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義一下喜劇:

廣義的喜劇就是結局圓滿,主角達成願望,就算喜劇;比如《西廂記》就算喜劇;

狹義的喜劇應該就算搞笑類型吧。

我這說的是後者。

==============================

讓人發笑其實源自於人性的一個G點——笑人無。

人明白自己是不足的、是有缺陷的,面對命運的殘酷暴擊都有無力感和渺小感,大部分人都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快樂不起來——人生本苦嘛。

但是有東西能讓人愉悅:就是看到了「比自己更差、更蠢、更倒霉的同類」,通過對比更弱者,得到了自己存在的正當性,體驗到自己活著的意義,獲取到強大的愉悅感。

比如看到不自量力者、看到自以為精明者、看到機關算盡也無用的倒霉蛋.........

陳佩斯、沈騰、黃渤、葛優、湯姆與傑瑞、卓別林、郭德綱、周星馳、還有喜劇片比如抗德神劇《虎口脫險》、《色即是空》等等,基本上沒人能逃開這個自我貶低的套路。

對於喜劇里的主體本身,這些事都是悲劇;

比如啊:

王二斯坦福畢業,英俊瀟洒回國創業,25歲就億萬巨富,老婆賢惠漂亮,家庭和睦——你笑得出來嗎?比你我強多了,這是別人家的孩子;

後來王二倒霉了,錢被騙光了,為了維持事業,他只能裝有錢的樣子到處騙客戶、員工、家人,還拚命追捕騙子,結果出盡洋相——這就是喜劇;但是王二喜歡這樣嗎?

喜劇就是製造一個弱者,把他身上最殘缺最不堪的部位剖開來,端給觀眾吃,是吃「醜陋不堪」是吃「別人痛苦」的。反而讓觀眾從中感到快感,開懷大笑。

從更高緯度的意義上:人類天性就喜歡踐踏更弱者,讓自己開心,這是更大的悲劇。


不喜歡這個言論,喜劇是批判的是揭露的是人性的,可以是悲傷的,但不一定是悲傷的。


沒邀,刷到了就進來看了一眼……

這句話應該是來自於2012年陳佩斯老師公開課上和平時講解喜劇時候反覆提到過的一個著名概念,「所有喜劇都有一個悲劇內核」,我也是最近才找出來完整地看過這個公開課。

可能包括近些年類似《歡樂喜劇人》等等這類喜劇綜藝的大火,節目里動輒演著演著小品到了最後,咔來了個翻轉「母子情深」,忽然揭了個感人的底,一群喜劇演員在台上哇哇哭,導致很多觀眾誤會了,覺得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是這個意思,得最後帶著你哇哇哭,給你整點人生雞湯,整點人生道理。

但其實這和悲劇內核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對悲劇內核這個概念理解感到豁然開朗正是在這句話的出處陳佩斯老師的一個小品里。

要說陳佩斯老師最著名的小品,那肯定是《主角與配角》,「沒想到你這濃眉大眼兒的也叛變革命啦!」,但還有一部作品估計很多人也都看過,叫做《警察與小偷》。

講的是什麼呢?一個小偷跟同夥作案,同夥要他穿警裝假裝警察在外面放哨。他放哨的時候,來了一個警察跟他聊天,以為他是新來的,告訴他做警察應該怎麼樣。然後他就在假裝警察的身份中幫助了路人,並且感受著幫助人的快樂和自豪漸漸對自己的警察身份信以為真,甚至等到他的同夥回來,他還在警察的身份中稀里糊塗制服了同夥。

直到真正的警察過來,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其實是小偷的身份,他剛剛在警察身份中找到的認同感破碎了,有點崩潰地自己在那叨咕著「我是小偷?我,我怎麼能是小偷呢?」而那名剛剛被他親手抓獲的同夥則說了句「你以為你自己是什麼東西?」

小時候看到最後這裡,只是一邊笑著這小偷的愚蠢一邊隱約感覺有點不舒服,然後就哈哈一笑過去了。但知道後來我自己創作,有了一點理論知識和自己的喜劇理解,再把它翻出來一看,一拍大腿,「卧槽絕了!」

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因為喜劇需要的衝突,矛盾,扭曲,來自於哪?來自於一個小偷偽裝警察這種身份的衝突,而悲劇來自於哪?同樣也是一個小偷偽裝警察的身份扭曲,他的自我認同感破碎崩塌了。

同一個作品,喜劇與悲劇的來源相同,這叫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如果你讓歡樂喜劇人式的編劇來編,結尾會怎麼樣?我大膽預言:

小偷被抓,警察看著他「你這樣對得起你的老母親么?她病危,對你的最後一點希望,就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處的人!」小偷嚎啕大哭,「媽!」翻然悔悟。

這是通過在結尾忽然加了個在之前未知的條件來產生悲劇效果,這不叫「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叫「前頭是喜劇結尾是悲劇」

關於喜劇,段子創作,還有很多其他的理論比如「負面情緒」,「獎勵論」,這些總結到最後,我覺得他們的終點是相同的,與「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指向的,是同一個地方,有點長,後面的如果有人感興趣我再接著回來寫。


你看到一個比你高比你有錢比你有學識比你有涵養什麼都好的人你會覺得他好笑嗎?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更好笑更滑稽?所以人覺得好笑一定是這個人不如他,有明顯的缺陷,比如特別倒霉,或者特別傻………

逗人笑其實是件挺難的事情。你還要研究這件事情,而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怎麼能讓大家都覺得有意思?

一個人的精力也有限,在他奮力的逗完別人笑之後,回過頭來等他自己的時候一定落寞無比。


很簡單,有啥痛苦的事說出來嘛,讓大家樂呵一下


一家之言,勿作為定律。就好似周立波大喜之日,何苦非要點明笫二天就是周立波更年期之時。這讓新娘胡x情何以堪?


在檯面上不好直接說的東西我們會把它到作品中,加工後再把它放在另一個場合合理表達出來,跟郭先生的相聲一樣,真真假假之間,指不定我就在哪句詞兒裡面罵你不是玩意兒,這都屬於喜劇效果 ,但是台下我還真不好明說你怎麼著怎麼著。


優美文案的寫法罷了。

實際情況是,喜劇讓人發笑的路徑,常常是卸下防備--產生共鳴--會心一笑--製造緊張--緊張解除--開懷大笑。

這裡面讓觀眾「卸下防備」的部分往往需要通過使觀眾產生輕微的優越感而達成;而接下來的「產生共鳴」部分,負面情緒能引起共鳴的可能性遠大於正面情緒(可以想想看吐槽老闆吐槽同事的局有多活躍)。這可能就是這個優美文案的來源之一吧,負面情緒(痛苦、不爽、孤獨、尷尬)總是站在喜劇作品背後。

而且喜劇人在舞台上由於表演需要往往比較亢奮,用單立人喜劇石老闆的話說,「有點像喝了二兩白酒的狀態」,那麼台下恢復正常生活狀態,確實可能有舞台上下情緒的落差感,這個落差有時候是別人看起來「抑鬱」,有時候是真的會引起抑鬱。這一點可能也是這種說法的來源之一。


是的,馬克吐溫也說過,幽默的根源是痛苦,天堂里沒有幽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