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一個產品的方式之一就是畫產品邏輯圖,那麼應該從哪些角度去考慮?

2如何更好地理解產品不同功能之間的聯繫?3畫產品邏輯圖與思維導圖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


由於產品是後接手的,正巧最近在整理產品的一些基礎功能的邏輯流程圖,所以姑且嘗試回答一下。

邏輯圖那麼自然是非常有邏輯的,大眾角度來講,有邏輯無非就是清晰,嚴密,條理性強,如果再加上通俗易懂就更好了,想做到這樣有一個詞非常合適「深入淺出」。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要足夠了解自己要做的到底是什麼,了解對手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方法。

好了以上都是廢話,以下回答問題

1.是你了解還是讓別人了解?如果是自己想去了解的話,那還是放棄邏輯圖吧,多用用比啥都強,用自己,用別人,用到自己想吐。如果是自己的產品想讓別人了解,那就看對象是誰了,程序猿,用戶或者是你的boss,如果沒有特意去區別對象,你做個小白用戶的就行,這樣大家都懂。2.考,這一條我沒有好辦法,多用,你用啊用的就發現,「咦,跳過去了」,這就有聯繫了,然後場景就活生生的在你面前了,你就知道為啥要跳過去了;如果你是個產品汪的話,那可能會所謂的深入思考一下啊,然後,wwwh,這樣做對整個大產品中的作用,為啥要跳,為啥要跳到那裡,跳的細節如何處理的,balabala3.參見廢話篇,或者百度「思維導圖」
思路是先了解整體然後拆分,了解現有的架構之後再了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滿足的怎麼樣的用戶需求/業務需求)。我的方法是了解系統的構成,系統模塊的拆分以及模塊之間的關聯關係,然後再細化了解每個系統模塊的功能及流程。
我的處理方式:一張圖描述產品的模塊結構,也就是這個產品的主要模塊、子模塊、以及他們之間的關聯;N張圖描述用戶用例,也就是用戶使用各個主要功能的主要流程和分支走向。
我建議畫兩個圖,一個是用戶行為的流程圖,一個是信息(數據)的流轉圖,這樣可以清晰地看到產品的使用模式與層級結構,以此為基礎,可以再延伸功能圖等


先說結論:

想要畫好產品邏輯圖,關鍵是釐清產品運行的核心流程。

接下來,我將圍繞這個結論,解答題主提出的三個子問題:


1)了解一個產品的方式之一就是畫產品邏輯圖,那麼應該從哪些角度去考慮?

產品邏輯圖,從狹義上看,就是將產品功能邏輯視覺化的圖形,它大多時候是以流程圖的形式呈現的。

不過,很多產品新人在畫產品流程圖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流程越畫越亂,枝節問題越來越多」。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產品核心流程梳理不當/未作梳理導致的。

定位原因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變為,梳理產品核心流程要注意哪些要素?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得花點時間去理解:流程圖是什麼?(ps:對於解答上述問題是有幫助的)

所謂流程圖,拆解出來看,就是:

  • 流程圖=流程+圖

在牛津詞典里,它是這麼定義的:

流程是指一個或一系列連續有規律的行動,這些行動以確定的方式發生或執行,促使特定結果的實現。

國際標準化組織在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中給出的定義則是:

流程是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

由上面的兩個定義,我們可以提煉出流程不可或缺的4個因素:

  • 對象、輸入、動作、輸出

對象就是執行人。放到產品使用中,就是產品用戶;

輸入是某種前提/前置條件。我們需要觸發這種前提/前置條件,才有可能引發後續的系列活動;

動作是用戶在產品中的操作。例如點擊、輸入、退出等;

輸出是某種結果,是前面「輸入+動作」出現的某種情況。

注意一點:在相連的環節中,通常上一個環節的輸出,就是下一個環節的輸入。

總結來說,流程要表達的就是:

什麼對象,在什麼前置條件下,執行了什麼操作,產生了什麼結果。

基於這種語境,產品邏輯流程要做的,也就很清楚了。它表達的是:

什麼用戶,在怎樣的場景下,使用了產品的哪些功能,出現了怎樣的結果。

如此一來,我們做產品邏輯流程圖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就出來了,

無論是整個產品的邏輯流程圖,還是產品單一功能的邏輯流程圖,其實都是去反覆問自己上面那個問題。了解清楚後,產品的邏輯圖也就可以很清晰的繪製出來了。

附上兩張圖,一張是天貓退貨業務流程圖、一張是天貓退貨業務在用戶側的流程圖:

億圖圖示繪製

億圖圖示繪製

2)如何更好地理解產品不同功能之間的聯繫?

前面我們簡單提到,天貓退貨業務流程。

退貨,就是天貓這款產品的其中一個功能,那麼怎麼去理解它與其他不同功能的聯繫呢?

比如購物車、下單功能,這就比較容易理解,消費者一般是先添加購物車、然後下單購買,收貨後不合適就發出退貨申請。它們處於「購買-退貨」這樣一個更大的閉環鏈路中。

再比如會員功能,這個看似和退貨功能離得比較遠。但如果我們從「會員服務」這個閉環鏈路去思考的話,就會發現會員功能是可以享有退貨保障卡,尊享免費運費險等權益的。

總結來說,如果我們想更好地理解產品不同功能之間的聯繫,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不同功能置於一個閉環鏈路中,然後去梳理不同功能在這個鏈路中的位置


3)畫產品邏輯圖與思維導圖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

思維導圖只是產品邏輯圖的一種呈現形式。兩者並不存在其他方面的強關聯。


【藍湖大咖訪談】同程藝龍城際出行總經理葉科技:產品經理的B面C面

產品的底層架構對每個業務都非常重要,創業初期我們往往因為沒有足夠優秀的團隊,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足夠的重視等原因,沒能設計好產品的底層架構,當業務快速迭代到一定階段後發現產品已經無法快速響應業務變化,支持新業務拓展,這時候就面臨是否需要做重構的選擇。做好底層架構其實並不花費太多時間,需要的是足夠的重視和找合適的人來架構。

我認為要做好底層架構,就要從最基礎的實體關係圖(ER 模型)開始。實體關係圖是對現實世界業務的對象、屬性級的抽象,是數據建模的基礎,實體對應著數據表,屬性對應著欄位,關係對應著表間的約束,是產品經理和技術重要的溝通橋樑,是技術了解業務全局的對象。

比如滴滴企業版,最早的產品經理沒有實體關係概念,技術建數據表的時候直接定義企業員工和企業是一對一關係,於是「一個人只能加入一家企業」,可是後來我們發現很多行業的人才可以同時服務好幾家企業。比如房地產企業的房產經紀人,各家企業都可以為他報銷費用,企業版不支持,最終只能變通的讓他們用兩個手機綁定不同的企業,給客戶和用戶造成很多麻煩,很多類似業務無法開展。

實體關係圖

好的產品經理應該能做業務建模,能提煉總結業務的核心實體和關係。實體關係圖就像一座大廈的建築設計圖,依據它就能把大廈的主框架(承重部分)建好。交互設計類似大廈的非承重牆和外立面、軟裝。大廈主框架最重要,建完就很難變,只能推倒重來,成本非常高。但是部分樓層房間重新組合和裝修還是比較容易的,成本也不高。

現在很多產品經理不做業務建模,只重交互,就容易產品根基不穩,要不限制後續發展,要不到了一定階段需要推倒重來。業務、產品、技術沒有一個統一的業務模型,會缺少共同認知,從而導致溝通有障礙。產品不清楚數據流,無法將產品操作和數據變化關聯起來,不算真正懂產品,設計中容易出差錯,定位產品問題也比較困難。

比如,Uber 上線一個新產品線,一個新車型只需要配置就可以實現,而滴滴在5.0版本之前每上一個新產品線都需要重新開發一遍,這個就是最初底層業務模型構建的問題。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到了一定階段都花大力氣構建中台,其實也是基於業務模型的重構,目的就是能夠快速應對後續業務的變化和快速落地新業務。


產品邏輯相信大家都會梳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被自己大而全的產品邏輯圖感動,認為自己梳理出來了所有細枝末節,殊不知看的人一頭霧水。

好的產品圖應該是簡介明了的闡明功能之間的關係,先做到這一層,再來談細節,那剩下的就是排版的問題了。


一般可以採取自上而下的分解模式來畫一個產品的邏輯圖。對現有產品的功能模塊按其菜單上下級的設置,畫出相應的產品邏輯圖。以微信為例,如下圖所示。

微信產品邏輯圖示例

文科產品經理:從用戶場景入手,繪聲繪色描繪應用(漫畫形式)

理科產品經理:從核心需求入手,一步一步推導數據(線框形式)

綜合產品經理:先從做理科方案,再做文科方案,然後大家對你刮目相看 :)

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選擇一個合適的畫圖工具

好的工具事半功倍;

第二,帶著思考畫圖

比如畫圖的目的是什麼——自己理解產品?會議講解用?給其他人演示自己的產品?

不同的畫圖目的,也決定了產品邏輯圖的詳細程度不一樣。

第三,可選的畫圖邏輯

(畫圖的時候,一定也是基於某種邏輯的,不然看的人也不好理解)

1、分角色,比較複雜的產品一般會有幾個不同的功能角色,而一個人往往只看到與自己有關的功能,嘗試著用不同的功能角色去理解一個產品;

2、分功能模塊,把複雜的功能分解成不同的功能模塊,有利於產品邏輯的完整;

其他問題

更好的理解產品不同功能之間的聯繫,前面有答主說到「多用」,這個我非常贊同,同樣認為這個也是一個關鍵點;另外在用的同時,可站在產品經理和用戶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功能。

產品邏輯圖和思維導圖的關係,我的理解是兩者是共同用來解釋一個產品的,一個產品用其中一種方式說不清楚,只好用兩種方式協同來說清楚,無非都是一些便於理解產品的工具罷了,不要太拘泥於形式。

以上。


我回答依然簡潔

以用戶為中心,以模塊為基礎,以邏輯為綱。


當然要會ps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