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人類的活動有意無意的都在進行著相互排擠相互傷害的行為。各種影視作品也是如此,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類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相互迫害的環境下,若真如此,發展那麼高的生產力幹嘛?難道為了更好的奴役其他人?!


自相殘殺倒不至於,但是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互相傾軋,互相剝削是免不了的。一部歷史就是階級鬥爭史和剝削史。

不過不要太悲觀,生產力極大發展的時候,離烏託邦就近了。


很遺憾,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優勝劣汰是生命的本質,生存競爭是進化的源動力。

無論是生存機器個體、羣體、科技、政治、宗教等,無不是在競爭中發展迭代演進。要麼變大變強變聰明變先進,要麼就被別的幹掉或自己掛掉。

現今世界相對於100年前,哪怕50年前的世界,都已經溫存很多了。至少你大概率不會餓肚子。但即使如此,你還是需要和他人競爭。這一點恐怕即使世界再怎麼進步,都不會改變。

如果你實在無法接受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那就只有去死了。


這問題問得很奇怪的

以下部分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馬斯洛需求法則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

呼吸,水 ,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安全感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 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感情層次

友情,愛情,性親密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尊重層次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第五層次 自我實現

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幹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更高需求

自我超越的需求

少看劇,多讀書

所謂的自相殘殺,優勝劣汰,統治,奴役,剝削,異化,只是個體、組織、國家實現其目的的手段。

而不會上升到所謂「人類」

繁衍是人類作為種族的第一目的

用道德困境衡量生存問題,顯得幼稚而可笑

從智人滅絕丹尼索瓦人所投擲的第一根石矛開始,沒有一次種族或者文明的碰撞不是以所謂血腥和殘忍開幕的。


窮則自相殘殺,達則譴責別人的自相殘殺。


我自相殘殺不是目標而是因為空間資源限制而產生的結果。 我認為人類最高的目標是找到我們的源頭,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們為什麼被安排在這個土地上,是誰把我們帶來?那個帶來我們的人又是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