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應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在整車廠的混動部門。研究生方向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整車廠都是直接從供應商購買,不做上游開發。目前面臨三電的選擇,哪個方向更有前景,以後考慮到跳槽,哪方面人才更緊缺?謝謝大佬們!


毫無疑問是電控,三電之中電機和電池都是硬體,電控相當於大腦,雖然電池的成本佔比最高,國產電機目前的性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是,這些歸根到底都只是實現車輛行駛的硬體,真正的大腦是電控,也是電動汽車最大區別於傳統汽車的地方,電動汽車未來所有的核心概念都是基於電控平臺之上,車輛內部的智能化,人機交互,車聯網,自動駕駛……所有的這些都是電控的範疇。同樣的電機和電池,不同的電控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駕駛體驗,影響續駛里程,甚至會影響安全。

前面答案有人的回答是BMS,但是BMS已經是在被逐漸整合進整車電控系統之中,未來BMS的功能只是電控系統的一個模塊而已。

當然,再向前展望一步,電控最終也會消失,未來最終可能是控制中心直接通過網路控制汽車,電控系統完全只是接受網路控制信號,然後傳遞給硬體而已,最終的電控系統的所有智能功能和計算能力都依賴於雲端網路實現。

所以我個人認為三電中電控是最有前景的,但是這好像跟你的專業差距有點大,材料背景的人很難轉到這個專業上去,整體的學科和知識儲備都不一樣。


電池有很大發展空間

電池成本。目前佔了整車成本的1/3左右。

電池輕量化。一輛傳統燃油汽車在不作改變的情況 下,安裝上電池和其他的節能設備之後,質量就會增加 20%~40%。新能源汽車質量降低 10%,對應續航里程可增加 5%~10%,節約15%~20%的電池成本以及20%的日常損耗成本。

電池壽命。以現在的技術水平,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上的使用壽命只有大約3-5年,當電池容量衰減到80%以下時,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將明顯減少,當電池容量衰減到70%以下時,就必須更換電池了。

電池續航里程、充電速度。里程焦慮,再長的續航里程,總有耗盡的時候,充電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然而目前大功率快充仍需要等待半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首先,我想糾正你的一點看法,整車廠並不都是從供應商購買,很多有決心的主機廠還是會做上游開發,比如:比亞迪的三電全部是自己的;吉利與威睿、LG等電池公司的合作;恆大收購國能進軍新能源汽車,投資2800億元同步投資了電池、電控等企業;等等……不一一細數。

其次,關於你問道的新能源三電哪個方向最有前景,我個人的看法如下:

第1是動力電池的BMS這一板塊:

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電池管理系統,主要就是為了能夠提高電池的利用率,防止電池出現過度充電和過度放電等;目前純電動汽車中動力電池的熱管理和熱失控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也是目前消費者最關注的電池安全方面的核心點。

第2是電驅系統:

在動力電池成本仍然高居不下的今天,電驅系統的效率與性能直接影響到了純電動汽車除了安全外另一個消費者核心關注點——續航。如何在有限的電池容量下,提升電驅的效能,降低電驅系統的重量,即能有效提升續航能力,同時有效降低整車成本。

以上僅代表自己的拙見,我是營銷行業出身而非技術崗位,不喜勿噴^o^


專業都是電池負極材料了,怎麼還能有三電方向選擇呢?非要說的話,我認為電控電機行業比電池行業更有成長性。理由就不詳細列舉了,只說一個,隨著電機電控電池技術進步,新能源電動車平均電池裝機量應該是下降趨勢,而電機電控需求不會減少,而且非新能源車對電機電控的需求在增加,比如48v電機很可能以後每輛車都會有,比現在自動啟停還普及。而且這些個情況,我看很多研報並未考慮進去,它們測算時還按照目前的量來推演。所以電池需求可能會低於預期,電機電控需求可能會高於預期。


這個不用問,肯定是控制。

原因很簡單。成本最低,最容易出成果,成果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只有電控。

凡事硬體,投入產出比太低,沒人願意研發,不如軟體容易見效益。


不知道樓主怎麼選擇了,同樣困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