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說明工業革命、科學革命、現代議會民主與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沒有什麼必然關係?


一個問題很少有人注意到。歐洲一些民主國家,歷史上都有過王權專制時期,比如英法,這兩國王權強盛的時間都還不下數百年,不像德國只在近代幾十年里產生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專制政體。從專制走向民主的國家很多,但絕大多數至今都是內政糟糕、對外則被列強隨意割羊毛,讀史者有沒有思考過,她們和英法這樣的國家到底差在哪?須知,王權與自治的博弈以及王權庇護下的法治是一個國家影響深遠的財富。做到了「普法」的專制政體,猶如一位雖然乾綱獨斷,卻為子孫留下豐富遺產的家長,惠及後人。糟糕的專制則僅僅只是壓制國民的自主性而已,給後世留下惡性循環的爛攤子。不過,責任也不全在上位者,下位者不需要腦後長反骨,而是始終能正視自身利益的話,也能促進專制政體的良性因素擴大。英法乃至美國都是如此。正如資本主義來自封建,民主也來自專制社會的培育。


資本主義最先產生的是義大利,但隨後便沒落了。比如但丁十日談、蒙娜麗莎的微笑,都發生在那個時期。

然後是西班牙,產生過一個黃金時期,產生過唐吉坷德,隨後沒落了。

英國四面環海,很適合經商,資本主義一直在英國就很強盛。各種科學技術、人文思想也層出不窮,倫敦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的大本營。隨著西班牙的沒落,英國全面崛起。

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要落後於英國,也是後來居上,伏爾泰、盧梭以及拿破崙都是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巔峰,但隨後便沒落了。歐陸第一高富帥,後來也被德國取代。

德國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開始崛起,原先因為國家長期分裂使資本主義處於不利地位,所以資本主義的主要任務是統一德國。普魯士的專制思想顯然比大革命的自由思想要專制保守,但是雅各賓派的革命專制也只有列寧比得上,自由主義到極致就是徹底的專制,民主也一樣。二戰結束後,由於德國被打敗,也涼了,雖然再次崛起也很快。

俄羅斯是一個特殊國家,完全靠自己的資本主義是完全不行的,所以他只能通過改革追上歐洲的步伐。彼得改革雖然已經趕上歐洲的步伐,但是沒有改革的俄羅斯還是會繼續弱下去。俄羅斯因為資本主義力量相當落後,於是爆發蘇維埃,之後雖然表面上強大,但各方面仍然不行,最終不攻自破。

日本也是一個島國,資源短缺,這是非常有利於商業運作的,通過航海與貿易獲得更多的物資。明治維新之後,資本主義的進展相當快。二戰之後,日本仍然能發展的很好,能拿很多諾貝爾獎,沒有垮掉。

我國因為地大物博、人力眾多,也根本不需要進行商業運作,自然也不需要發展工商業。而且恰恰沿海發達資本主義勢力自古以來都干不過官僚主義盛興的內地勢力,從來都是官僚壓制資本家的,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商人的財富很多都是入了官老爺的口袋中。因為沿海的原因,如今發達的地區也集中在這一塊,正如哈耶克所說,資本主義確實是積累財富的手段,馬克思也是這麼認為的。馬克思從來沒說要在封建社會搞革命,而是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地區搞革命,所以他大半輩子都躲在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倫敦。


最早開始殖民地的西班牙,葡萄牙把家產敗光了,海上馬車夫荷蘭被英國打敗了,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貴族壓根就不想讓利給平民,也不想限制君權。義大利,德意志一堆的邦國,連最基本的統一都沒有。

想要工業革命,首先要有足夠的人口,足夠的資本積累,而且資產階級要有一定的權力。而且國家也應該統一。


瀉藥。

現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的出現早於工業革命。之所以稱之為「現代意義上」,一是為了與古希臘哲學體系相區別,二是因為直到現代才被有意識的從歷史上劃分劃分出來。而現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形成的基礎是:古希臘的理性認知系統在基督神學之上重構後被識別出來的,即聖托瑪斯阿奎納完成了對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在基督神學之內的整合。這些可以參考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勝教授的《什麼是科學》一書

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基礎是「資源」。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所講的正是農業社會為了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就會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鎖死在田地里。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土地的邊際效用遞減,最終導致社會崩潰,陷入戰亂,人死掉一部分,讓後回歸統一,重新分配土地,天下「大治」。即「治亂循環」。

英國的工業革命本質上是依靠新大陸的資源,才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外部進口的農業產品與初級工業製品,不僅緩解了英國的土地壓力,也釋放了英國的勞動力。勞動力進入工業市場因此不會受到道德指責,也不會發生人口越多,人工越賤的情況,相反工人成為了收入不錯的工作(相對於農民)。

蒸汽機的使用有一個重要前提:使用蒸汽機比使用人力更為便宜。這就必須要脫離馬爾薩斯陷阱,而英國是第一個做到的。彭慕蘭所著的《大分流》對此有所論述。

代議制民主源於古希臘的民主。之所以形成這種政治體制必須追溯歷史。推薦丹·瓊斯的《金雀花王朝》一書。總體來講,這是皇權弱於地方,沒有政治寡頭,及地理優勢所致。


狹義上來講第一次科學革命就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雖然始於義大利但是卻快速的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所以應當看做是一個過程,一個在歐洲同時期發生的過程。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英國,但早期的成果並沒有讓生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論即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顯示出成效基本要到世界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第一條鐵路,隨後1830年美國,1832年法國 1835年德國比利時,1839年義大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又是同時期進入工業社會,所以應當看待工業革命也是一個在西方同時期發生的過程。

至於政治層面的問題,現代的雛形是英國大憲章運動時期就建立起來的,同時期法國也有三級會議,然而隨著路易十四的權利到達巔峰,法蘭西貴族也成為了一個擺設,根據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之中的描述,法蘭西貴族在路易十六時期已經完全沒有能力與國王甚至與巴黎市民對抗,這一點跟海對面的英國貴族完全不同,英國貴族在當時還保留著相當的權利。因此,法國和英國最終走向了兩條不同的道路,議會民主也就是英國的道路自然沒有在法國得到施行。

德國與英國法國都更加不同,在中世紀晚期,英國法國逐步的形成了單一民族的民族主義國家,然而在歐洲中部,神聖羅馬帝國的庇護下,帝國制更受當地人歡迎,在公元1000年歐洲西部與中部在政治上就出現了差別,近代德國也就建立在這樣一個帝國制廣受歡迎的日耳曼地區。


一個貿易城邦遍地開花、雖重視商貿但卻不對本土產品作出保護、而且四周都是大佬還時不時被打劫一番的地方,是很難發展工業革命的(而且羅馬公教地區先天就比新教國家保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