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墜馬不治而亡 多爾袞,萬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寅時生,生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初封貝勒。崇德元年晉親王。崇德八年八月,太宗崩,世祖繼位,以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四月,以奉命大將軍入燕京。十月,迎世祖入關。世祖繼皇帝位,封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免君前跪拜,改號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時在喀喇城狩獵墜馬薨,年三十九歲,尊謚曰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八年,以越制等諸罪,廢謚號廟號,追奪王爵,黜宗室。乾隆四十三年,欽命昭雪,復和碩睿親王,謚曰忠,配享太廟。

多爾袞

順便再來說一說多爾袞的後代家族情況。

多爾袞本人無子,故而在身後過繼了親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為嗣,是為承繼子。多爾博,崇德八年正月初二亥時生,生母是豫通親王多鐸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出身也算挺好的。但是在順治八年,多爾袞被清算後,多爾博被奪爵,勒令歸宗,成為了豫親王脈下的一個小宗,以公爵承襲。後來在乾隆四十三年,高宗乾隆帝給睿忠親王多爾袞平反,特旨讓多爾博仍然承嗣睿忠親王,所以多爾博支系就再次移到睿忠親王脈下。

多爾博生有三子,其中第一子和第三子均夭折,第二子蘇爾發延綿大宗,生下十二子,但是其中多數夭折或者絕嗣,和碩睿忠親王在清初極盛一時,鼎盛時期親自領有兩白旗,其旗權甚至與皇帝都是等同的。但是在順治八年奪爵之後,睿王府親領的旗分都被分割,到了一百多年後高宗昭雪復封的時候,多爾博一門的旗權和財力均不能與其他鐵帽子王相比,難以繼承以前的輝煌。不過作為入關功績最大的宗室,睿王府一門在宗室裏地位獨特,僅次於禮親王,被稱為「諸王次席」

睿王府最早入旗是在天命後期,太祖晚年安排自己所領有的兩黃旗旗分,其中鑲黃旗分兩半,一半仍然親領,另一半則給予嫡幼子多鐸,正黃旗也分兩半,分別給予英親王阿濟格和睿忠親王多爾袞,此時,睿忠親王多爾袞便成為了正黃旗的小旗主。太祖崩逝,太宗繼位之後,進行了入關前的第一次大換旗,黃旗和白旗互換了旗色,睿忠親王多爾袞的旗分改為鑲白旗,是鑲白旗的小旗主。後來同旗的大旗主阿濟格因小罪剝奪了一些旗分,故而多爾袞成為了鑲白旗的大旗主。

太宗崩後,睿忠親王多爾袞與多鐸換旗,自己一人獨佔正白旗。順治五年、六年,豪格和多鐸先後去世,睿忠親王多爾袞將自己的正白旗、多鐸的鑲白旗和豪格的正藍旗互換,先兼併了豪格的正藍旗,又用正藍旗與多鐸一門互換。結果自己擁有兩白旗,多鐸後裔則改為正藍旗。順治八年,睿忠親王多爾袞被追奪,其兩個旗分,正白旗歸於皇帝,成為上三旗,鑲白旗則還給豪格後裔,而歸宗的多爾博,只繼承了豫王府給予其的一小部分旗分,故而最終睿王旗分改為了承繼子多爾博所在的正藍旗,在正藍旗第三族。

多爾袞家族的世系:

1.和碩睿忠親王多爾袞。太祖第十四子。天聰二年功封貝勒。崇德元年晉封和碩睿親王。崇德六年降為多羅睿郡王。崇德七年復晉和碩睿親王。崇德六年降為多羅睿郡王。崇德七年復晉和碩睿親王。順治元年封叔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去世,追奪爵位乾隆四十三年特旨平反,復封和碩睿親王,謚曰忠,配享太廟。

2.和碩睿親王多爾博。太祖第十五子豫通親王多鐸第五子,多爾袞承繼子。順治七年襲封和碩睿親王。順治八年奪爵歸宗。

【歸宗期小宗】

1.追封和碩睿親王多羅貝勒多爾博。太祖第十五子豫通親王多鐸第五子。原過繼與睿忠親王多爾袞為嗣。順治八年歸宗。順治十四年恩封多羅貝勒。康熙十一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奉旨仍與和碩睿忠親王為嗣。

2.追封和碩睿親王追封多羅信郡王奉恩鎮國公蘇爾發。多爾博第二子。康熙十二年降襲固山貝子。康熙三十九年降為奉恩鎮國公。康熙四十年去世。乾隆二十七年因曾孫如松襲封原大宗多羅信郡王而追封為多羅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因玄孫淳穎復封和碩睿親王而追封和碩睿親王。

3.追封和碩睿親王追封多羅信郡王塞勤。蘇爾發第一子。康熙三十八年恩封三等鎮國將軍。康熙四十年降襲奉恩輔國公。雍正七年去世。乾隆二十七年因孫如松襲封原大宗多羅信郡王而追封為多羅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因曾孫淳穎復封和碩睿親王而追封和碩睿親王。

4.奉恩輔國簡僖公齊努渾。塞勤第二子。雍正七年襲封奉恩輔國公。乾隆九年去世,謚曰簡僖。

5.追封和碩睿親王追封多羅信郡王奉恩輔國恪勤公功宜布。塞勤第五子,齊努渾之弟。乾隆九年襲封奉恩輔國公。乾隆十一年去世,謚曰恪勤。乾隆二十七年因子如松襲封大宗多羅信郡王而追封為多羅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因孫淳穎復封和碩睿親王而追封和碩睿親王。

6.追封和碩睿親王多羅信恪郡王如松。功宜布第三子。乾隆十一年襲封奉恩輔國公。乾隆二十七年改襲原大宗多羅信郡王。乾隆三十五年去世,謚曰恪。乾隆四十三年追封和碩睿親王。

7.奉恩輔國公修齡。豫通親王多鐸第七子洞鄂之孫。乾隆二十七年承襲如松所遺奉恩輔國公。乾隆三十六年改襲封多羅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特旨復號和碩豫親王。乾隆五十一年去世,謚曰良。

【復封大宗】

1.和碩睿恭親王淳穎。如松第三子。乾隆三十六年襲封修齡所遺奉恩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特旨承襲復封之和碩睿親王。嘉慶五年去世,謚曰恭。

2.和碩睿慎親王寶恩。淳穎第一子。嘉慶四年考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嘉慶六年襲封和碩睿親王。嘉慶七年去世,謚曰慎。

3.和碩睿勤親王端恩。淳穎第四子,寶恩之弟。嘉慶七年襲封和碩睿親王。道光六年去世,謚曰勤。

4.和碩睿僖親王仁壽。端恩第一子。道光六年襲封和碩睿親王。同治三年去世,謚曰僖。

5.和碩睿慤親王德長。仁壽第三子。鹹豐七年考封二等鎮國將軍。同治四年襲封和碩睿親王。光緒二年去世,謚曰慤。

6.和碩睿敬親王魁斌。德長第四子。光緒二年襲封和碩睿親王。民國四年去世,謚曰敬。

7.和碩睿親王中銓。魁斌第一子。民國四年襲封和碩睿親王。1936年去世。

末代睿親王

中銓,生於光緒十八年,23歲時襲睿親王爵,其時已經是民國四年,是溥儀小朝廷所封。

遜位後的小朝廷還留下不少規矩,大年三十眾親王聚於皇宮向太妃和皇帝致賀,就是規矩之一。那年的年三十,剛承襲睿親王爵位的中銓早早趕往皇宮。

按定製,八家鐵帽子王以禮親王為首算是一班,但禮親王誠厚,託病不出,肅親王早已定居旅順,莊親王書生氣十足,鄭親王、豫親王和順承郡王年幼免朝,克勤郡王年僅14歲,所以這一班中獨睿親王中銓年輕才俊,如鶴立雞羣。

此番致賀,中銓得到小朝廷的褒獎,中銓飄飄然回到王府,次日清晨,他召集全府上下,將昨日在皇宮露臉一事聲情並茂地宣講了一番,然後從管家到雜役均行打賞。

這位末代睿親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好趕時髦,其次是「出手大方」。有一天,袁大總統乘了一回德式馬車,京城立起風潮,若哪家宅門沒有德式馬車,就大跌面子。這位末代睿親王親到德國洋行,一出手就買了八輛。

沒過幾天,小轎車替代德式馬車成了上等人的標誌,中銓又一下訂購兩輛,而且要最貴的。至於府中有多少項收入,一年有多少開銷,他全然不問。就連典當珍寶,他也全權交給管家辦理,送那個當鋪,當多少錢,全憑管家拿主意,他不懂也不問。他懂得就是趕時髦。

1919年,他一聲吩咐,位於海淀的睿親王花園換了主人,他懷揣這筆賣祖產的錢,摟著兩個青樓小班下天津了。頭天逛街,第二天下賭場,晚上一結賬,輸了大洋一萬。賣花園的錢花光之後,他轉回北京,經人介紹將石大人衚衕睿親王府作價十萬大洋,典給了北京一位劉姓富商。

幾年後還本無望,利息也交不出來,劉姓富商一紙訴狀將中銓告上法庭。法庭依據而判,限令這位末代睿親王按期騰房,一見告示,中銓便成了縮頭烏龜,找地方躲了起來。

不過在藏匿之前發下話:汽車留給司機;馬車留給馬夫;廚房裡的傢伙什給廚子;下人們各在各的主子屋裡拿東西,能拿多少拿多少。

沒多久,石大人衚衕的睿親王府又換了主人,由北平社會局經手,先借後賣,變成了大同中學。躲了些時日的末代睿親王中銓也從地下冒出來了,他從豫王府拍賣祖上楠木棺槨中得到啟發,也要挖開祖墳賣棺槨。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他也埋葬祖墳地界的有關方面簽了約,後因分錢傷了和氣,法院判他七年大刑。由於身體原因,大刑未滿就提前釋放了。出獄後不久,這位末代睿親王死於西城一所民宅中,有傳他是病死的,也有傳他是餓死的,總之是貧困交加而死,那年是1939年,他才47歲。

晚年金寄水先生寫書法

不過,事實上的「末代睿親王」是金寄水(1915—1987),詩人、作家、編輯,滿族,北京人。解放前,在北京以賣文為生;解放後,在北京市文聯編輯《說說唱唱》、《北京文藝》,1969年底退休。金寄水的父親死於1923年,其伯父中銓又於1931年因盜賣祖墳裏的陪葬品被判徒刑,下了大獄,因此,他也確實在王府中當了近十年的「世子」,虛齡10歲時曾「恭代」其伯父在除夕家祭與清明掃墓中擔當主祭,有過當王爺的體驗,出府八對宮燈引路,郊遊四輛汽車跟隨。


出塞打獵,墜馬跌傷,沒幾天就薨了。


本來身體素質就不咋地

一母同胞的多鐸阿濟格身體素質都比他強

本來就有病要靜養 還騎馬圍獵

從馬上摔下來,才一個月就死了。

應該是出現併發症了吧


史料記載都不太詳細。《清史稿》《清世祖實錄》只有寥寥數語,只說十二月薨在喀喇城。《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外出圍獵日記》也就是流水賬,並沒有病情詳細記述,描繪上是猝死。總的感覺就是小病小傷治療不當,久拖不愈最後扁鵲三連了。以當時前後的政治局勢來看,死於陰謀的可能性比較低,順治和孝莊當時也有點猝不及防,他們和多爾袞的政治矛盾是有的,但遠遠沒到激化的地步。至於多爾袞為啥有病還要寒冬臘月去口外作死,當時建州可能都是這個習慣,腦洞和原始信仰有關,黃臺吉也是這樣掛的。


獾騎馬摔傷致死,就這麼簡單。從山林中出來的,三天不打獵就手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