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意義上,他們都不算二世而亡。秦朝建立前就有幾百年的秦國,而西魏-北周-大隋的過渡雖然血腥,但是在政治上改變不算特別大。楊堅雖然廢除了大部分西魏北周的苛政,統治集團也獲得了一定的擴大,但是很可惜還不夠。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都是自然的腐化而已,一個腐化的統治集團碰上了不合格的君主,滅亡 也是常態。


暴政是最主要原因。


秦和隋不一樣!

秦是把零散的國家第一次組合起來,大一統的理念還沒深入人心,分裂的觀念還是很有市場。

把國家凝聚起來的那些人,在秦始皇死後就沒有那麼強的向心力。

再者,秦的權力交接過於倉促。

隋朝,在於剛經歷大混亂,人心思穩。但是國家級大工程和戰爭,讓人民穩不下來,迫使人混亂。


類似的問題已經有挺多人回答過了,在此我再試著總結一下。

首先,秦朝嚴格來講不算是「二世而亡」,因為秦朝沿襲秦國,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到秦二世的時候,贏氏已經傳承很多世代,可以說是晚期皇族(王族)了。而隋朝則是篡奪宇文氏而生,全盤繼承了北周的政治資產。除了皇族由宇文氏改為楊氏之外,其他變化都不大。所以從政權結構來說,秦朝和隋朝都不屬於開創性皇朝,而是延續性皇朝,類似的是司馬晉。

其次,秦隋的君主要對各自國家的滅亡負很大責任,這一點大家都比較熟悉和了解,在此不再贅述。

最後,我認為秦的滅亡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第一是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突然去世,對秦朝政權的穩定性造成了一定衝擊。第二是項羽在鉅鹿之戰化不可能為可能。


前期投入太大,一個做長城,一個挖大運河,但是產出不行。於是虧本不能運轉,破產。


因為慣性,還有西晉,還有民國從某種程度上說元朝也是一個從分裂中建立大一統的,也就維持了90年。一次兩次你可以從史書上找各種原因,比如腐敗,比如昏庸。但是每次都是這樣,在分裂狀態大一統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就說明這是一種規律了。這規律就是慣性,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必然承受之前分裂帶來的慣性,導致他們又陷入短暫分裂,第二次才能穩定。

其實廢除帝制也是這樣的,世界上廢除帝制的國家都會出現短暫復闢的現象。

從封建制實行郡縣制也是這樣,郡縣制在秦、漢之間反覆折騰才確定下來。

其實很好理解,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你想下子改變他的前進方向可能嗎,不得承受慣性嗎?

來捋一捋,春秋戰國大分裂,統一的秦朝不能長久馬上因為慣性分裂,到西漢才能穩固,西漢末年小分裂,所以慣性不大東漢穩固,東漢末年大分裂,所以大一統的西晉在慣性下馬上滅亡了,然後南北朝大分裂,隋朝大一統馬上滅亡,唐朝才能穩固,唐朝末年大分裂,到宋朝只是小統一,大面上是分裂的。元朝結束分裂,但是之前的分裂其實也算小一統。所以元朝堅持了90年堅持的長一點。然後元末小分裂,明朝穩固,明末小分裂,清朝穩固,以後不說了。

所以一次兩次是巧合可以找具體的事件解釋,每次都是,那就叫規律了。


我們一提到秦朝,隋朝,都會有「暴秦」「暴隋」。原因是因為這兩個王朝存在的時間太短!

秦統一了15年,一個王朝存在的時間比較短,一定被稱為暴秦,不管是秦、隋,都是非常短的王朝,為什麼短?不是說帝王不厲害,也不是說朝代不好,是因為本身就是存在四分五裂的前提下民族大融合了,民族大融合以後,很容易再次分裂,從上古夏商國開始,春秋戰國,幾百個國家,秦始皇統一天下,也就是把中國已經分裂了幾千年得國家全部統一了,但是他沒有統一好,所以很快就滅了,滅了以後,一個短秦後面一定是一個很昌盛的國家。比如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我們最最最驕傲,也是最最最盛世的兩個王朝,漢朝和唐朝,漢王朝前是秦,唐王朝前是隋朝。整個漢朝用的所有的機制,包括對國家所有的管轄,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秦朝,漢王朝百分之百完全繼承了秦王朝的編製。

第二個盛世 唐,唐朝繼承的是隋朝,五代十國,五代十國以後,兩晉南北朝統一也是這個紛亂,之後隋把它統一,隋統一以後,唐接了隋所有的機制,編製。

所以就是因為這個朝代他是一個大一統,它為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做出了貢獻,所以存在的時間短。

歷史往往是被勝利者書寫的。所以被後人寫成了一個暴秦,換句話說,劉邦推翻了秦朝,如果說秦朝很好,那他自己不就把自己變成了造反者、謀反者了嗎?他只能說秦怎麼不好!


這兩個朝代都是大動蕩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步子邁的太大了,扯著蛋了!


秦、隋都是亡於關東民變,秦是舊六國人民起義,隋所謂十八路反王,也都是原北齊或者南朝地盤的人。終結亂世需要政治強人,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但是統一之後要擺平、整合各方利益,尤其是如何消除新統一地區人民的敵意?如何保障他們的利益?秦始皇採取威壓手段,隋文帝採取休息手段,但都沒有在短期內整合好關中與關東地區的關係,這個需要最少三代人的時間。根據歷史規律,更確切的說是政治慣性,政治強人之後往往是政治弱者(因為沒有一位強勢的領導會喜歡另一個強勢的繼任者)。貌似二世扶亥的上臺和滅亡有偶然性,另外再排除唐朝刻意抹黑隋煬帝成分,那個統一戰爭殺人略地的得罪人的事情要有人做,鍋要有人背,秦和隋作為當事方,為眾怨所歸,適時的來背鍋倒臺,這個是很有政治美德的!接下來的好名聲、好事、福利就由繼任的王朝一邊唾罵前朝一邊甜蜜的享受!焚書坑儒、修築長城、書文同法、統一度量、京杭運河。都是!結論是,秦隋如果能整合好利益,超過三代,再來個盛世啥的,使得天下歸心,延續個兩百年,問題應該不大!正如後世正是所謂康乾盛世收割得漢人的心!


亂世剛剛結束,秦和隋都急於恢復真正的統一,使政令能下放到全國每個角落,讓全國重新恢復成一個整體,還有就是亂世之中,周邊的遊牧民族政權發展壯大,對中原王朝威脅巨大,但凡能使亂世重回一統的,哪個不是雄主,哪能容得周邊有他人酣睡。所以操之過急,引得民怨沸騰,各個勢力也順勢而反,然後二世而亡。


調侃一句:都是得國不正唄。

秦其說是國家不如說是戰爭機器,戰爭打完機器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強行製造戰爭以維持機器的地位就寫不出一個正字。結果就是各種軍事準軍事行動,遠遠超過了天下百姓作為燃料的負荷力,遂盛大自爆收場。

隋朝更簡單,外戚篡位,機械來看根基就從沒有穩過的。以至於後頭的唐李也是隋楊親戚起兵,沒二代就給周女帝奪了去,以至於李隆基中興的那個唐,已經和前面面貌大不相同了。


因為秦朝、隋朝的統治政策有問題,接下來的漢朝、唐朝改變了他們的統治策略實現了長期統治。

秦朝滅亡的原因首先在於財政制度的崩壞,關中這個秦帝國的根基由於常年的戰爭和宮室陵墓的建造已經出現了糧食問題。

(秦二世元年)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鹹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皆令自齎糧食,鹹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穀。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朝的基層吏員因為不堪重負而離心,在得到起義軍認同和保護時,大規模反叛。

(武臣)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從其計,因使蒯通賜範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地方上有勢力的家族不滿於現行體制,欲求機會而不得。由於秦始皇將六國的富戶遷徙到關中,事實上留在本地最有勢力的往往是宗族人數較多的那些士人家族,比如齊國的諸田、楚國的屈昭景。

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 —《史記·秦始皇本紀》

關鍵節點在於秦始皇的去世,在戰國時代以新君繼位的時機發動的戰爭並不罕見,陳勝吳廣起兵造成了一連串的化學反應,最終秦朝滅亡。

隋朝滅亡的根源在於隋文帝構建的國富民窮的體系,以都城為核心,糧倉和行宮為延伸線,聚集了大量的物資。對於隋朝統治者來說,只要控制住北周舊地,就可以重新進行一次統一戰爭。在此設想下,對於關東故地的掠奪是成建制、成系統的。

其次,隋煬帝在短短數年間完成了巨大的功業,但是這些功業付出了巨大代價,導致關東進一步窮困潦倒,反叛者開始出現。

最後,隋文帝父子對於關隴貴族的背叛。首先是在軍戶上的動作,接下來是爵位的傳承,這導致了關隴貴族的離心。因為楊堅之所以是隋文帝,很大程度來自於關隴貴族千絲萬縷關係發展出來的近臣和心腹。

其關鍵節點是隋煬帝雁門之圍的發生。這個事件告訴天下的野心家,隋朝的武力已經不行了,大家可以自行其是了。反叛對象從地方豪強到中低層官吏再到封疆大吏再到機要大臣再到禁衛軍就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了。


都是一個問題——暴政。

但二者又有不同。

秦朝在統一前基本上可以說是個戰爭機器,那時候諸侯國太多,整天打仗,老百姓能夠忍受暴政,因為如果不打的話,指不定啥時候家破人亡了。但統一後,還是用著之前的政策,老百姓就受不了了,因為已經沒敵人了。就像抗日戰爭,當時外敵入侵,人們能夠忍受那樣的艱苦環境與敵人鬥爭,但打敗了敵人,生活環境如果還是那樣,誰能受得了?所以秦亡於政策的沒有即使改變。

隋朝的滅亡,純粹是楊廣作出來的。


有些短命王朝看起來短,但如果不以國號、是否統一,而是以政權統治集團的變化來看的話,它們就不短命了。

秦國——秦朝政權,起自西周,亡於二世皇帝胡亥,超過600年;

漢王——西漢——新朝政權,起自劉邦受封漢王,亡於王莽,遠超200年;

東漢政權,起於劉秀稱帝,亡於董卓入京,接近200年;

建安許都——曹魏——西晉政權,起於曹操迎獻帝,亡於永嘉之亂,約120年;

東晉政權,起自司馬越專權,亡於桓玄篡位,接近100年;

劉宋——蕭齊——蕭梁政權,起自劉裕助晉安帝複位,亡於侯景之亂,約150多年;

西魏——北周——隋政權,接近100年;

唐,北宋,南宋,元,明,清這些政權就更穩定了。


我覺得還有朝廷統治力的問題。

歷史上很多國家的疆域都是以首都為中心,快馬一天能跑的的距離為有效統治區。那時候沒有高鐵,沒有飛機,全靠四條腿、兩條腿,以及舟船。

只有這樣,纔能有效管理疆域,否則別人打過來了,不要說有效抵抗,連信息都收不到,等收到信息,又要準備好久。

古代封建王朝都是人治為主,法制薄弱,所以會產生越來越多的不公平事件。加上人口的增加和生產力的底下,缺乏工業化的統治者都視土地為命根子,會想盡一切辦法剝削自己統治下的人。

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暴亂和戰爭,會毀掉統治。

有些統治者雖然統一了中國,但實際統治力量還是薄弱的,甚至不得不耍一些手段消除對自己有威脅的人。實在難以管理的,就讓諸侯自治,往往導致離心力增加,最終走上叛逆。

至於老百姓,封建社會都是家天下,王朝統治,誰做皇帝有區別麼?千百年來,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一直在剝削和欺騙勞動者。戰爭來了,不是萬不得已,誰願意上戰場呢?

所以王朝滅亡是個規律,就不奇怪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