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閱讀方式其發展前景如何?會是時代發展必然的趨勢嗎?它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如果這個趨勢是指原來讀書的人趨於讀短文(純粹指文章的長度),我不認為這是所謂趨勢。據我的觀察,從八十年代至今,不讀書或不深度讀書的人始終佔大多數。這裡說的深度讀書是指不僅投入大量時間,還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專註閱讀。當然八十年代娛樂有限,輕閱讀(我編的詞)是一種比較普及的娛樂方式,本質跟現在追劇沒什麼大的區別,閱讀對象以短故事和長篇爽文為主。喜歡輕閱讀的人現在基本上都在打遊戲、追劇,並且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翻手機,也就是碎片化閱讀。真正喜歡深度閱讀的人可能會被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擠佔一部分閱讀時間,但他們對閱讀本身的興趣不會被知乎和微信這類的短文取代,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娛樂方式。就像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可能乘公交和跑步的時候聽點流行音樂,但總會擠出時間坐在家裡聽古典音樂的,因為這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當然碎片化閱讀從總量上來看肯定是在增加,包括碎片化刷抖音也是,在沒有手機的時代,碎片時間是用來發獃的,我覺得人們逐漸失去了發獃的習慣才是真正的損失。


每個人每天的閱讀時長是相對固定的,數字化閱讀的興起,必然會在閱讀量上擠占對傳統紙質讀物閱讀的機會。碎片化的閱讀所佔比例越來越大,深入性系統性閱讀所佔比例就會越來越小。碎片化閱讀是社會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人們幾乎沒有時間坐下來靜靜地讀完一本名著,只能抽零碎時間閱讀,而這必然導致閱讀變得零碎,雖然碎片化閱讀容易使人形成惰性依賴,不容易形成深度的、系統的知識體系,但碎片化閱讀能夠給人們在短時間內帶來大量的信息、知識和娛樂,還可以進行快速、及時的互動參與,這些都是傳統閱讀所不具備的優勢。

但是書籍的變革,從來就是向著材質更輕、閱讀更方便、傳播更快捷的方向邁進。數字化閱讀,必然是閱讀文化的發展方向。把經典紙本閱讀與快捷網路閱讀結合起來。網路化、數字化的技術革新,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線上線下互補的閱讀時代,對於整個社會的意義是積極的。另一方面也應對紙質圖書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我們應試圖建立一種好的書評機制,加大對紙質書閱讀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能夠沉澱下來,進行深閱讀,安靜地享受讀書帶來的愉悅。


互聯網時代,電子化閱讀已成大勢所趨,手機,平板等電子閱讀設備非常普及。同時,人們工作繁忙,特別是職場中的大部分人無法抽出大塊時間專門閱讀。因此,藉助電子閱讀設備,用零碎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就成了必然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碎片化閱讀的弊端並非我們一般人認為的學習不系統,正相反,碎片化閱讀其實是把整體性,系統性的知識進行化整為零的學習。


碎片化內容會越來越多,大部分人花在系統性閱讀的時間上會越來越少。

系統性閱讀對於一些人,如專業研究的人員,喜好閱讀的人,仍然是高佔比的。

碎片化閱讀不僅有效而且可以高效。

時間的碎片化。內容製造者應時順勢,製造碎片化內容拉粉變現。

碎片化閱讀的高效,在於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內容,主動控制碎片化閱讀時間佔比。

碎片化閱讀和系統閱讀相輔相成,彌補了系統閱讀高成本的缺陷,成為次要知識學習的更佳選擇。我們該欣喜而非擔憂。

-------------------------------------碎片化閱讀的產生-----------------------------------

1.碎片化的時間造就了碎片化內容的產生

2017年人均安裝40個app,日均使用時長4.2小時。信息獲取渠道的快速增長與無線時代的到來造成人們時間的碎片化。而碎片內容就是針對碎片時間孕育而生的(公眾號文章、今日頭條、抖音短視頻等中的部分內容)。

2.碎片內容的特點

你如果仔細觀察過不難發現他們的共同點:

a.吸引眼球的標題。(新媒體文章的標題為了點擊率不少存在浮誇、彎曲、斷章取義等特點)

b.簡短的語句,不長的篇幅。(方便閱讀,降低讀者思考深度與閱讀時間)

c.看似很有說服力的內容。(這時吸粉和留存的關鍵點,但內容多碎片而不深入)

d.說的很有道理但是好像什麼也沒說。(碎片非系統淺知識,不深入更多是框架的一部分)

e.質量層次不齊,差距賊大。(前幾年的新媒體紅利讓太多人眼紅,內容的製造者魚龍混雜)

f.海量內容,看都看不完。

新媒體的特性決定了他就像一顆棒棒糖,拿來就能吃,吃的還很快。所以他本身就不需要過深的深度,分層的新媒體文章只要提供的內容能夠唬住其對應層級的讀者即可,過於深入反而會造成讀者的流失。加之新媒體主為了留住讀者,每周都要保持一定的輸出,因此在質量上是很難超越系統的書籍。

信息長腳,最大的陷阱也是最大的好處。

最大的陷阱:如果一個讀者無法分辨對錯,也不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他很容易被帶坑裡去,一旦他掉進去了,會有更多的坑利用大數據找打他。很典型的兩個代表:1.深陷微信謠言頓悟人生的中年大媽。2.迷信毒雞湯獲得管理真理的領導。

最大的好處:在一些內容更優質的平台如知乎(滑稽臉哈哈)。只要你的歷史搜索是積極的,就會為你提供更多相關的內容。比如我個人從事電商,就會被推薦更多優質的電商問答。對我初期的入門成長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3.提供碎片化內容的目的

換取讀者的時間再變現。(現可以是錢也可以是名利甚至是精神滿足)

中國人口紅利時期已過,留住人,就是留住流量就可變現。你隨手查看的公眾號,他一條廣告文的價格肯能是幾萬。這就是粉絲的價值。

4.碎片化閱讀

閱讀碎片化內容就是碎片化閱讀,與系統閱讀最大的差別在於內容是否完整系統,而非時間。

------------------------------------碎片化閱讀的特點------------------------------------

碎片化內容決定了碎片化閱讀的特點,過多相似不再重複。

1.深度淺,不系統。(不少內容是為了唬住讀者,而非真正讓讀者進步)

2.閱讀淺,遺忘快。(吃個飯,蹲個坑看下而已)

3.信息廣,看不完。(讓你保持閱讀的興趣)

--------------------------------如何讓碎片化閱讀有效甚至高效-------------------------

要讓碎片化閱讀有效就要針對碎片化閱讀與內容的特點去突圍。讓他成為你進步的工具。

1.篩選器,成為系統閱讀的好工具。

碎片內容爆炸,系統知識也暴增的當下,如何選擇自己要學習的知識反而成了問題。而碎片閱讀,總能讓你碰到眼前一亮的新知識點,雖然深度不夠,但是你只要了解到有這個內容就好。

把目的定為知道有什麼,而不是是什麼,是什麼需要之後系統閱讀解決。

2.養成記錄的好習慣。

素材積累對碎片化內容作者很重要,保證質量並高頻輸出,靠的不是文采,而是體系化的素材積累,與寫作模式的提升。這是每個人都可借鑒的好習慣。遇見有價值的點狀知識,隨手記下。

3.海量內容成為工作學習助手。

隨著無線時代的到來,知乎和微信成了更好的內容平台。碎片知識最適合解決單個問題,海量碎片化內容是你工作學習的必選助手。

隨手在微信中一搜索就有海量excel知識。

4.碎片化閱讀是系統閱讀的好助手

系統的學習知識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與時間,在系統學習中,很多知識沒有必要深究,了解輪廓即可。此時碎片內容就是最好最高效的教材。碎片化閱讀不應該定位為系統閱讀的對手,兩者應該猶如自行車與私家車。小路騎自行車,下雨出遠門選擇開車。

4.回歸系統

碎片化閱讀是無法取代系統閱讀的。碎片知識無關聯不系統化,就無法對其深度加工,無法深度加工就無法吸收,無法獲得衍生知識,無法解決一系列關聯的問題。這也是擔憂碎片化閱讀的最大原因。

a.掌握內容指揮權

每個內容提供者或平台都有自身特色。主動干預大數據,搜索目前所需內容,獲得更多積極推薦。甄選公眾號與平台。讓碎片化內容在一條線或是面上,形散神不散,方便日後的整理歸納。

b.做內容的改卷老師

碎片化內容需要嚴選,縱使作者靠譜,也肯能因時間限制草草碼字,更何況有很多不靠譜的作者。在閱讀碎片內容時就應該帶著懷疑的眼光去看,去找茬(閱讀碎片內容類似消遣,所以大腦洞開,很容易接受錯誤的知識,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把通過你嚴選的內容存下來,對疑惑有價值的內容挖地三尺。對碎片內容的甄選能力決定了碎片化閱讀的利用率,所以很有必要刻意培養。

c.定期整理

積累的碎片過多,就難有決心去梳理了,定期梳理很有必要。


是不是時代的趨勢我不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就我個人而言,是的。在我這裡,手機已經代替書籍、報紙、平板、電腦,短視頻也大有擠佔掉文字和音頻的趨勢,我甚至連看一場嚴肅電影的耐心都喪失掉,看電視劇絕對會時不時拖動進度條,看的短視頻也大多不走心,非要同時做著其他事情……

明明下班之後已經很累了,還非要佔用睡眠時間看東看西,眼睛都睜不開了還不甘心放下手機,不更新一下國家世界和外太空、喜歡的娛樂明星八卦動態和行業新聞,就會覺得與世隔絕……

厭惡看似豐富其實貧乏,厭惡看似深刻其實淺薄,厭惡一鱗半爪,厭惡被俘虜……每天都在掙扎著要拋掉手機,回歸以前的一本書一杯茶,或者重刷N遍經典電影,或者僅僅是11點前睡覺……

可是,無數個借口讓你拋不掉啊

不能漏掉群消息,不能忘記定鬧鐘,不能不回復某些人的信息,還要收能量,還要種樹,還要……所以,只要拿起手機,十分鐘之後,保證忘記開始打算幹什麼

所以,趨勢……大勢所趨。


自己找著身邊的樣本做下調研啊,實踐出真實,數據最真實


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的話,對大多數人有益的事,反過來就會對少數人不利,趨勢只能說明是一種通向某個領域的捷徑或路牌,但是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人人趨之若鶩,視為珍寶的東西,我都會把它們當做洪水和猛禽看待


極可能只是一個閱讀世代的轉型期,完整閱讀會升級。


我是重度閱讀愛好者。家中藏書幾千冊,六個落地書架,每個房間都放。

我覺得碎片化閱讀是必然趨勢。但是不代表別的閱讀方式會消失或者式微。應該是長期並存的關係。


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利用短而不連續的時間片段進行簡短而少量的文本閱讀。

「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即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隨著這種閱讀方式「普及率」越來越高。

碎片化閱讀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我們身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太過多、太雜、過於碎片化。其次在這個人手一台手機的時代,我們每天的時間正不可避免的碎片化。當你下班後,在地鐵里打算靜下心來打開微信閱讀app試圖進行一段深度閱讀時,卻往往被洶湧而至的人群,嘈雜的環境打亂節奏。

當下班回到家中,打算開始閱讀或者學習的時,卻被手機微信震動或者是各種應用推送打斷,拿起手機開啟了聊天、刷抖音、打王者的模式。

工作中我們做好的工作計劃也會被臨時的會議、電話、信息、郵件打斷,無論是休息還是工作時間都是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閱讀是利弊共存的。好處是大家可以利用公交上、地鐵上、等餐時等等碎片化時間來進行閱讀,來充實自己。壞處是與碎片化閱讀對應的是系統化閱讀,碎片化閱讀所獲取的知識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不容易和自己的體系建立聯繫,不容易記憶,也不容易靈活運用。

系統化的底層是熵減,把知識的有序度達到最大化。

舉個例子:系統化的過程,就像你媽媽用織毛衣的簽子,把很多坨雜亂的毛線織成一件毛衣的過程。

毛線是你當下學到的所有碎片化知識,可能是一篇文章,一個音頻,一節課程,一本書。

毛衣就是你把知識系統化之後,每一個領域的系統知識。這些知識不再雜亂,它們結構清晰,分類明確,層層遞進。但是個人覺得讀書這件事,閱讀方法是千千萬萬,重點在於閱讀後能夠吸收、內化為自己所用,應用於實踐生活中。

引用一段知識回答:

吸收、內化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擁有自己的「思維框架」,也就是「知識體系」。如果有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當我們學習一個新東西時,便可以很容易地將它與已有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結,進而吸納進來——不論這個知識點我是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吸收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碎片化的閱讀,還是系統化的閱讀,如果我們沒有構建自己知識體系,就算是我們看再多的書,學習再多的知識,也只能是無本之木,很快就會被遺忘。當我們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帶著一定的目的和自己的思考去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無論何時何地你都是在系統化閱讀。

至於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我們可以藉助一些知識整理的工具,比如各種思維導圖,是非常好的幫助記憶整理的工具,但是我覺得還差點意思,比如不能進行零散知識的收集,將我看到的文章、書籍、網站等碎片化知識收集到一個地方來,便於下次查閱。但是知識匯可以,它擁有知識庫和知識體系,可以將上面提到的碎片化知識收集到知識庫,然後再構建知識體系的時候可以進行關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