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其實在內心深處都對新的環境有美好的期望。

只不過,有的人對於新環境,在內心深處,把它想的非常完美。這也可以說是對新公司的一種美化。

之前有看過一個視頻,講的是疫情期間,對100個戴口罩女生的採訪。戴上口罩,突然覺得每個人的顏值都上升了。如果只看上半張臉,那麼感覺每個女生都是高顏值。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大多數女生,一旦摘下口罩,也就是相貌普通的路人。

人的潛意識,總會對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下意識地去想像和美化。

對於即將入職的新公司,其實也是一個道理。

在入職前,即使用心收集了公司的相關資料,經歷了幾輪面試,但是也不太可能接觸到真正的工作環境。

對於自己的選擇,絕大多數人往往在內心深處的堅持一點:自己一定是正確的。

對於選擇新的工作環境,在入職前,往往把它想像的過於完美。對即將共事的新同事,也一樣有著類似的想法。

想像的過於完美,就會對自己形成壓力,自己必須也一樣要很完美,才能配的上,才能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想的多的,就會讓自己緊張。

同時,對於未來的工作環境,又有著一些迷茫摻雜其中。

緊張、迷茫,擔心著自己不夠完美。因此在入職前,會害怕適應新的環境,認識新的人。

這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現實往往並非等同於想像,即使是著名的大公司,也不是十全十美。裡面工作的人,也是千差萬別,只是因為緣分,把大家湊到了一起。

不必過於擔心,公司既然能選擇你,說明你已經達到了公司的基本要求。

能夠勇敢的選擇下一份職業,說明你可以主動走出舒適區。

適應新的環境,是不可逃避的。那麼,就勇敢的去面對。

真的進入了新環境,你也會發現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完美,也許會有落差。團隊裏的其他同事,也未必比你水平高到哪裡去,無非是資歷更老一些而已。

見到了新環境真實的那一面,就如同看到了摘下口罩的女生。緊張,也是因為不熟悉,不瞭解。

人對於熟悉的,已知的環境,就會不緊張、不害怕。

到了新的環境,儘快的去主動熟悉、瞭解它,融入它。

經歷過幾次,心態成熟了,這種感覺就會減輕,甚至消失。

工作的新環境,適應的難度,比起結婚生子,適應另一半的家庭,適應人生各階段的新變化,那真是不在一個難度上。

心裡緊張,害怕的時候,可以聽聽《水手》,

喜歡一個人在海邊, 捲起褲管光著腳丫踩在沙灘上

總是幻想海洋的盡頭有另一個世界, 總是以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兒

總是一副弱不禁風孬種的樣子, 在受人欺負的時候總是聽見水手說

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擦乾淚不要怕

至少我們還有夢, 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擦乾淚不要問, 為什麼


一個人如果屢次三番被現實push到絕境,被社會反覆按地摩擦,對人的心理就會產生兩個極端影響,要麼是麻木怯懦畏懼,如草食動物,自解武裝,坐以待斃;要麼則是眼紅心狠面厚,富於攻擊性,主動性,抱有玉石俱焚之不成功便成仁的大無畏精神。若是前者,則會失去環境適應力,淪為家畜;若是後者,便會淪為野獸,渴望冒險與新地盤,畏懼心理此時會被認知,克服並被利用。正所謂,狗行千里喫屎,狼行千里喫肉!

U want,U take,U fearless,U care nothing!

所以,不應該是你害怕新環境,害怕認識新人,相反,而是新環境,新人應害怕認識你才對!

U come,U see,U conquer!

不被困難征服,就要征服困難;不被恐懼佔據,就要戰勝恐懼;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凱撒不怕危險,凱撒比危險更危險!

本質上,

We Are All Fighters!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咱們要認識到問題的根源。

「好怕適應新的環境,害怕認識新的人」只是結果,或者表現出來的現象。

你需要分析原因,即:你想到了什麼會導致你「怕適應新的環境,害怕認識新的人」。

比如:

1、對過去的恐懼/害怕

因為之前的工作環境不友善、或者同事對待新人不友善、或者到新環境沒有人帶導致不知道怎麼融入新環境、或者到新環境相關的引導不夠導致工作開展不順利等等。

每家公司都是不一樣的,跟公司大小和行業也沒強關係,所以,還是鼓勵自己多問、多瞭解。

在跟新公司溝通的時候,可以問一些新員工培訓、引導等相關的問題。

也可以從面試過程中感受下公司的環境、氛圍、面試官以及HR的態度和溝通方式等等,從這些細節判斷下公司的氛圍和文化。

2、對未知的恐懼/害怕

對新環境的陌生感、無所適從,自己過多的聯想入職新公司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或者通過網路搜索入職新公司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然後把這些問題想像成自己遇到的。

最好的方法是停止猜想。猜想除了給自己增加煩惱、耗費精力之外,沒其他任何意義。

這種猜想很常見。

比如你準備跟一個同事溝通一個事情,事前腦補很多這個同事拒絕怎麼辦?不配合怎麼辦?刁難我怎麼辦?這個同事會不會很忙打擾她怎麼辦?所以遲遲不肯聯繫這個同事。聯繫之後發現事情非常順利、同事很熱心的就協助了工作。

比如很多職場女性面對是否要生孩子這件事情都會提前擔憂一些問題,比如:我如果事業達到一定高度,還要不要孩子;我如果事業達到一定高度,怎麼照顧孩子,等等。

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做好當下,你無法按照目前所處的階段和決策未來的事情,未來一定有更優秀的解決方案。

3、原生的恐怖/害怕

比如,小時候你經常被評價:不愛說話、怕見生人、不敢和陌生人說話、不善於說話、嘴笨、膽子小、內向、不敢去不熟悉的地方、只敢呆在家裡等等。

初中的時候有個同學,總是被家人這樣說,只要有家長或者她的親戚在場的時候,她就說不出來話、很緊張,但是她跟我和其他同學在一起的時候,說話特別正常、很開朗。每次出去玩都不敢一個人走,後來有一次她跟我們出去玩,因為她出發晚了而我們又沒辦法等她,必須她自己到目的地,自從那次之後,她說她沒那麼害怕自己去不熟悉的地方了。

所以,如果你小的時候經常收到這類評價,會潛意識給自己增加壓力、給自己打上「不適應新環境、害怕和陌生人接觸」的標籤。

不要擔心,多嘗試,有過「適應新環境、和陌生人快樂接觸」的成功經歷和體驗之後,你就會慢慢走出來的。

鼓勵自己走出去。

4、沒有動機或者動機不強烈

沒有"想適應新的環境,想認識新的人"的動機,或者沒有克服"害怕適應新的環境,害怕認識新的人"的動機。

比如你很渴望進入某家公司、或者某家公司給的薪水極具吸引力,這時候,你會有強烈的動機去克服恐懼。

所以,找到自己的動機,然後去能滿足動機的地方。

5、過分要求自己完美

害怕自己到新環境自我介紹做的不好、擔憂自己的衣品不好、擔心在新同事面前表現不好、害怕不能很快的完成業績等等。

如果做一件事情,你想的是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的行為其實是「做或者不做」,好多事情,其實你就不去做了;當你不要求完美,就直接做了就行,那麼你就去執行了,執行了一定會有結果,後續可以迭代優化。

沒那麼複雜,大家都是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沒什麼特別的,而且,每個人關注的點都不一樣,不要考慮太多。


根據提問者問題判斷,你應該是有好幾段的工作經歷。我們來一段大膽的設想好嗎?

首先,如果你是因為反覆被開除,所以導致你會產生這種問題。那麼,你可以去積極的尋找,你為什麼會在工作中被開除,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否克服這種因素,如果可以那麼在下一次經歷中,你可以選擇不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你就不用擔心新的環境中遇到新的人被苛責的問題。也可以在做事情前,問清楚對方的需求是什麼,再解決問題。

當然如果,你發現你克服不了這個因素。你可以看看其他行業換工作的可能性。但是,最壞的打算就是重新開始。

其次,如果不是,而只是因為你覺得想離開所以離職的。你可以擺正心態,這工作適合你你就繼續做,不適合那麼離開就好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也可以不跟同事交談,把事情做好就行。

不一定,我們需要把很多人請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每個人都會有這種心理的,問題就在於你得這麼想,再困難的事都應該咬著牙去把它挺過去。

就跟你穿越迷霧一樣,你只有穿過這片迷霧你才知道後面等待你的到底是什麼?

而且並不是每個單位和公司都會給新人下馬威,也會有氣氛相對祥和的公司存在啊。

說不定在新環境,人家是笑臉相迎呢?雖然這種情況很理想,但是實際最多的情況是大家都害怕新人不好相處,大家都在觀望,只要你主動熱情活潑一點,其他人和你無冤無仇的,自然不會為難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