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搞就叫古體,其實不是的,古體是風格而不是格式。好的古體,如陳子昂之《感遇》:

子昂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感遇》之篇,感激頓挫,顯微闡幽,庶幾見變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際。

有迷弟杜甫:

盛事會一時,此堂豈千年。

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編。

又韓愈:

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

搜春摘花卉,沿襲傷剽盜。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興得李杜,萬類困陵暴。

在韓聖人看來,大唐文章於李杜之前只陳子昂值得一說,這敢說叫近體比古體高級?不要拿當代那些句子都不通的垃圾來侮辱「古體」這個詞了。


如果想套些個答案來給不講格律找理由的話,省省勁。講不講格律都沒法拯救你們的爛詩。不講格律「以意為先」就上檔次了?搞笑。別想拿屈原陶潛等大佬墊背,人家是什麼水平?你又是什麼水平?懶得不想學格律,雙重潰爛是必然的。這麼問就低級。


你只要有這個水平,不講究平仄也完全沒問題——

建安生死札 噓堂

曹孟德與孔少府書

喪亂曷所極,臨書徒一喟。

洛許歃舊盟,北風策前驥。

忽焉君就誅,引卮布君罪。

九醞雖善法,人生誠漏器。

吾臺千尺高,日可瞰東市。

吾戟曰格虎,君項殊雲貴。

榛棘猶當途,城廓見反背。

明年春草生,時復為君祭。

泉壤會有逢,再論道與義。

孔少府報曹孟德書

赴命固無憂,繁華如衰柳。

黃金募壯士,兵戈銷芻狗。

呼吸信靡常,期期慎其口。

歸岫未及時,煙藹忽同朽。

死罪固不辭,前車多故友。

歧路旦暮橫,況復薦杯酒。

淵沉珠尚完,焉計絲與藕。

搦管姑報之,罪人三頓首。

楊德祖與曹子建書

將酌金莖露,人在露上行。

彈丸一瞬滅,秋水漫四城。

罘罳虛引雀,刁斗布何聲。

此別逾千古,況已隔山陵。

曹子建報楊德祖書

八駿西馳去,春華適東回。

仙人不可見,蹇足陟崔嵬。

欲語語孤極,山雲寥亂飛。

誰剪赤豹尾,來綴素霓衣。

大荒斷如簡,我心亦流離。

去日按不發,來者竟焉追。

羨魚魚無羽,空折階下葵。

看取青青色,與子永相期。

噓堂與亡名氏書

所向皆疑塚,逝者不復生。

恍聆銅雀語,疾雪掩暮城。

極目辨重廓,畫壁虛四靈。

兌駕成孤往,此驛未可停。

馬角安用馭,烏鵲徒佩翎。

刳顱空其有,乘夜更潛行。

亡名氏報噓堂書

君生千載後,我羈千載中。

我影君能覷,擲我泥一封。

將奉雙腕朽,所答惟喁喁。

我固君之副,君亦我之從。

君歡我殊憫,君呼我佯聾。

願棲若木下,永絕東海東。

死靈人所棄,詩者天之癰。

君劄徒致我,願毋與君逢。

甄姬與曹子桓書

銅鏡休墜地,長綾莫辭機。

桑園光懨懨,遑照玉臺西。

披髮青簪短,懷恩知漏遲。

為君寫小字,念念不自持。

涼飆催人去,為君更燃犀。

為君藏秋扇,為君拭空卮。

臨去妾再拜,去去無怨愛。

曹子桓報甄姬書

向陽冰易泮,靈錢孰可招。

幡花虛作彩,春煙起孤標。

薄陰凝鴛瓦,清鳴澀蒲牢。

既失連城璧,永日坐深宵。

宵深近汝影,形神何夭夭。

水殿香又滿,長磬接短鐃。

懺情孰可醮,太上仰彌高。

抱慟如危嶼,終古看萍漂。

洛神與曹子建書

南陸有玄蟬,十年方蘇化。

西溟有大鳥,五歲不一下。

勞君賦相逢,秋津駐白馬。

解佩響空遺,上林皆失訝。

天壤塞難通,所期意何雅。

懷渴思瓊漿,涓滴恕難假。

人間植白骨,仙餌行香麝。

布此感倀如,某年某日夜。

曹子建報洛神書

鯉魚長千尺,天地縮一丸。

裁書致幽渺,斯人獨汗漫。

里巷遙吹火,寒霽久盤桓。

謂我夢夢者,雲裾若可攀。

抗辭灰作錦,欲按曲回鸞。

神接良如是,何待玉露繁。

修儀料無違,奇服諒未寬。

歸命忽眷眷,虛生自封完。

曹子桓與吳季重書

重輦追前事,遠道起輕塵。

回頭四向望,眼中無故人。

池清芙蓉淺,絃歌激漣淪。

重闕河漢裏,五色眩奇文。

奇文孰相保,異路莽荊蓁。

不辭玉爵滿,秉燭固逡巡。

星華觀欲爛,白鳥悲失羣。

切切期自愛,此意足下存。

吳季重報曹子桓書

飄風烏可捉,追亡一慟然。

大化誰司命,重樓有歸鸞。

念昔數枉道,鳴笳饋晶盤。

寄書憶存歿,往往摧心肝。

論文貴不朽,吐氣攝真元。

幽芷難移圃,要言幸不繁。

棄我我何待,知向建安還。

燕歌聲未遠,嘉會意豈殫。

噓堂自報書

輯佚遲春雨,臥聽若青蠅。

一劄投一壁,漫鐫亡者名。

摩之凸或凹,再摩陡然平。

蕩蕩無餘物,挾我共逃形。


謝邀。其實古體詩更難更上檔次。我指的是真正的古風古體詩,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打油詩。 一般能寫古體詩能寫格律,而寫格律的不見得會寫古體詩。

必須明白格律詩是怎麼合平仄,才能做到怎麼「不合平仄」。 所以說,格律詩只是古體詩的一個臺階。

拾級而上,古體詩流淌出的古意需要一定的古漢語基礎。格律詩文字水一點,也能湊合,但古體詩文字上不講究就成順口溜了。

長詩的謀篇,起承轉合,換韻都要花心思。那些仿詩經體,楚辭體的,仿古詩十九首的,沒有仔細揣摩過的也寫不出來。

能把古體詩寫好的是牛人,但牛人並不多。那些把四行字碼齊就美名曰古體詩的,到處碰壁又不得其解,就造成了格律詩更上檔次的錯覺。


這問題一看就是有來歷的。

君不見無數湊格律湊不對的爛詩,一眼掃去,七言八句,中間兩對兒寬成太平洋的對子,平仄半調不調,韻表新舊混用,句子也是古人近體裏套的,硬覥著臉說自己是「古風」。

懂得格律的人,對這種當然要大加嘲諷。

好玩的是,給這種爛詩捧場的,偏偏還看不起格律,嫌格律影響人家的「詩意」。

如果寫的是真古風,誰會跟你提近體格律的事情?只要寫的好,膜拜都來不及。

對了,看問題這意思,古風就不管平仄了嗎?


毋以格律詩標準評判其他詩歌體裁

一直以來存在這麼一種現象:寫格律詩的往往看不上寫古風的,寫古體詩詞的看不上寫現代詩的。詩歌中國提醒這類會員——毋以格律詩標準評判古風體裁作品,毋以古體詩詞標準評判現代詩歌!毋以某一體裁之標準評判其他體裁詩歌作品!

寫格律詩的可以欣賞詩歌中國站內同樣寫格律詩的同學,寫古體詩詞也不用天天盯著現代詩看不順眼,轉身著眼於古體詩詞即可,沒必要在體裁格律等形式上爭個「你死我活」,而忽略了內容方面的優化打磨。

回顧中國詩歌發展史,盛唐格律詩作品是其間一朵最為璀璨奪目的奇葩(需要強調的是:真正璀璨奪目的是當時大詩人寫出來的實際作品,而非格律詩體裁本身,這也是後人寫不出如盛唐詩人那般水平作品時,還一本正經的拿「格律詩」去評判其他體裁的虛無底氣所在吧,有些狐假虎威的感覺),是這些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的大詩人成就了中國詩歌文學發展的高峯,成就了格律詩體裁,但就像珠穆朗瑪峯不能完全代表喜馬拉雅山脈一樣,我們不能以一蓋全,以斑代豹,格律詩不能完全代表中國詩歌!

我詩歌人本應兼容並包,博採眾長,對各類詩歌體裁和格律都加以學習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更靈活地讓它們成為內容強有力的輔助,而不是長期糾結於此方面。

以古風為例,寫格律詩看不慣寫古風的人,去看下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等古風作品,我想這些大詩人都不在意這個,我們又因何如此糾結?再加上那些無法歸類於某一種體裁某一類格律的作品,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體裁之見,格律之爭呢?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應該歸為哪種格律呢?歸為古風呢,還是歸為格律詩呢?黃周星在《唐詩快》卷二評點此詩:「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神」,也未見人家如何評點作者體裁或格律如何奇怪,相反,對體裁等形式「視而不見」,對其內容卻讚歎有加。作品內容寫的好了,體裁格律還重要麼?作品內容都不行,格律平仄再「標準」又有何意義呢?說到底,體裁者,形式也!文字之圈囿,內容之載體,詩之輔者也,可守可變!格律者,心中之節奏,誦讀之感覺,詩之助者也,可方可圓!不可否認的是,古人對格律平仄的總結是精深的,我們有理由學習和繼承,也因此更有理由去進一步發掘和總結,這也是因為漢語言擁有無限待挖掘之潛力,有待於一代又一代人不斷探索和發現。

詩歌中國審核作品除絕句、律詩和詞三個分類的作品外,一般不特別查驗格律平仄,要求審核版主以「詩歌」定義為出發點,以詩歌內容為核心,以大眾審美為導向,對投稿作品進行審核評判。惟有如此,詩歌中國才能最大限度地兼容並包各類詩歌體裁和內容,最大限度地既鼓勵繼承(可以是不創新的繼承,也可以是創新下的繼承),又提倡創新(可以是繼承下的創新,也可以是非繼承下的創新)。不管大家是繼承地寫作,還是非繼承地寫作,是按照格律詩標準寫作,還是按照古風、樂府、楚辭、詩經、抑或是打油詩、現代詩或者個人獨創體裁的方式去寫作,只要符合詩歌定義,滿足詩歌中國公告的作品審核標準——通俗易懂(此項為第一審核標準)、有詩味、有內涵、意境美、語言美、韻律美、簡練、有佳句(這點在基礎標準之上,審核時不作必須,有,則是加分項),簡單點說——是詩歌、看得懂、寫的好、打動人,都可以獲得審核通過,呈現給眾多詩歌友人欣賞。

體裁之見,格律之爭,實屬淺見陋爭!歸根結底,皆因不瞭解詩歌體裁演化歷史過程而產生,也許你並未細究過,不知其所以成,所以變,所以興,所以衰,也許你所爭體裁之間還有一定的交叉包含關係。言至止於此,望大家醒之,省之!

以下資料供參考(整理自百度百科):

1、詩歌定義——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2、《古風、格律詩和詞產生及發展簡史》,點擊查看:http://www.qingfe.com/forum.php? ... ra=_dsign=80d03792

3、《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點擊查看:http://www.qing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102

摘自詩歌中國風清揚文章


古體詩易學難工,近體詩難學易工。這是王國維老先生在《人間詞話》提到的,這段話分別論述了散文與駢文、古體詩與近體詩以及小調與長調的關係。即是說,這些文體主要差別在於入門與精通的程度難易,與所謂的「高檔」、「高級」是無關的。因為格律詩有一定門檻,所以表面上看去很難,能寫出來就一定很厲害。實則不然,只要學習相關知識後還是可以簡單地寫作的。而古體詩看似形式簡單(不是沒有規則),但其實難度很大。以我個人的簡單閱歷來看,近體詩很容易寫出平庸的作品,而古體詩卻很難寫出平庸的作品,好與不好差距十分明顯。


謝邀。

私認為古體和格律詩只是兩種形式,所以根本上只是限制作品的形式,並沒有限制作品的內容。一個作品的好壞,大部分是由作品內容決定的,就好比一首古典音樂,它好不好聽不取決於它是c大調還是e大調,而取決於內容本身。

再舉個例子,就好比你今天想要運動,你選擇打籃球還是踢足球,你打籃球就要遵守打籃球的規矩,踢足球就要遵守踢足球的規矩,你不能一腳把籃球踢進籃筐裏,也不能拍著足球投進對面球門。

所以規矩/限制不一樣或者多了規矩/限制,只是形式上做了改變,或者說提供了一種【新的玩法】。不管是用java寫程序還是用c寫程序,你是蒟蒻永遠是蒟蒻,你是巨佬永遠是巨佬,作品的好壞永遠不由形式來做主要決定。

希望有所幫助。


古體是古體,格律是格律,這之間沒有對比,也沒必要對比,更不存在高不高級檔不檔次的問題。古有得好,格有格得妙。你這一問等同關公戰秦瓊。


就是人類一切技藝的普遍規律:無套路和有套路的區別。

先無套路,再有套路;後者的下限比前者更高,但上限比前者更低。所以給了一些不懂套路的人,投機的空間。

或者打個比方:現有手動擋汽車,再有自動擋。不會開手動擋汽車的自動擋老手司機,也許水平比不上手動擋老手司機,但肯定遠高於駕校新學員


不一樣,沒有檔次或高級這種比較只不過是羣眾喜好和歷史選擇。


扯淡,你以為古體就比近體好寫了,你來寫兩句古體我看看


說這句話的人根本不懂詩。


我這麼說吧:

符合格律的古今爛詩,浩,如,煙,海


音繞樑

所謂古體詩,猶如「古風」一類的詩體;所謂「講究平仄的格律詩」,即近體詩與宋詞。提問中所講的「講究平仄的格律詩與古體詩」的區別在於,在作法上更加規範,緊緊圍繞音樂的適應性,更加達到以字聲為標誌的平仄與韻符號相一致,使韻腳,即「住」字與音樂的結聲保持一致。

知之音

古典詩詞是音樂文化,如果脫離它的音樂性,把它與案頭文化相比擬,那麼它的優越性就一點都體現不出來了。對此,在古典詩詞的創作上,凡遇上動不動說「這個不拘,那個可以」論調者,就可以造他的反,要麼讓他扶琴演奏證明,如果證明不了,就老老實實地按古音古調要求的去做。詩詞平仄與音樂相一致,《三上詞話》早有推導和結論,這纔是靠譜的結論和創作理論。

環繞聲

古典詩詞的創作,它不是態度的問題,它是技術的問題。書法上有個說法,「取法乎上」,詩詞亦如此。要用最新成果,作詩填詞,就創作出規範的作品,這樣既可傳承古法,又可啟示後人。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並不是,格律詩並不是更高級,而是更符合漢語的發聲規律。


我個人並不認為,古體詩表達更自由,近體詩聲調更鏗鏘,帶有音樂性,難分彼此,也無需分彼此。

陶淵明的詩,唐宋多少大家奉為圭臬!自可說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