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崖殉情?孤老終生?娶了郭襄?黑化找黃蓉報仇?


如果小龍女是跳崖跌死的,那麼楊過十六年後跳的那一次照樣跌死,金庸在後記裏寫的明明白白。

但是他不會這麼寫,如果小龍女真的死了,楊過十六年後又殉情跳崖死了。那麼那個始作俑者魯莽的郭大小姐的人生就徹底完了,就算當初誤發毒針是魯莽也因為對方真的因此而死導致連悔過洗白的機會都沒有了。還會連累全家被天下知道神鵰俠在等他妻子回來的人罵死吧。悠悠眾口不會因為郭靖守襄陽就隨意原諒他女兒魯莽害死別人夫妻倆口子的行為,郭芙一直做的大概也就是抹黑靖蓉夫妻的事情吧?居然有人還天真的做夢以為小龍女死了楊過就會去娶郭家女了?

不是,我真是覺得很可怕,就算是虛擬人物,有這樣想法的少數讀者都是毫無憐憫心和絲毫正義感的嗎?如果你老婆被人因為魯莽而害了導致兩個人十六年不得見面,等了十六年盼了十六年後就知道她早就死了,你能再去娶肇事者?或者她妹?你老婆冤魂不來半夜敲窗?公孫止也沒這麼厚顏無恥吧?還是有些人自己內心就想著升官發財死老婆換個小美女小蘿莉什麼的是常態?哪怕老婆是因為對方而無辜被害?而且還是小龍女這樣作者官方設定的凍齡超級大美女去換一個普通小美女?你會覺得這是一筆划算的交易?人心咋黑成這樣呢?

楊過應該沒那麼冷血無情吧?大多數正常人都做不到吧?你們自己想著「升官發財死老婆」能別以為別人跟你一樣好嗎?楊過人設跟你不一樣好嗎?

如果楊過沒跳崖........那他怎麼知道小龍女確實死了?劇情BUG好大啊!

不管如何,反正楊過肯定心灰意冷沒法及時趕去襄陽參加大戰了,再說了一個人期待了十六年的希望破滅了,你說他會怎麼樣?

另外,造成他們如此悲慘結局的人就不會受到絲毫譴責?良心不痛苦是黑他們麼?

還好,金庸還不是那麼殘忍。金庸也沒想給現主角和前主角之間製造那麼大的矛盾。

補充金庸本人後記說明:

武俠小說的故事不免有過分的離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在小說中所寫的,武功可以事實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應當是可能的。楊過和小龍女一離一合,其事甚奇,似乎歸於天意和巧合,其實卻須歸因於兩人本身的性格。兩人若非鍾情如此之深,決不會一一躍入谷中;小龍女若非天性恬淡,再加上自幼的修鍊,決難在谷底長時獨居;楊過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會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當然,倘若谷底並非水潭而系山石,則兩人躍下後粉身碎骨,終於還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變幻,窮通成敗,雖有關機緣氣運,自有幸與不幸之別,但歸根結底,總是由各人本來性格而定。

要不同生,要不共死。這麼清楚明白,還扯那麼多幹嘛呢?


不是跳崖身亡就是鬱鬱而終,反正不可能有善果。

楊過把跟小龍女的愛情看的比什麼都重,當重陽宮小龍女受重傷,知道她並非清白之身,楊過仍執意要跟她成婚就說明一切。

  楊過重行站起,伸衣袖給她擦了擦眼淚,笑道:「你難道還不明白我的心麼?」小龍女抬頭望著他,只聽他柔聲道:「我真願咱兩個都能再活一百年,讓我能好好待你,報答你對我的恩情。倘若不能,倘若老天爺只許咱們再活一天,咱們便做一天夫妻,只許咱們再活一個時辰,咱們就做一個時辰的夫妻。」小龍女見他臉色誠懇,目光中深情無限,心中激動,真不知要怎樣愛惜他纔好,悽苦的臉上慢慢露出笑靨,淚珠未乾,神色已歡喜無限,在蒲團上盈盈跪倒。

  楊過跟著跪下。兩人齊向畫像拜倒,均想:「咱二人雖然一生孤苦,但既有此日此時,福緣深厚已極。過去的苦楚煩惱,來日的短命而死,全都不算都什麼。」兩人相視一笑,在蒲團上磕下頭去。

  楊過怔怔的望著她臉,心中思潮起伏,過了一會,一枝蠟燭爆了一點火花,點到盡頭,竟自熄了。他忽然想起在桃花島小齋中見到的一副對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那是兩句唐詩,黃藥師思念亡妻,寫了掛在她平時刺繡讀書之處。楊過當時看了漫不在意,此刻身歷是境,見餘下那枝蠟燭垂下一條條燭淚,細細咀嚼此中情味,當真心為之碎。突然眼前一黑,那枝蠟燭也自熄滅,心想:「這兩枝蠟燭便象是我和龍兒,一枝點到了盡頭,另一枝跟著也就滅了。」

  他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獨來獨往,我行我素,這時面臨絕境,仿徨無計,輕輕將小龍女的身子往旁稍挪,跪倒在地,暗暗禱祝:「只要老天爺慈悲,保佑龍兒身子痊可,我寧願……我寧願……」為了延小龍女一命,他又有什麼事不願做呢?

  小龍女嘆道:「只要我能活著,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麼?」楊過握住了她手,柔聲道:「你說得是。這次你傷好了,咱們永遠不再跟人動手。老天爺待咱們這麼好!唉。」小龍女低低的道:「咱們到南方去,種幾畝田,養些小雞小鴨……」


可以看神鵰俠侶的後記,人家明確寫了楊過會怎樣。

《神鵰俠侶》的第一段於1959年5月20日在香港《明報》創刊號上發表。這部小說約刊載了三年,也就是寫了三年。這三年是《明報》初創的最艱苦階段。重行修改的時候,幾乎在每一段的故事之中,都想到了當年和幾位同事共同辛勞的情景。

《神鵰》企圖通過楊過這個角色,抒寫世間禮法習俗對人心靈和行為的拘束。禮法習俗都是暫時性的,但當其存在之時,卻有巨大的社會力量。師生不能結婚的觀念,在現代人心目中或許已很淡泊了,然而在郭靖、楊過時代卻是天經地義。然則我們今日認為天經地義的許許多多規矩習俗,數百年後是不是也大有可能給人認為毫無意義呢?

道德規範、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等社會的行為模式,經常隨著時代而改變,然而入的性格和感情,變動卻十分緩慢。三千年前《詩經》中的歡悅、哀傷、懷念、悲苦,與今日人們的感情仍無重大分別。我個人始終覺得,在小說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會意識、政治規範等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郭靖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句話在今口仍有重大的積極意義。但我深信將來國家的界限會消滅,那時候「愛國」、「叛國」等等觀念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然而父母子女兄弟間的親情、純真的友誼、愛情、正義感、仁善、勇於助人、為社會獻身等等感情與品德,相信今後還是長期地為人們所讚美,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論、經濟制度、社會改革、宗教信仰等所能代替的。

武俠小說的故事不免有過分的離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在小說中所寫的,武功可以事實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應當是可能的。楊過和小龍女一離一合,其事甚奇,似乎歸於天意和巧合,其實卻須歸因於兩人本身的性格。兩人若非鍾情如此之深,決不會一一躍入谷中;小龍女若非天性恬淡,再加上自幼的修鍊,決難在谷底長時獨居;楊過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會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當然,倘若谷底並非水潭而系山石,則兩人躍下後粉身碎骨,終於還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變幻,窮通成敗,雖有關機緣氣運,自有幸與不幸之別,但歸根結底,總是由各人本來性格而定。

一九七六年五月


跳崖,然後孤獨終老。金庸不是都寫出來了麼


人家都寫了,不用你假如,楊過跳崖殉情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