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做一件事,都需要打著名正言順的幌子,然後名正言順了就會得到支持,反之就會被背棄。但實際上很多事情它也只是有一個「名義」的外殼而已(比如說「為了正義」之類的話),但本質上也只是單純的利益慾望之爭,為什麼人們就那麼在意「名正言順」這塊遮羞布?


「名正言順」屬於宣傳口號,除了讓他人了解你要幹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干之外,還能夠團結潛在的朋友,減少潛在的敵人。

我們明面上的朋友和敵人是不大需要這些口號的,敵人會因為你幾句「正義」的話而放下屠刀嗎?那還要警察幹嘛,大家嘴炮好了,「朋友」又會因為對方「正義」而不幫你嗎?那為什麼大部分犯罪都是團伙作案?這種口號我們是說給第三方——吃瓜群眾,站在旁邊看戲的人說的。

吃瓜群眾在大部分的運動中都屬於大多數人,比如在跟對方打架正難分難解的時候,保不齊人群中有人看你快打贏別人了,正義感強的以為你欺負別人反過來把你揍一頓,那你不是很委屈?本來是別人欺負你的……而在事先說明情況,說出「打架的正義性」,可以減少這種事情的發生,甚至其中有看不慣對方的人過來幫你。這是個人的「名正言順」。

社會、國家之類的組織這類的宣傳口號一般會加上活動完成後的權利分配,資源再分配,比如辛亥革命的「三民主義」,民權、民主、民生,把權利分給民眾,讓民眾生活更好,這些「民眾」當然優先指的是參與革命的國民黨,難道真的會給什麼都沒參與的人民群眾?怎麼可能!權利更多,生活更好,只要參加革命我們就會給你。當然也要說封建社會被推翻的必要性,這樣做的後果是北伐軍到了一個地方後,某些政府官員表示要支持革命,換了一下衙門門匾和官位稱呼,繼續在當地做他的縣太爺,許多地方見機望風而降,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流血犧牲,反正對他們來說只是換了一家公司而已,該經理的還是經理,你們打你們的,我們過我們的。


謝題主邀。原因很簡單:每種(被使用)的名義背後,都有支持和維護這種名義的力量(或說勢力)。反對這種名義會引起這股勢力的反抗,而打出這個名義作為旗號最起碼能得到這股勢力在輿論上的支持(也就是精神支持)。

比如要擱三國時代,你要打出「自由民主」的大旗,可能沒人會鳥你,但你要打出「匡扶漢室」的大旗,那麼保皇派最起碼會在精神上支持你,而反對你的人也只有同樣打出「匡扶漢室」的大旗才能證明自己不是在反對「匡扶漢室」而是只是在反對你。而要是在現代打出「匡扶漢室」的大旗,大家可能只會覺得這人腦子有病,相比而言「自由民主」才是更能唬人的。

政治嘛,就是要孤立敵人,並團結儘可能多的人(正如 @胡曉 所說)。人做事的動機難免是出於自身,但難免需要拿道義出來作遮羞布,因為人是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是要依賴別人而存在的,那麼維護好自己的人設就很重要。有個好的人設,別人才能信任你,要是有道德污點的話,你要在其他方面做得更足才能加以彌補,才能讓別人最起碼能一分為二地看待你,或者進一步地被洗白。

展開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守信度,可信度,以及派生信任度。所謂守信度,即與人發生約定後,按約履行的程度。可信度,也就是資訊提供者所提供的情報(包括對物的和對人的兩種)的可靠程度,定量地說,也就是關於精密度和正確度的考察。這裡把對人的情報單拎出來,是因為這裡會涉及關於「第三人的信任度」的可信度問題,也就是基於意見領袖的輿論權力網。派生信任度,指的是基於默契和潛意識形成了道德約定,而由此產生的守信程度問題。

其中,派生信任度包括如下考察項目:忠誠、友誼、盡職等。「忠誠」項的要求是,不向上隱瞞,對上透明。「友誼」項的要求是,不會背刺,不會賣隊友。「盡職」項的要求是,稱職承諾,即承諾自身具有相應能力(所以接受這一職位),承諾在職期間盡職。

顯然,人設更好的人,更容易得到信任,也就更容易與他人合作。

正如前面我所論述的,人在一般情況下對於三種信任度是不作區分的,了解一個人,就只是評估出一個人的總體印象分。因此,一個人要是有道德污點的話,你要在其他方面做得更足才能加以彌補,才能讓別人最起碼能一分為二地看待你(也就是削弱各項信任度之間的相關性),或者進一步地被洗白(即認為道德污點屬於在信任度考察時要排除的干擾項、「可疑值」)。

而行事的時候打著某種名義的旗幟,既是一種承諾,又是一種保護。這種「保護」,不僅僅指吃瓜群眾的不干涉,也包括對於敵方陣營非核心成員意志的動搖。輿論戰也是權力爭鬥的一部分。壟斷信道才能壟斷對事件的解釋權,統治階級才能在內部粉刷自己。而要是有兩個信道,敵方陣營的非核心成員會聽到不一樣的說法,就會有一定幾率動搖了,於是出工不出力,或是提供變通的機會,甚至乾脆與我方秘密合作,轉化成我方的人了。而如果其中一方沒有打起道義的大旗,那這方就是單方面放棄了解釋的權利,這樣肯定是不行的。比如這次伊朗誤擊客機事件,前後不一的口徑對其政府的權威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動搖。伊朗哪怕是認定美國的信號干擾導致軍方誤擊客機,也好過像現在一樣十分光棍地承認擊落民航客機。

至於說「承諾」,展開來說,針對一種名義、旗幟、口號,有三種程度的服從狀態。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是最低程度的遵從;程序上挑不出毛病,並在這基礎上合理為各自意志服務(也就是塞私貨),是高一層次的遵從;秉公辦事、還原這個名義、旗幟、口號的原意,或完全出於公意作出變通,則是最高層次上的遵從。

人們扯大旗做各自的私事,其實也是遵守秩序的一種。如果完全背離這種秩序的話,直接踐踏這種秩序,或是直接發起對這種秩序的革命就可以了。

=========

既然,人們在意「名正言順」的緣由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的客觀需要。那麼如果一個人個體足夠強大、可以以力破巧呢?顯然,這時貫徹的就是「朕即國家」、「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名義真的只是塊遮羞布嗎?

齊桓公「九合諸侯 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只是說著玩的?孔夫子說他「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又是遮哪門子羞?

陳勝「今亡亦死 舉大計亦死 等死 死國可乎」、「天下苦秦久矣」和「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只是嘴上說說?當真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朱元璋「歸我者永安於中華 背我者自竄於塞外 蓋我中國之民 天必命中國之人以安之 夷狄何得而治哉」也是瞎扯?「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 立綱陳紀 救濟斯民」沒有實現?

確實有拿著大義的旗幟給自己遮羞的,但這不代表名義就是塊遮羞布。

何況要是真沒了這塊遮羞布,那就是徹徹底底的「率獸食人」了。


因為很多人不明事實真相,只要覺得自己是正義的就可以了。


因為影響士氣,影響戰鬥力啊。

古代識字率低,沒幾個有文化的。都是給點錢,拉走訓練一下就上戰場的。少數的職業軍人,也是半耕半練。

文化水平低,就會導致交流時的信息量少且不準確。八卦等小道消息和將軍出兵前的扯大旗就成了人們判斷戰爭原因的信息來源。

「為皇上征討反賊」是不是就很名正言順?大家都乾的是好事,起碼「皇上」代表了天意。順天意而行,成功幾率當然會大一些,死亡概率也小一些。成功後,皇上說不定還能賞兩畝地,一官半職,倆喝酒錢。哪怕啥都不賞,皇上總得誇兩句吧?那回鄉的時候就可以吹了。斜對門老李老是吹他有個遠房親戚在縣衙門,這回他就沒得吹了。

「我們去偷東西」聽著就不是個好事。哪怕成了,偷著大的了,還不敢聲張。偷的數額越大越小心。萬一被村裡人發現了,那就沒臉出門了。

還有,這是有心理戰的,把自己的大旗傳出去,過路的城市多少給點好處吧?管管飯,喂喂馬,你敢臉色不好一點?我們這是給皇上幹活的部隊,你是不是要反?你敢反我就敢先斬後奏。東要點糧,西要點草,省很多後勤的。

而且,萬一咱們的大旗比對面的大旗大,傳到對面軍營里的時候,兵會怎麼想?哦,原來自己乾的不是個好事。戰鬥力會減弱的。真打起來的時候,「反賊拿命來!」或許可以給對方吼楞那麼一瞬間。

打仗,宜全力以赴,哪怕是嘴上的便宜,能占就占。


過去,這是中華文化圈一廂情願罷了,歐美那邊才不管這個。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