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才能入静呢?本人16知道方法不是根本,但是我打坐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因为没有感应。到底该怎么做?好多方法我人都傻了。


首先,不要求感应。

  • 打坐不要求感应,没有感应就是最好的感应!
  • 打坐不要求感应,没有感应就是最好的感应!
  • 打坐不要求感应,没有感应就是最好的感应!

(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强调三遍……)

渊回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所谓的打坐感应,主要是下面的问题:

求神通,求一些「奇妙」的事情发生。凡是有这种心理的,轻则打坐修行没有进步,久而久之自行放弃。重则精神错乱,神经兮兮,遭别人反感厌恶。

打坐目的无非要得静,要得定!那些所谓的感应,那些所谓的神通,都是得定后的附属产品。你功夫到了,自然具有。你去求了,反而容易出现问题。

另外,不要想著玩神通。你去看看经典,你去听听大修行人的教诲,都是反对玩神通的。做个比喻:修行有一百级的话,玩神通只能到1~3级,后面的东西绝对与你无缘的。因为修行的重点就不在神通上面。慈悲救世,自度度他,才是修行的重点与归宿。

渊回也一直说,这些基本问题首先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就是白走弯路的!

其次,注意打坐的姿势。

据渊回的了解,打坐的姿势,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通通统计进来不下百种!我们一般就是采用,跏趺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盘!

别以为这个这个简单,修行人八到九成,这个姿势就不对!这个姿势就有问题,你说你能入静吗?你说你能得定吗?没有这回事!

有些人要说,姿势不重要,重点在心性。是的!这个说法也没有错,但是渊回要说的是,那些大修行可以坐著入定,可以走著入定。就问一句,你是大修行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初学者入静得定,必须从跏趺坐入手。

这是一个实践的功夫,不能双盘的,先单盘。不能单盘的,先散盘。久而久之,自然能单盘,能双盘。至于姿势的细节,最好参照佛家七支座法,具体去看南怀瑾老师的打坐视频。这里不再展开。

最后,选择一个法门深入

道家三千六百法门,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法法方便,门门解脱!关键是选择一门自己适合的,一门深入。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定能修行上路!至于,如何选择法门。好多大德都有开示,渊回之前也发过许多文章。大家可以找来去看。总之,修行这条路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望大家共勉!——李渊回。

(这里所谓的,三千六百,八万四千,仅表示数量多。并没有说佛家的法门就一定比道家的多。)


打坐显然有正确的做法。然而,这取决于你的目的。否则,这个问题就像问什么是 「健身」 正确的动作一样,无法回答。

另外,打坐方法多的原因,是因为神经科学没有普及。所以怎么说的都有。类似在解剖没有普及的时候,各个武林门派也很多。

一般来说,静坐或者冥想中的目的:

  1. 心静:人有很多注意力残留。在冥想中可以弱化。最安静时,有类似 「空」 这样的体验
  2. 身体感觉:例如 「通经脉」 这样的感觉

这 2 种的练习方式是有不同的,

打坐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打坐中间的感受衡量,也可以通过打坐之后的效果衡量,练习后的注意力状态有:

  1. 比较专注
  2. 感官能力变强
  3. 分析力加强
  4. 自控变强
  5. 情绪比较

对于第一种,可以以呼吸或者一个口诀(例如 om - 奥姆)作为锚点。在冥想中走神拉回的过程中,逐渐平静下来。有时,会感觉自己进入一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也就是 「空」。

我写一下简单的练习方法:

开始冥想时,会先闭上眼睛放松一会儿,让自己从日常的嘈杂中平复一下。然后,大脑开始重复地默念一个口诀。我们使用的口诀的发音是 om (一个古老的瑜伽口诀)。注意这里并不是用嘴去念,而是在大脑中默默去想 「om」 这个声音,不熟悉英文发音的同学可以念成 「奥姆」。这个具体的发音并不需要太精确,因为这个音只是大脑中的一个念头,也没有特别的语义。只要想到这个口诀时,自己感觉比较自然,发音起来不费力就好。

在重复口诀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感觉这个口诀的声音感觉越来越弱,越来越模糊。当你发现声音变微弱的时候,不用刻意「加强」对声音的感觉,而是继续轻轻地感受著微弱的声音。

在主观感受上,好像你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感受这个声音。如果声音比较重,你便感受到一个比较重的声音。如果声音比较轻,你便感受到一个比较轻的声音。这个声音的念头在重复并会逐渐变轻的过程中,声音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到后面,可能声音已经不是 「om」,而是更微弱的,类似是「mmm」 的一个音(类似中文的 」姆「)。再到后面,甚至已经不是一个声音,而只是一个很微弱的感觉。这个感觉自己能够找到。你作为观察者就继续来观察这个微弱的念头。一直观察下去。

在观察 「om」 变轻的过程中,大脑经常会不由自主的走神,自己往往都没有意识到注意力就跟著另外一个念头飘走了。主观感受上有点像做梦一样,有时是比较清晰的想法,也有时候只是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一些感觉。在飘走了一段时间后,冥想的人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再观察口诀了。这时需要做的是,轻轻地回到关注口诀上面,而不是沿著杂念继续走下去。

有些人在发现自己走神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想法,类似 「呀,我怎么走神了」,「不行,我要赶紧切回去」,这些类似导演式的想法是没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在生活中自然的注意力转移一样,直接轻轻地转移回去就好。

在练习中,如果心中把 「om」 念得比较重的时候,就更容易专注在 「om」 上,而当 「om」 逐渐变轻时,就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杂念带走。因此,在练习中,如果杂念比较重,人经常容易走神时,,切回来的时候口诀的念头的感觉可以调强一点;当人比较安静,杂念比较轻时,就不一定要回到 「om」 这个非常明确的发音,而是回到口诀更微弱的形态,例如之前提到的 「mmm」 的音,或者回到那个不再是一个声音,但是自己能找到的微弱的感觉点。

在冥想的过程中,重复口诀的频率以自然、不用力为原则,一般来说,人杂念比较多,心态比较急的时候,口诀的频率会快一些。杂念比较少时,频率会缓一些。然而,请注意,并不需要主动地去尝试控制这种频率,冥想过程中,练习者并不需要特别的 」使力「,需要的只是观察。

因此,冥想的基本练法是这样的一个循环:意识在口诀上→不知不觉被杂念带走→发现自己走神→轻轻地把思绪放回到口诀。在这样的循环中,人会感觉杂念逐渐弱化,口诀的念头也逐渐变轻,内心也越来越安静。有时这个口诀的念头就弱化到近似没有了,进入一种很「空旷」的状态。这时已经感觉不到口诀,就可以维持在这个空的状态中。这时心理往往是很平静的,可以享受这个状态。

对于第二种,身体感觉。一般是找一个身体的部位,例如中丹田,然后吸气时放松,呼气时关注这个部位。再重复的关注的状态下,该部位的感觉会被放大,所以经历 「得气」,「通气」,「比较平淡」 这么几个阶段。本质上,是身体的体感信号把放大,激发了身体的调节功能。你也可以按照一定线路来运行,这也就是气功。这会有一些奇妙的感觉。

上面说的是大致的原则,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的思维让人走神,针对这些需要有正确的处理。有些人做的时间很长,但是方法不对,所以也没什么作用。不过针对这些的问题太多了,这些写不下。有问题的可以在评论问我。也可以看我写的一个小教材,关注 「一本册子」 公众号,回复 「冥想」,可以拿到链接。


看来你目前要的是打坐入静。虽然打坐的方法很多,或者说貌似打坐的方法很多,但佛教的打坐对入静是很好的。

佛教的打坐系统性很齐备,历史悠久,对治各种走偏问题基本都有靠谱的方法,一步步的次第非常清楚。

其他近年来冒出的不少自立的门户,系统性很多值得怀疑,甚至有些用心灵鸡汤来做理论基础,以盲引盲是很危险的。

目前您面临的抉择问题其实不急切,倒是这种一边试著做各种功夫,又一边怀疑的状态很不理想,需要急切摆脱怀疑,也就是说,您的用功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

佛教打坐的基础方法是止观,一般来说,是先止后观,也就是说先用方法(方法很多,数息观、不净观、白骨观等等)止住自己错综复杂的、澎湃汹涌的、不可抑制的、暗度陈仓的各种念头,甚至可以把念头异化成一个点在你的某个方向移动,然后看住它,直至消失。等等等等。

到了一定阶段,念头起来的越来越少,你自然就能入静,入静也有很多层次,到了一定层次,你就可以起观。

观就是观察、观照,由于你入静到了一定程度,你的观照能力很高,此时按照师父的要求,对生命现象的实质进行观察和思维,不断的接近真实。

再到后来,止观一体,即止即观。

我说的这些都不是标准答案,大体如此,需要你自己亲近佛法,或者去到禅宗寺院学习。如今日常有打坐教习的寺院越来越多。佛教兴盛几千年,传承清楚,绵延不绝,一定有他的道理。

我建议以下寺院。

首推河南商城法眼寺,全年365天禅修道场。

听某师兄说湖北黄梅四祖寺禅堂也是每天开放,去了都可以打坐。

河北柏林禅寺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

江西奉新县百丈寺

还有很多的,你不妨打听一下,寺院里的打坐比较稳当有条理,只要跟著学,不会走偏,除非你不听师父的话。


都可以,选择适合你的就好。

非要选的话,就修出入息吧。这个是蛮殊胜,也很实用的法门。当年佛陀教授给罗睺罗的就是安般念,即出入息法门。

具体修证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网上有很多老师的开示,所以出入息是蛮殊胜的法门。

有兴趣,耳根圆通也可以了解一下,楞严经中,提到过耳根圆通法门,适合众生修习。

最后补充一下:

  1. 静坐的话,上座前可以深呼吸几次,用意念把气先下沉到下丹田。下座后,可以以掌洗面,以指梳头,以空掌拍打身上僵硬酸麻的部位。
  2. 没有系统方法,没有名师指导,建议不要碰练气、修身的法门。即气功之类的。
  3. 仅仅只是静坐,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有所改变,有所收获。如果静坐时状态蛮好,下了座遇到生活的事情,就又被打成原型。此修也白修。把平静的心态,用到生活中。
  4. 不要贪著看到的,感受到的。不要太沉迷,也不要心生怖畏。这一点,推荐平时了解了解佛学,了解一点正知见。毕竟正常的修行是要先修资粮,在谈加行。
  5. 哪怕对佛学,宗教之类的没兴趣,那就记住一个原则,包容,接纳,生活中也是如此。保持平常心,如如不动。不要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心就跟著飘出去了。只要不执著,不在意静坐时的见闻,应该不会太大的影响你生活。如果感觉受影响了,那就停下来,找有证量的师傅请教。

以上,大概如此。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那你实实在在的应该找个老师,而不是自己搞。学开车,你也要找驾校;学炒菜,不去烹校,也要跟妈妈学吧。我就不明白,为何很多人要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自己摸著石头过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