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曲家準備創作新作品時……

作曲家構思的效果

作曲家寫到譜面上的效果

實際演奏時的效果

(出處見水印)


甭管是不是好作曲 譜子寫出來肯定能知道大概的效果 和聲配器都寫成這樣了 6成效果是在的。

如果作曲家控制欲強 各種標記術語 速度限定 寫的很詳細 那指揮能發揮的就少。再加上首演更大情況下作曲會指導參與排練,要求指揮按照自己審美處理,那首演就會接近自己想要的效果。

如果作曲家支持指揮的二度創作,那其實效果就有可能更接近指揮的審美。

當然,也不排除有那種,技術特別一般的作曲,寫完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寫的啥的。

比如我們在配器課上寫的作業,聽到真實演奏的時候的感情。就是 我去???這還有個音呢?我啥時候寫的???展開部怎麼,這麼難聽?寫的時候很合理啊,怎麼 這麼難聽!


有一個詞叫做「內心聽覺」,就是在寫曲子或讀譜的時候,在大腦中會有音樂音響的想像。

內心聽覺源自已有的聽覺經驗。比如鋼琴譜,旋律在哪個音區,採用何種演奏技巧,會產生什麼樣音色的旋律效果。和聲音型的樣式、和弦配置會產生什麼樣的和聲效果,甚至達到何種情緒,等等。這些都需要以前有聽覺經驗,最好是有演奏體驗,這樣樂譜與音響能夠對應。如果不具備鋼琴演奏經驗,要寫起鋼琴作品來是比較困難的。一方面,他不清楚鋼琴有哪些技巧可以表現;另一方面,他寫出的樂譜與實際演奏效果會有偏差。

如果是管弦樂作品,則需要充分掌握樂器法與配器法,這兩門學問就是用來積累內心聽覺經驗的。有一些半路出家的人寫了管弦樂作品,排練的時間,有的樂器根本沒法演奏,甚至有的音都超出了樂器音域,只得現場改譜。

所以,那些不會樂器又沒有學過作曲法的人,一般也就寫寫歌曲,因為唱一唱是沒有問題的。


排練和走台會演的。。。再說如果是電腦作曲西貝柳絲或者別的音樂軟體會有大概的效果


古典音樂中獨奏家兼作曲家,寫獨奏作品時,可以讓每個想法最快地落實成實際效果,反饋給自己。電腦音樂製作時,除了實錄樂器,也都是這樣。

當創作樂隊或自己不會的樂器時,作曲家就需要有內心聽覺,能夠想像到音樂是什麼樣子。所以作曲對音樂理論、視唱練耳、音樂感覺、對各樂器的熟悉程度……等等各個方面的音樂素養要求都比較高。作曲家還可以用自己會的樂器模擬其它樂器,這其實就是一半是實際的反饋,一半還得靠想像。

正式首演前應該會交由演奏家試奏,作曲家也可以多去聽排練,聽到實際效果後再修改。所以,作為一個學作曲的,作品能及時得到樂隊的實踐,是很寶貴的機會。

總之就是因人而異,因不同情況而異。


謝瑤!!!

那要看他是否知道指揮是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來指揮


這就是譜面上各種提示的意義了。

可以預估,不能保證。

以及,到了現代,當譜面提示都不管用了(大部分是因為作曲家水平受限),很多人轉而開始用直白的語言(歌詞)讓你理解ta想表達的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