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古戲法和魔術有什麼區別?真的有傳統戲法嗎?這算是魔術的一種嘛?為什麼魔術廣為人知、受人追捧,而古戲法已幾乎無人問津?是營銷不夠好還是本身水平難等大雅之堂呢?


中國的傳統戲法有點兒像咱們的傳統曲藝節目:相聲

但其實說起來,門檻比相聲還高。

相聲你看看錶演,也許還可以自學,但傳統戲法,你不拜師那是絕對學不會的。那拜師一下好幾萬,跟著學個三五年,能學到多少,真不好說。

1,傳統古戲法多年來缺乏創新,節目來來去去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三仙歸洞,九連環,變金魚這些。已經很難跟上現代觀眾的審美情趣

2,學習門檻高,門檻高就導致會的人少,會的人少就容易產生人才斷層,難以為繼。類似的還有咱們的中國武術,也是逐漸式微,特別是綜合格鬥這些出來以後,被更多科學的東西取代了。

3,理念差異

咱們現在接觸到的魔術,都是從西方傳來的。因此在文化上魔術和戲法是有本質區別的。也正是這個理念上的差異,導致了咱們國內觀眾對魔術認知的差異。

戲法的表演一般不限場地,小到天橋街邊,大到劇場,都可以。因此戲法留下來的節目幾乎都是360度可圍觀的,而因為圍觀群眾的言語難以控制,戲法的秘密設置非常嚴謹,講究無論如何都不被識破。突出了一個「懵你」

而西方魔術也起源於街頭,後來慢慢發展到劇場,在18,19世紀,好的魔術師都有專屬劇場。而劇場就好像電影院了,底下的觀眾不說話,看台上的魔術師表演。在這樣的條件下,魔術趨向去故事性,戲劇性,有一定的角度限制。

也就是說,西方魔術更趨向去引導觀眾,進入特定情境,欣賞魔術。而古戲法則趨向於跟觀眾積極互動,並且隨你看,就是看不出秘密。

正因為這樣,有人覺得魔術是要手法的,是真本事。但對於西方魔術來說,魔術師不在乎這個魔術的難易程度,而在乎最終的效果呈現。

也因此引申到最近的話題,很多觀眾覺得劉謙換壺很low。先不說換壺的視頻真假,在現代魔術的認知里,沒有low的方法,只有用最簡單的方法,達成最好的效果,並且不讓觀眾看出來。單論這一點,劉謙沒有錯。

4,戲法本身是可以上大舞台的,但必須改革創新。不過從創新力度和速度上,必然比不過西方魔術的進度,這是文化和政治環境決定好的基因,難以改變。

目前戲法的趨勢就是成為非遺,然後養活幾個老前輩。想要跟相聲一樣繼續發光發熱,恐怕是不行了。為什麼呢?因為相聲可以用新段子改,從形式上看,無論單口還是群口,跟國外的脫口秀在本質上並無區別。

但傳統戲法假如跟西方魔術一融合,那就幾乎沒有什麼傳統可以被留下了。。。


  時代在進步,魔術也在進步,戲法可能整體的表演思路相對來說比較守舊,缺乏一些創新吧。不過也無所謂,老祖宗的東西傳下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能因為當代年輕人不喜歡,就否定它的加之。


沒什麼本質區別。一個原因是營銷不好,一個是變通和創新不夠吧。


1、表現形式的區別,傳統古戲法,多一些雜技,相聲的元素,魔術表現形式比較廣,不拘泥於具體風格

2、學習方式的區別,古彩戲法師徒關係重,先拜師再學習,各門派之間缺乏交流,魔術有書籍,視頻,魔術師的研習會,魔術大會,魔術比賽,各同行交流比較多,容易吸收先進的技術


中醫和現代醫學的區別。


當然有古彩戲法。

這個就是典型的古彩戲法。其實古彩戲法和現代魔術本質是一樣的,機關+手速。

一個人穿著大褂搭著一塊綢布,晃晃悠悠的上台,然後不斷的從綢布下邊掏東西。

這個戲法早期在國際上拿過很多獎,所有人都知道東西都是提前掛在衣服里了,但掏出的數量讓人驚嘆。

這種戲法起源於街頭賣藝,所以他和現在的很多魔術不一樣。

大部分舞台魔術是只讓觀眾看正面的(大部分,不是所有),如果觀眾在側面或者後面,就能發現魔術的機關。

街頭賣藝做不到這點,觀眾是圍著表演者的,四周都有觀眾,所以機關不能在前後左右,只能在下邊,然後用綢布阻隔觀眾視線。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觀眾對於魔術的聲光效果要求越來越高,古彩戲法也就不再受歡迎了。


揭開魔術背後的江湖文化和傳承

魔術,是以不斷變化讓人捉摸不透,並帶給觀眾驚奇體驗為核心的一種表演藝術,是製造奇妙的藝術。提及魔術,很多就會提起西方的大衛·科波菲爾,認為魔術是西方最初開始的表演,其實,在中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了魔術,古稱幻術、戲法,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據記載,周代成王時,就有人能吞雲噴火,變龍虎獅象之形,這就是魔術。漢代武帝元封三年,表演百戲,有人表演吞刀、吐火等魔術。方士少翁在牛肚中藏錦囊,欒大利用磁石讓棋子自相撞擊,都是魔術。三國時候的左慈戲弄曹操,在宴會上要來銅盆、漁竿垂釣,從銅盆中釣出兩條大鱸魚。宋代杜七聖憑戲法「殺人復活」名載史冊。明、清兩代,魔術表演已經深入街頭巷尾。清朝末年,西方魔術傳入中國,天津的「戲法羅」、北京的「快手盧」名噪一時,聞名中外。

《魔術江湖》這本書,原名《戲法羅》。作者唐四方,從小痴迷於中國傳統文化,鑽研戲法、相聲、京劇、評書等傳統藝術十餘年,以詼諧筆法創作的《魔術江湖》系列,堪稱其集大成之作。本書在波瀾起伏的歷史背景中,以民間藝人的故事鋪陳敘述,將魔術的百年世家的傳承、魔術技法的流派、江湖恩怨與紛爭,娓娓道來。

1940年,廣聚江湖藝人的京城單義堂慘遭滅門,融合古今智慧的傳奇魔術「偷天換日」就此失傳。五十多年後,13歲的戲法世家傳人羅四兩,在一個古怪老頭兒的忽悠下踏入江湖,學技藝、闖湘西、戰群雄、歷生死,揭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秘密……

01.魔術的江湖文化和傳承。

魔術是依據科學的原理,運用特製的道具,巧妙綜合視覺傳達、心理學、化學、數學、物理學、刑偵學、表演學等不同科學領域的高智慧的表演藝術。抓住人們好奇、求知心理的特點,製造出種種讓人不可思議、變幻莫測的假象,從而達到以假亂真的藝術效果。

魔術早在2000多年前甚至更早就已出現在中國漢代的"百戲"中,至唐宋年間,魔術作為一種表演技藝尤為發達。同時也開始流傳並影響了世界各地的魔術發展。

《史記》記載,公元前108年,安息王"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來中國表演魔術。東漢張衡的《西京賦》也記載了來自西域的魔術師"吞刀吐火"、"劃地成川"等魔術節目。

隋唐時期,和日本、印度等國的魔術交流就更多了,南宋、明、清時代,以"藏挾"見長的古彩戲法,以及《神仙幻術》、《鵝幻彙編》等魔術專著,對日本及西方的魔術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外魔術的大交流出現在清末民國初年,一方面是英國的瓦納、日本的松旭齋天一、義大利的卻菲洛、美國的鄧脫等許多外國著名魔術師是的來華表演,一方面中國的先輩戲法藝人朱連奎、韓秉謙、郎德山等遠涉重洋去國外獻藝,帶回許多外國魔術節目。在此基礎上,穆文慶、韓敬文、莫悟奇、張慧沖等前輩大膽繼承並借鑒了中外魔術的精華,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現代中國的魔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規矩,都有自己的江湖。

《魔術江湖》中的開場,和很多熱血江湖類的小說一般,主人公羅四兩最開始的時候因為父母身故的刺激,患上了超憶症,擁有者過目不忘的本事。身為戲法羅的傳人,卻對戲法十分的反感。而後他在漸漸見識了戲法中的江湖,進而認識到戲法羅的地位和責任,開始走上振興戲法羅的成長道路,接收了振興戲法羅的重任。

那些古老中國的魔術術語、技法、暗語等等,隨著羅四兩的進階,在我們面前鋪陳展開,我們也好似踏入那個眼花繚亂,光怪陸離的魔術江湖之中,不斷見識到魔術背後的文化傳承。

02. 戲法比技藝,江湖見人心。

在魔術行當中,最講究 「識人識面」。識人就是考察人品,包括善良、孝順、忠誠以及謙虛等因素;品格方面過關,還會考察天賦,就是識面,這包括學習能力,現場應變能力、表演力以及鑽研程度。因為魔術的遺傳基因就是需要極其重視保密性,傳授技藝是私密的,所以傳承人的品格更加重要。

《魔術江湖》以魔術作為外衣,但依舊在向我們講述的是人性的變化。

因為暴利和人的貪慾,毒蛇標就是一個老渣,他為人甚是狠毒,長年做沒本的老渣,他不僅販賣小孩,還拐賣婦女。看到此處,不免讓人義憤填膺。

方鐵口道骨仙風為人正經,靠算命為生,他靠的都是豐富的江湖閱歷和洞察人心的本領。

快手盧光耀不惜得罪各門各派的人,只為讓自己的技藝得到升華,只為了讓戲法盡善盡美。在他發現了羅四兩這樣天才,為了傳承,能夠把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

他對羅四兩說:「所謂責任,不是要你做,而是你要做。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總有些事情值得我們奮不顧身,甚至犧牲性命,這就是責任和使命。」讀到此處,不免讓人熱血沸騰。

而後羅四兩,明知道想要從陰狠老渣手裡救出被綁走的孩子危險重重,他和盧光耀依舊毫不猶豫的去做了。他們如此奮不顧身,不是因為社會責任,只因為他們發自內心的要做這件事。能夠堅定的做內心認定的正確的事情,也是一件人生快事。

《魔術江湖》不僅僅講述了傳統魔術的技法、暗語、江湖文化,更為重要的是揭示人性,在字裡行間感受到為人處事之道。書中的人物個個鮮活生動,身懷絕技,交織出一幅精彩的江湖圖景,令人不忍釋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