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义一下喜剧:

广义的喜剧就是结局圆满,主角达成愿望,就算喜剧;比如《西厢记》就算喜剧;

狭义的喜剧应该就算搞笑类型吧。

我这说的是后者。

==============================

让人发笑其实源自于人性的一个G点——笑人无。

人明白自己是不足的、是有缺陷的,面对命运的残酷暴击都有无力感和渺小感,大部分人都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快乐不起来——人生本苦嘛。

但是有东西能让人愉悦:就是看到了「比自己更差、更蠢、更倒霉的同类」,通过对比更弱者,得到了自己存在的正当性,体验到自己活著的意义,获取到强大的愉悦感。

比如看到不自量力者、看到自以为精明者、看到机关算尽也无用的倒霉蛋.........

陈佩斯、沈腾、黄渤、葛优、汤姆与杰瑞、卓别林、郭德纲、周星驰、还有喜剧片比如抗德神剧《虎口脱险》、《色即是空》等等,基本上没人能逃开这个自我贬低的套路。

对于喜剧里的主体本身,这些事都是悲剧;

比如啊:

王二斯坦福毕业,英俊潇洒回国创业,25岁就亿万巨富,老婆贤惠漂亮,家庭和睦——你笑得出来吗?比你我强多了,这是别人家的孩子;

后来王二倒霉了,钱被骗光了,为了维持事业,他只能装有钱的样子到处骗客户、员工、家人,还拚命追捕骗子,结果出尽洋相——这就是喜剧;但是王二喜欢这样吗?

喜剧就是制造一个弱者,把他身上最残缺最不堪的部位剖开来,端给观众吃,是吃「丑陋不堪」是吃「别人痛苦」的。反而让观众从中感到快感,开怀大笑。

从更高纬度的意义上:人类天性就喜欢践踏更弱者,让自己开心,这是更大的悲剧。


不喜欢这个言论,喜剧是批判的是揭露的是人性的,可以是悲伤的,但不一定是悲伤的。


没邀,刷到了就进来看了一眼……

这句话应该是来自于2012年陈佩斯老师公开课上和平时讲解喜剧时候反复提到过的一个著名概念,「所有喜剧都有一个悲剧内核」,我也是最近才找出来完整地看过这个公开课。

可能包括近些年类似《欢乐喜剧人》等等这类喜剧综艺的大火,节目里动辄演著演著小品到了最后,咔来了个翻转「母子情深」,忽然揭了个感人的底,一群喜剧演员在台上哇哇哭,导致很多观众误会了,觉得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是这个意思,得最后带著你哇哇哭,给你整点人生鸡汤,整点人生道理。

但其实这和悲剧内核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对悲剧内核这个概念理解感到豁然开朗正是在这句话的出处陈佩斯老师的一个小品里。

要说陈佩斯老师最著名的小品,那肯定是《主角与配角》,「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儿的也叛变革命啦!」,但还有一部作品估计很多人也都看过,叫做《警察与小偷》。

讲的是什么呢?一个小偷跟同伙作案,同伙要他穿警装假装警察在外面放哨。他放哨的时候,来了一个警察跟他聊天,以为他是新来的,告诉他做警察应该怎么样。然后他就在假装警察的身份中帮助了路人,并且感受著帮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渐渐对自己的警察身份信以为真,甚至等到他的同伙回来,他还在警察的身份中稀里糊涂制服了同伙。

直到真正的警察过来,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其实是小偷的身份,他刚刚在警察身份中找到的认同感破碎了,有点崩溃地自己在那叨咕著「我是小偷?我,我怎么能是小偷呢?」而那名刚刚被他亲手抓获的同伙则说了句「你以为你自己是什么东西?」

小时候看到最后这里,只是一边笑著这小偷的愚蠢一边隐约感觉有点不舒服,然后就哈哈一笑过去了。但知道后来我自己创作,有了一点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喜剧理解,再把它翻出来一看,一拍大腿,「卧槽绝了!」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因为喜剧需要的冲突,矛盾,扭曲,来自于哪?来自于一个小偷伪装警察这种身份的冲突,而悲剧来自于哪?同样也是一个小偷伪装警察的身份扭曲,他的自我认同感破碎崩塌了。

同一个作品,喜剧与悲剧的来源相同,这叫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如果你让欢乐喜剧人式的编剧来编,结尾会怎么样?我大胆预言:

小偷被抓,警察看著他「你这样对得起你的老母亲么?她病危,对你的最后一点希望,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处的人!」小偷嚎啕大哭,「妈!」翻然悔悟。

这是通过在结尾忽然加了个在之前未知的条件来产生悲剧效果,这不叫「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叫「前头是喜剧结尾是悲剧」

关于喜剧,段子创作,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论比如「负面情绪」,「奖励论」,这些总结到最后,我觉得他们的终点是相同的,与「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指向的,是同一个地方,有点长,后面的如果有人感兴趣我再接著回来写。


你看到一个比你高比你有钱比你有学识比你有涵养什么都好的人你会觉得他好笑吗?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更好笑更滑稽?所以人觉得好笑一定是这个人不如他,有明显的缺陷,比如特别倒霉,或者特别傻………

逗人笑其实是件挺难的事情。你还要研究这件事情,而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怎么能让大家都觉得有意思?

一个人的精力也有限,在他奋力的逗完别人笑之后,回过头来等他自己的时候一定落寞无比。


很简单,有啥痛苦的事说出来嘛,让大家乐呵一下


一家之言,勿作为定律。就好似周立波大喜之日,何苦非要点明笫二天就是周立波更年期之时。这让新娘胡x情何以堪?


在台面上不好直接说的东西我们会把它到作品中,加工后再把它放在另一个场合合理表达出来,跟郭先生的相声一样,真真假假之间,指不定我就在哪句词儿里面骂你不是玩意儿,这都属于喜剧效果 ,但是台下我还真不好明说你怎么著怎么著。


优美文案的写法罢了。

实际情况是,喜剧让人发笑的路径,常常是卸下防备--产生共鸣--会心一笑--制造紧张--紧张解除--开怀大笑。

这里面让观众「卸下防备」的部分往往需要通过使观众产生轻微的优越感而达成;而接下来的「产生共鸣」部分,负面情绪能引起共鸣的可能性远大于正面情绪(可以想想看吐槽老板吐槽同事的局有多活跃)。这可能就是这个优美文案的来源之一吧,负面情绪(痛苦、不爽、孤独、尴尬)总是站在喜剧作品背后。

而且喜剧人在舞台上由于表演需要往往比较亢奋,用单立人喜剧石老板的话说,「有点像喝了二两白酒的状态」,那么台下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确实可能有舞台上下情绪的落差感,这个落差有时候是别人看起来「抑郁」,有时候是真的会引起抑郁。这一点可能也是这种说法的来源之一。


是的,马克吐温也说过,幽默的根源是痛苦,天堂里没有幽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