓孩子回歸天性,給予他們自由時間,使孩子和家長都能自我解壓。

03.保持冷靜,建立溝通

昨天晚飯前,女兒看了一眼桌上的菜,說「今天的菜不太可口呀」。一旁的我聽了,默默地說,「不喜歡你可以不吃」。結果她躲到房間大哭起來,折騰了好久才平復下來。直到睡覺前,她才願意和我談大哭的原因。

「媽媽,我說菜不太可口是開玩笑的,結果你很兇。」

「我又沒有吼你,怎麼就凶了呢?」

「你的表情很兇,我看出來了!」

好吧,一場莫名其妙大哭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這原本是一個小問題,因為沒有建立有效溝通,變成了一場鬧劇。

「我們認為自己是在循循善誘,但在孩子眼裡,就是在不停地找碴兒、吼叫、騷擾,以及糾纏不休」。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書中,針對家長與孩子溝通障礙,作者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技巧:

1.保持冷靜,焦慮的家長和桀驁不馴的孩子永遠無法實現有效對話;

2.與孩子對話時,要簡潔扼要、具體直接,否則孩子難以消化;

3.不要期待通過責罵孩子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可以先擱置爭議,等雙方冷靜後,再共同反思以解決問題。

「成人之間對話尚且不易,更何況要在成人與孩子之間建立起對話的橋樑」

家長需要保持冷靜,不斷嘗試,才能與孩子建立其良好的溝通方式。

04.寫在最後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隨機應變的過程。

作為家長,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我們會焦慮、會迷茫、也會犯錯,這條道路從來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坦蕩通途。但我們只需接受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家庭教育模式;就能放下不切實際的高要求,享受路上的「無限風景」。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養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美)麗莎·舒格曼京東¥ 25.91去購買?


《家書里的故事》

書中的擷取了歷史名家鄭板橋、梁啟超、左權、傅雷的家書包含著不僅是家人親友間溝通信息、表達情感的傳統方式,更銘刻著家風家訓,凝聚著家國情懷,折射著時代變遷。這是一本專門寫給孩子的家書繪本,一個開啟親情之旅的溫暖港灣。見字如面的閱讀,讓我們更懂家,更懂愛,更懂家教的智慧,更懂家風的傳承。為什麼,當我們的溝通形式越來越便利,但親情卻反而變得淡漠了?這值得我們去思考。相信讀完這本書孩子更理解父母的拳拳愛子之心,父母也會俯身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親子關係。

《親愛的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是當代作家龍應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書信的結集 ,首次出版於2008年12月。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記錄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衝突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範例。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夏山學校:《窗邊的小豆豆》》

夏山學校主張尊重孩子的天性,以愛鼓勵孩子自由發展。許多孩子來夏山之前厭學、自卑、叛逆,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問題兒童」;來到夏山後,他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覺自發地學習,獨立自主地生活,充滿自信,也懂得愛己愛人,每個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多年後,他們成為了傑出的藝術家、音樂家、設計師、演員、科學家和數學家。


《教育心理學》


推薦兩本,簡單明了。非軟文推薦

一本,孫瑞雪《撲捉兒童敏感期》;

一本,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教育知識與能力》。

具體內容大家可自行百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