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不推薦」電影特刊,更多「影片」討論歡迎關注。


結論:編劇不應該干預電影製作中後續的流程,包括但不限於經常被問到的『表演』、『攝影』以及剪輯。

一句簡單的『不應該』好像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真的是這樣嗎?

與其說鏡頭和表演不是編劇該干預的,不如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劇本階段本來就不涉及到這兩個問題,也就無所謂干預不干預。

這個問題背後其實是對於劇本文本寫作的疑問。換言之,編劇在劇本中到底應該做什麼?

劇本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文本形式,它是電影故事的文字版本,作為電影視聽化敘事的初級形態,極少有機會直接面對普通觀眾,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規律。

我在編劇視頻系列「從零開始寫一個電影劇本」第二期中以《寄生蟲》第一場戲的劇本為例,聊了聊劇本文本語言的6大元素,可以回答編劇在劇本文本中應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的問題。

從零開始寫一個電影劇本:第二期|劇本文本語言的6大要素2001室的庫布里克的視頻 · 42.7 萬播放

劇本文本語言有自己的特點,從敘述方式的本質上來說,劇本是用文字營造視聽的感受,所以好的劇本雖然隻字未提鏡頭或攝影機,仍然讓人「感覺」有鏡頭感,有視角和景別的切換,有剪輯。這不是對畫面的干預,這是會寫劇本。

很多人喜歡分享劇本的」所寫即所見「(writing for the screen),鼓勵大家從成片反推劇本。

畫面反推劇本的做法以及劇本」所寫即所見「的基本原則我個人認為是有局限性甚至有一定的誤導性的。

解釋一下。

  1. 電影是在一步一步的「視聽化流程」中逐漸從文字變成聲音畫面的。
  2. 這個過程從劇本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3. 這是一個由無序到有序、「可能性」逐漸減少的過程,是一個熵減的過程。

在劇本階段編劇就已經開始使用「文字」進行「視聽敘事」了,而且這個時候對電影來說,選擇空間仍然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說,後期的「視聽化流程」尚未開始,場景、道具(美術)可以大膽調整,劇本階段對演員表演的描述僅供參考,鏡頭設計更是後面的事情。

導演在進入籌備期時,會重讀劇本,做一個所謂的」劇本分析「。ta會劃掉所有關於角色具體如何做某件事的描述(也就是演員表演),因為這是排練和實拍時才會去解決的問題(所謂的演員的business)。

劇本上留下的是兩個東西:角色做了什麼事情(what he does)以及「視覺單元」。角色做了什麼事情是一場戲的基礎,它包含了一個角色的意圖以及可能遭遇的阻礙,在此基礎上演員和導演找到一種恰當的表演內容(how he does it)。有了人物和他做的事情,也有了表演內容,一場戲才有了根基,在此基礎上,再去決定攝影機放在哪裡,用什麼鏡頭,鏡頭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如果說電影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在唯一的節奏和時間密度之下(最終由下一個視聽化階段-剪輯確定),一個特定視角下的世界,劇本階段就是這個世界的雛形,它不對後面的任何流程加以限制和干預。

這是劇本和後續流程的關係,無論是表演、攝影還是剪輯都是如此。

同時,編劇、導演、攝影以及剪輯作為電影視聽化流程的不同環節,他們本質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提供一種視聽的敘事體驗,這才是編劇為銀幕而寫的本質(writing for the big screen)。

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每個環節使用的」材料「或者」語言「不同,對於編劇來說,就是文字。

比如,一場戲的內容是角色急迫地找東西,在劇本階段,編劇可能為了表現角色的焦急使用「跑來跑去」這樣的說法,但最終拍攝出來可能角色只是「走來走去」。在電影中我們可以使用很多方法去營造焦急的感覺,比如手持的近景鏡頭,人物細微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音樂的使用,剪輯的節奏,這些都是編劇在寫劇本時沒有的材料。

聲音和畫面在「說服力」方面遠勝於文字,所以小說中會出現「過剩」的描述性語言來營造氛圍。但劇本和小說又不同,在剛剛提到的那個案例中,四個字,「跑來跑去」就可以輕巧地表現一種畫面信息和準確的敘事信息。相反,如果採用「所寫即所見」的假設,由畫面反推劇本,反而會忽視這裡編劇其實非常巧妙的對劇本文本語言的使用。


首先,「干預」這個詞本身就帶有負面色彩,我認為給予善意的創意建議是可以的。

如果題主的意思是,編劇該不該在劇本中直接描述鏡頭的運用和設計的話。

我的觀點是:

編劇新手不建議寫;推銷版劇本(Selling Script)不建議寫。

導演自編自導可以寫;拍攝版劇本(Shooting Script)可以寫。

最重要的,業內大腕可以無視任何規則。

我們編劇課老師在一開學就會強調:編劇不要寫鏡頭的景別、機位和運動方式,也不要干涉演員的表演方式,也不要過多描寫跟劇情無關的美術道具陳設,不要加註釋,不要心理描寫,只描寫你想讓觀眾看到聽到的。然後我們同學也經常拿違反這些規則的著名電影的劇本跟老師反駁,老師的回答比較耍賴:「如果你能像XXX一樣成功,你也可以這麼寫。」

我看過的美國出版的編劇教材,也基本都建議不去寫鏡頭處理方式。這些都是基於一個合作原則:尊重其他工種,相信其他藝術創作者的能力,不冒犯別人,不越殂代皰。當然,和這個規則一套的還有很多,比如:演員不能現場隨便改劇本;只有剪輯工會的剪輯師才能操作電腦,導演連滑鼠都不能碰等等。當然,規則是規則,又不是法律,實際操作中會有很多餘地,也有很多特殊案例。

編劇新手不建議寫

因為你根本就不了解鏡頭怎麼用!甚至新手導演都不懂!不是知道「推拉搖椅跟,遠全中近特」就掌握了視聽語言了。如果你的審讀者是個經驗豐富的導演,你的鏡頭處理建議是很乾擾閱讀的,他甚至都能看笑出來。新手入行,能把故事說明白都很不容易,不要畫蛇添足。

推銷劇本(Selling Script)不建議寫

劇本的主要作用就是讓閱讀者清楚、明確、流暢地了解故事,而推銷劇本的目的是賣出去。

鏡頭處理的用詞需要一定的電影知識背景和畫面想像力,不要默認所有業內人都有這個基礎。你能確定你劇本的審讀者有這個背景嗎?

真實情況往往是,你的劇本被扔到某公司堆成山的劇本庫里,運氣好的被分配給剛來的實習生閱讀,而這個實習生可能以前只讀過小說,連「推」和「拉」,「跟」和「移」的區別都分不清。就算懂概念,他腦子裡的畫面和你腦子裡的畫面也可能相距甚遠。而他的任務只是最快速度地讀完你的劇本,寫一個情節概要(Coverage),你鏡頭設計得再完美都沒用。你要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清楚人物和事件,不要打亂敘事節奏。同理,你的製片人也可能不懂。

導演自編自導可以寫

作為導演,構思劇情的時候一般都是自帶鏡頭語言的,甚至鏡頭設計往往優先於文字語言想出來。這個時候,按照鏡頭寫可能會更幫助你梳理劇情。並且你只需要簡單的文字,自己能看懂就行。

還有一些不以講故事為主,而是以視覺意象為主的影片,它最主要的就是畫面和鏡頭,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按鏡頭寫。但是還是要記得,雖然你自己知道意思,但是這劇本還是至少能讓你的主創們能看懂。而且,這種情況還是小成本的,偏向作者電影的,而工業化的,參與人數多的也不建議這麼寫。

拍攝版劇本(Shooting Script)可以寫

拍攝版劇本其實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與推銷版相比可能改了幾十稿了。在編劇最初版本的劇本上,可能攝影指導說這裡我想用個甩鏡頭,加進去;美術組提了個好的道具或場景建議,加進去;剪輯師提了個好的轉場處理,也加進去;演員圍讀(Table Reading)的時候調整了台詞,也加進去;聲音指導也提了個環境音的想法,也加進去。導演在這版劇本上明確到鏡頭是怎麼運用是完全正常的,和故事板、氣氛圖、PreViz的功用一樣,因為需要統一大家的Vision,能讓所有工作人員看到這版劇本就知道未來的電影會是什麼樣的。由於這版劇本是大家統一意見的結果,所以不存在「冒犯」和「越殂代皰」。

現在你能在網上搜到的各種好萊塢劇本,基本都是拍攝版劇本(Shooting Script)。並且你看到的這最終一版的完成時間,甚至可能晚於影片定剪之後。

有人奇怪,影片都拍完了,還改劇本幹嘛?

通常來說就算是影片的導演剪輯版和最終發行版都有很大差異,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往往這些公開發表的劇本和最終的成片高度近似:劇情結構,鏡頭運動,轉場甚至剪輯點都能對上,偶爾能有幾場在影片里被刪掉的戲也無傷大雅。好萊塢雖然工作制度嚴謹,按計劃拍攝,但片場導演臨時改戲,演員即興說幾句詞,美術臨時換景,剪輯師後期切掉某場戲的開始和結束,或者調整場的順序也是經常發生的。所以這種與成片高度近似的劇本的發表有時候還有另外的考量。

說個最實際的,編劇們需要拿劇本評獎,編劇工會評委都會以此版本為參照。就算不評獎,這些劇本也是編劇們未來的工作敲門磚。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的劇本和最終的成片相差甚大,請問是導演的功勞還是編劇的功勞?如果電影中一些精彩的鏡頭構思在你的原劇本中沒有出現,那麼請問你這個編劇是不是水平不行?又或者,你的原劇本非常冗長無聊,但是剪輯師通過改變結構讓故事起死回生,那我是不是該僱傭那個剪輯師?

拍攝版劇本的公開發表版,往往在暗中展示:「看,你在電影里看到的所有精彩的台詞,巧妙的轉場和鏡頭處理,我在編劇階段就都想好了。」

所以,拍攝版劇本的主要目的已經不是「賣」劇本,而主要是面向參與拍攝的工作夥伴和專業人士,它還甚至是面向影迷和電影專業學生,以方便他們拿著片子和劇本對照著比較。它最初像小說那樣的可讀性已經改變了,它更像是整部電影的文字描述版。

補充一點:不要以為編劇就完全不能管鏡頭。雖然不建議使用那些明確的鏡頭術語,但是編劇其實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技巧暗中「干預」鏡頭,形成電影畫面感。

  1. 比如:「她的睫毛微微顫了一下。」

你不需要寫「鏡頭到她的睫毛的極特寫」就可以表達一樣的意思。

2. 比如:「他沒有意識到身後有一個東西正緩緩逼近。」

你不需要寫「他背朝鏡頭,鏡頭緩緩推向他。」

3. 比如:「他睜開眼,但是眼前一片模糊。」

導演大概率會用一個虛焦的主觀鏡頭(POV)吧?

最後,藝術里沒有法律,只有規則,所有藝術規則的共性:

初學者需要學習並遵守規則,但是到高階可以無視和打破規則。


劇本課老師的意見是:不是一定要就別寫。什麼特寫啊遠景啊這種沒什麼必要。除非對故事有特殊幫助,比如一些特殊的機位運動(長鏡頭,360)

一些網上看的劇本都是shooting script,所以很多時候機位鏡頭安排都會寫出來。即使不是shooting script,很多時候第四五稿的劇本導演和dp都參與進來了,這些鏡頭調度也都會加進去。

綜上,一句話,隨緣。


編劇連自己劇本被各色人等改成什麼樣都干預不了

還來干預鏡頭處理?

題主對編劇是有什麼誤解嗎?

————————分割線————————————————————————

其實,我有點理解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劇本中要不要寫一些鏡頭提示

比如這場戲一開始某個角色不露臉,到最後,鏡頭一拉開,哇,原來丫是誰誰誰

這些涉及到具體情節、橋段的內容,當然可以寫

相當於劇本中的舞台提示,跟其他的場景描述性話語類似

不過,只是用來作為參考,人家未必一定得用。


幾個菜啊喝成這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