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常旅行但看書很少的人和一個不經常旅行但又閱讀習慣(非小說雞湯類型)的人 哪個比較有內涵深度 更有修養 更具備成功者的素質n


特別想跟題主說,不管是看書,或是旅行,不必要貪圖 「有用」或者「沒用」。

我曾經一度也覺得讀書很有用,於是帶著功利心看書。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容易貪多,但是根本沒有真正靜下來去分析理解作者的理論,或者體會故事發展的過程。後來幾年下來,看過的書算算有好幾十本,但真正沉澱在心裡,記得住男女主角名字的書都沒幾本,等於沒看。

還有旅行,坦白講國內國外我也去過很多地方。但帶著功利心的旅遊最後就變成了打卡。我以血與淚的教訓告訴你,最後腦子裡對很多地方唯一的記憶就是,我去過,其他全部想不起來。浪費時間、浪費錢不說,還累個半死。

後來發現,對我而言,其實看書和旅行最有意義的地方在於享受這件事情本身。看書就享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享受作者用一套無懈可擊的理論闡明他的觀點。旅行就享受那一刻的陽光,那一刻的海灘,那一刻陪在身邊說說笑笑的朋友。

也許在未來不經意的某個時候你會想起書中的某句話、某個理論、某個情節,能夠用於指導生活最好,不能的話引起共鳴也很讓人開心啊。或者是在旅行的時候碰到的讓你覺得感動,覺得震撼的事情,然後從此改變了你之後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是不可期的。

所以不必煩惱哪個更有用,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享受那一刻就好了。


如果旅行讀書是為了給自己炫耀自己的機會,都挺沒用的,氣質不是能出去旅行幾次或者看幾本書就能鍛鍊出來的,所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

ps:奶奶曾經和我說過,她年輕的時候基本城市都去了個遍,最後只記得哪的飯好喫


這個問題太尷尬了。

要我說,都沒用。

尤其是打卡式旅遊和成功學閱讀都沒用,這兩張活動進行得越多人越傻。

年輕人,應該在生活中修鍊自己。不要迷信雞湯,以為閱讀和旅遊會把自己帶向哪裡。你腦子都沒帶,只能被帶進坑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貌似都有用

個人推薦:看書

就像去博物館,不知道文物來歷的人只能讚歎文物有多精美,卻不知其內涵。

我不覺得成功者的素養是隻看書或者旅行就可以培養的。

成功地第一步是失敗啊,不去做任何事情,只是輸入,成功是不存在的。


旅行和看書並不衝突,不要誇大旅行的作用,它就只是單調生活的一種調節而已。把旅行和看書並列二選一併不恰當。
個人認為非要二選一的話,當然是讀書。

我在公眾號上寫過文章,講述過類似問題。

同樣是讀書,同樣是旅行,哪怕過程一樣,不同的人收穫不一樣。

我從兩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從功利上講。讀書也用,旅行也有用,要如何做到非常有用,且有功利的作用,我建議如下。

讀書是一種知識的輸入,可以拓寬我們知識的寬度和廣度。我們要讓知識變的有用,就需要讓知識輸入我們大腦後,進行編碼和輸出,也就是說學到知識,我們可以馬上教給別人,也可以指導工作變為技能,纔算輸出。只有這樣,讀書才能完成一整套的功利價值。像我做公眾號,最開始是讀多 ,容易忘記,為了保證自己不忘記,就必須要寫出來。並沒有太多功利思想,如果做的好,我很爽,做的不好,我讀書的知識通過寫作能進一步升華了。

旅行可以當做是行萬里路,現在來講,旅行就是,從我們活膩的地方,去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如果不是深度的旅行,很難深度的瞭解當地的風土。但旅行的好處就是,能緩解思維的焦慮,因為人神經緊張久了,很難跳過思維的侷限,旅行能讓我們思維開闊,讓很多靈感迸發。另外,作為一個有心人 ,雖然旅行不能看到很多風土人文,但過程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你有心觀察他們,會帶來生活中沒有見到的一些景象。

當然,有的人很討厭讀書和旅行功利化,畢竟讓人的需求不一樣,只有看書愉悅,旅行開心就好。


知識和見識都很重要,但不一定「有用」。
重點不是旅行還是讀書,而是你在這個過程中是否也在學習,思考。若只是一味的旅行,不思考,也不過是去了不同的地方而已。若一味的讀書,不思考,也不過是走馬觀花。旅行也好,讀書也好,都不必太過功利化,也不必追隨所謂的潮流,都只是為了讓你認識自己,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學到的是知識,旅行得到的是經驗。知識以用到經驗當中,經驗也能總結成知識。人不就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和嗎。非要二選一,我覺得還是旅行吧。畢竟精神世界也得建立在物質世界之上。要知道在49年建國以前,中國人的識字率從來沒有超過5%,但人民依然有生活得快樂璀璨的時候。
用旅遊來感受異地風情,開闊視野;用看書來感受書中人物的性格和結果,來學習先人總結的經驗和道理。感覺兩個相得益彰,一些道理符合別人,不一定符合自己,既要實踐又要學習。
看書是平時都可以做的事。旅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能是偶爾吧。可能在旅行的過程中,會讓你想到很多看過的書。
讀書是修心,旅行是養心。只有走出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使自己的胸懷得以舒展,心靈得以凈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