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是哪吒。


《投名狀》

清末戰火連綿民不聊生,大哥(李連杰 飾)被同僚出賣,所帶軍隊無一生還。因為裝死而活下來的大哥遇見了離家出走的蓮生(徐靜蕾 飾),二人一夜取暖後,蓮生不告而別。大哥在街道上被三弟(金城武 飾)發現並帶回村,發現竟是二虎(劉德華 飾)的妻子。被貧窮飢餓所折磨的農民在憨厚的二虎與忠誠的三弟的帶領下,劫搶官銀,導致官府半夜報復。大哥乘機鼓動大家參加軍隊賺來軍餉糧食,三人納投名狀結兄弟義,浩浩蕩蕩地帶著一百零八人出發從軍。這支兄弟軍不要命的拼勁,拿下不少勝仗。只是爬得越高,大哥的野心越大,二虎與三弟再也無法管束,分歧漸生;而大哥與連生的感情被三弟發現,三弟誤以為蓮生是兄弟反目的原因,想借殺大嫂來解救二虎。面對朝廷的欺詐、官府的黑暗、野心的膨脹,曾經納過投名狀的三兄弟最終自相殘殺……

原來6.8分,現在也不過才7.1分。

髒兮兮的場景和赤裸裸的人性,編劇和細節都很用心,完全被低估了!


李小龍生前遺作《死亡遊戲》。

目前豆瓣評分7.7,聽起來還不錯,可這成績多源於觀眾對李小龍先生的仰慕心,實際這部作品在很多人眼裡很一般,況且是個半成品,所以多年來不光無人提及探討。

更是將其當做一部普通動作片對待。

可我要說,其實這部電影從立意、哲思層面都是頂級的,其中更蘊藏著李小龍武學理論的精髓。這部遺作真的被世人低估、誤解、無視了,它應該擁有更高聲名。

那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什麼?它跟李小龍死有關係麼?

其實這部遺作更應該被稱為《死亡的遊戲》。

時至今日,關於李小龍的謠言不絕如縷,其中就有人說他的遺作是《死亡遊戲》,其實《死亡遊戲》並非李小龍真正遺作,而是根據李小龍未完成作品《死亡的遊戲》演化而成。

當時李小龍拍攝《死亡的遊戲》時驟然離世,嘉禾娛樂鄒文懷只能重新編寫劇本,並找來韓國影星唐龍飾演李小龍替身。

由此纔打造了這部被奉為李小龍遺作的《死亡遊戲》。

但實際上,《死亡遊戲》裏不僅關於李小龍的鏡頭少的可憐,其主題跟內核更與李小龍初衷相背離,至於打鬥場景更是剪輯了李小龍的《精武門》《猛龍過江》以敷衍。

這並非李小龍的想要的,更代表不了他的真正水平。

俗套的編排、突兀的臺本、錯亂的剪輯,這部原本被李小龍寄予厚望的轉型作,結果卻成了嘉禾用來圈錢的工具。

影片1978年在好萊塢公映,即便經歷了大幅度修繕,但憑藉李小龍的盛名依然引發轟動,並被後輩瞻仰奉為經典。

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部為了利益的贗品。

在這部贗品中,李小龍僅有十多分鐘的鏡頭出現,其他調整後的劇情拍攝則被唐龍背影所代替,至於主題更是被篡改,原本計劃中關於功夫跟哲學的探討沒有出現。

取而代之的則是俗套空洞的英雄情節。

在《死亡遊戲》裏,影片講述了一個頗為俗套的劇情。

功夫巨星盧比利受到黑幫青睞,並多次拉攏為其效力,但被盧比利嚴詞拒絕後,黑幫只能對其展開了對偷襲,在一次拍攝中盧比利被偷襲致傷,於是盧便將計就計,並開始策劃復仇之旅。

情節來講泛泛可陳,這確實不是李小龍本意。

回溯到1973年《猛龍過江》上映,影片一經推出便引發轟動,李小龍的出演在鑄就了亞洲最高票房成績同時,更讓李小龍將功夫寫入了英文詞典裏。

之後一向歧視華人的好萊塢也投出橄欖枝,破天荒的邀請他主演並監製電影,於是《死亡的遊戲》就此誕生。

《死亡的遊戲》對李小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當時好萊塢製作最宏大的動作片、作為首部華人擁有決定權的作品,《死亡的遊戲》將決定的不僅是他在好萊塢的未來,更關乎華人在美國的地位。

按理說,最保險的莫過於再打造一部《猛龍過江》。

可李小龍卻選擇了拍成一部功夫試驗片,通過李小龍死後披露的手稿可以看出,在這部電影裏李小龍有意弱化了對抗,強化了內核,情節上遵循「闖關奪塔」的設定,最後闡述功夫哲理。

至於為什麼?只因當時好萊塢尚有「武夫無演技」的偏見,所以為了消除偏見、為了讓世界真正瞭解中國功夫。

他選擇了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冒險。

李小龍,當之無愧的華人驕傲。

畢竟在好萊塢,唯有票房纔是衡量成敗的核心,所以也根本沒人願意拿未來做賭注、拿生涯做冒險,但李小龍卻願意做。

他要做的不僅是打破偏見,更是要讓中國武術在好萊塢揚名,借《死亡的遊戲》他要讓世界知道。

中華武術並非花拳繡腿、而是帶有民族智慧跟思考的藝術品。

至於《死亡的遊戲》劇情設想,則來源於大學時期李小龍主修哲學的經歷,在之前他創立截拳道的演武過程中,就領略到了武術的核心並非快意恩仇、更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命理。

所以在《死亡的遊戲》中,李小龍摻雜了佛學命理的主題。

在李小龍的設想中,《死亡的遊戲》劇情講述一位絕頂高手,為了奪取傳說中的稀世珍寶,就與其他兩位武術家一起來到高塔尋求寶藏,而在每一層都會有個看守人。

高塔尋寶其實所闡述的便是佛家「七級浮屠」主題。

而在第一層由池漢載的武打影星弟子黃仁植把守,第二層「豹殿」則由螳螂派高手把守; 至於第三層第四層的「虎殿」、「龍殿」,則分別由菲律賓棍王」丹·伊魯山度跟韓國合氣道宗師池漢載把守。

到第五層無名殿,把守人則變成了NBA黑巨人賈巴爾把守。

在當時,能請來如此多的巨星加盟的也只有李小龍了。

另外每層闖塔都涵蓋著關於武術的不同主題寓意,而李小龍就是試圖以這種形式為功夫諸如靈魂與底蘊。

可惜李小龍這些絕妙的設計,在當時僅完成了一部分。

在當時他只拍攝了自己跟合氣道高手、伊魯山度、賈巴爾對決的片段,追溯過往的歷史影像裏,我們可以看到李小龍跟兩位武術家一齊闖關,並在戲中一邊打鬥一邊說出他的武學理論。

只可惜的這一切在《死亡遊戲》裏全被刪剪了。

就這樣大量哲學思辨的確實,讓《死亡的遊戲》淪為半成品。

直到1994年,李小龍研究家終於從嘉禾片庫中找出全部母帶。

原來作品中的共有三場打鬥戲,共計40多分鐘,可惜當初《死亡遊戲》並沒有按照李小龍設想修繕,導致這些披露文件只能在十多後以紀錄片形式與觀眾見面。

研究家從嘉禾片倉中尋得的珍貴片段後,聯合李小龍最初劇本剪輯,然後拼湊出了約90多分鐘的紀錄片。

這纔是真正能夠代表李小龍遺作的作品。

在這部被命名為《死亡的遊戲》的紀錄片裏,除了收錄了李小龍生前拍攝的對決畫面,更有李小龍對《死亡的遊戲》最初的設想影像在裡面。

這可能是世界功夫史上分量最重的紀錄片。

通過披露細節可以知道,當初李小龍為了《死亡的遊戲》可以說是殫精竭慮,為此他不僅親自繪製五層高塔草圖,更用中英文對照的將每一層「高手把關」做了詳細標記。

在這個攻塔設定下,原來除了層疊的障礙,更有關乎背叛跟終極的追尋,在李小龍最初設想中,等打到頂層同行兩位武術家都選擇了捷足先登,最終卻均被守塔者賈巴爾所殺。

這裡的闖塔高手背叛,也含蓄的影射了當時的武術界,為了利益勾心鬥角、背信棄義,最後也難逃自取毀滅的命運。

設定中等李小龍登了塔頂,藏寶匣內也沒有稀世珍寶。

有的只是紙上的一句話:「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

或是巧合或是命運捉弄,沒料想這句話一語成讖,拍攝這部作品不久李小龍離奇死亡,也讓這句話成了李小龍的墓誌銘。

時代捉弄、命運捉弄,一代功夫巨星就此隕落。

李小龍的逝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而單憑這部未完結的《死亡的遊戲》,也不會有人再質疑李小龍對華語電影的貢獻。

他真的將其一生都奉獻給了世界、奉獻給了電影,只為消除好萊塢對華人偏見、只為中國功夫揚名。

李小龍值得被世界銘記、被千千萬的華人銘記。


瀉藥。

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本片分數嚴重虛高,謝謝。


《死亡詩社》

節奏緩慢,昏昏欲睡,絮絮叨叨。

這是15歲時,一個還處在溫室中的毛頭小子,看這部電影的感受。

那時候是照著榜單一個個刷的,無非是為了多一些與人談論的資本,zhuang bi 而已。

後來,經歷的高考,經歷的選專業與專業調劑。體會到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有了年輕人特有的迷茫。我開始愛上了詩與哲學,並在其中尋找自己。

有一天晚上,二次迴路的課剛剛結束,我拖著疲憊又沒有生氣的身體回到寢室。

又看了一遍《死亡詩社》。

這一次,從船長的第一句臺詞就開始哭,哭了一晚上。

我開始為我當時的年少無知感到無地自容,也明白了,對經典的詆毀,無非是自身經歷與學識的匱乏。


第一次這麼多贊耶,有點開心哈哈哈

評分過高:

哪吒

可能前期看了太多好評了,導致期望太高,看完反而覺得差了些味道

綠皮書

是部好電影,但是有點強行政治正確

過低:

羅曼蒂克消亡史

個人很愛的一部電影,看了有三四遍,劇情畫面演員都很OK,為啥8分不到呢,前半部分我一個女生都被小六撩到了

覺得影評分略低主要是因為影的整個風格基調太戳我了,可能很長時間過去劇情忘了大半,但是還能記得裡面一些很美的畫面,不過這是我個人很主觀的審美,如果更注重劇情的話可能這個評分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