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對應道德,惡對應不道德,這樣說一定正確嗎?


不一定。

例如亂倫、濫交不道德,但不代表不善。

例如多邊戀不道德,但各廂情願,不代表不善。

例如過去婚前性行為、同性戀、離婚不道德;

例如包辦婚姻的年代,自由戀愛、私奔不道德;

但這都不是不善良。


看什麼語境之下。

道德也好,甚至法律,其實都是人為設定。純粹的天然之中只有物理法則,並沒有「道德」、「善惡」甚至於「正義、公平」這些東西。

不同的文化、宗教和民俗,都有自己的道德設定,進而在輔以強制性、合法暴力加持形成法律。

所以「善惡」、「道德與否」都必須有前提:它們是誰的善惡與道德。

在同一語境中,善惡與道德與否確實是必然對應的。

但也會因為道德的不確定性(不然還要法律幹什麼?),所以會存在各自解讀所謂道德的情況。

比如戰爭。哪一場戰爭沒有死亡和傷害?所以有善而不惡的戰爭嗎?

但如果是為了自衛,為了存亡而不得不戰呢?善還是惡?

各自信仰的宗教就更不必說了。

勝者書寫歷史也歷歷在目。

所以,善惡與道德與否雖然必然存在對應。

也沒什麼luan用。

誰說了算呢?


我當初在高中的時候,看到過兩個詞,並不知道意思,卻純粹的很喜歡這兩個詞,社會價值正確和自我價值正確。

這兩個詞,和我今天想說的,善惡,道德與否,有關。

我們經常會看到小說電視劇或者是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在主角(當事人)角度對的事情,從旁觀者角度看不一定對。

自我價值正確,在我的理解裏,便是從自我為中心,去看待對錯;社會價值正確,便是從社會廣義的角度來看看待對錯。可以這麼講,自我價值正確是狹義,是個體,是特殊;社會價值正確是廣義,是整體,是公集。

為什麼要解釋這麼多呢,我想說明的是:所有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很難以完全相同的。

所以先拋開命題的善惡與道德與否的對應性,光談善惡;甚至光談善惡一面,比如說善都是有多角度多定義的。

所以,善惡,並不是分明的。在我眼中,善惡是混合起來的,如果說極善是白色,極惡是黑色。那善應該是慢慢過渡到黑色的白色區域,而惡是慢慢過渡到白色的黑色區域。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價值正確當中,卻同時生活在社會價值正確之中。

對於我們每個人自己,這個自我價值正確就像一把剪刀,裁開了善惡,每個人的自我價值評判不同,剪刀裁的大小尺度就不一樣。

對於整個社會,社會價值正確,這把剪刀剪裁的是道德與否(法律)。

所以,善惡,道德與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

可以這麼說,在社會價值正確下,道德與否影響著你的個人價值正確,同時你的善惡標準也會收到影響。


「善惡」和「道德與否」都需要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存在嗎?用你的標準?還是用他的標準?關於這,莊子有非常精彩的論述,對話來自《莊子·齊物論》「嚙缺三問王倪「。嚙缺,就是口齒不全,則道不明,暗喻不明「道」;倪,指嬰兒,故王倪暗喻初涉王道,以下是王者之見:

「且讓我試著問你:人睡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則會腰脊受損,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人呆在高高的大樹上就會提心弔膽,顫顫巍巍,猴子也會這樣嗎?人、泥鰍、猴子三者誰懂得正確的起居方式呢?人食牲畜,麋鹿喫草,蜈蚣貪小蛇,鷹鴉好老鼠,四者誰又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美味?猿猴以猵狙為雌配,麋與鹿性交,泥鰍與魚戲遊。毛嬙與麗姬,被人們譽為絕代佳人,可魚見了她們則藏入水底,鳥見了她們則遠走高飛,麋鹿見了她們則撒腿飛奔,四者誰又真正懂得什麼是天下的美色?以我所見,仁義的標準,是非的好壞,繁亂混雜,我又如何能夠辨別?」

何為「善惡」?何為「道德與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們存在對應關係嗎?若有,就是無窮多!


傳統的倫理學家們喜歡討論善,認為符合善的行為是道德應追求的。但沒有人有說服力的明確定義出什麼是善,不能以此有邏輯的推導出具體的道德原則。

我的觀點,從社會公德角度出發,此觀點是錯誤的。不能以善作為社會公共道德的判斷依據。具體參見

bo hu:社會公德混亂根源探討之一:倫理道德哲學的方向性錯誤?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