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題主想表達的可能是在飛船掠過哈雷彗星時射一根猴皮筋上去借用哈雷彗星的動能,那麼這根猴皮筋需要有怎樣的物理性能,飛船需要規劃怎樣的軌道,才能在不把飛船甩散架的情況下使飛船進入與彗星伴飛的狀態中,甚至借用足夠多的動能,達到遠超彗星的速度?


1, 印度扒火車的經歷, 告訴我們, 只要火車經過, 瞬間扒上, 可以不用力的走幾百公里.

2, 從小搭牛車的經歷, 告訴我們, 只要牛車經過, 瞬間搭上, 可以不費力的從村東頭走到村西頭.

3, 冰面上溜冰的經歷, 告訴我們, 對面來個人, 和他抱在一起, 可以滑上很遠.

可是, 題主, 這些經歷, 對於理解太空上的事情, 完全是錯誤的類比.

因為亞裏士多德認為, 力是運動的原因;

而伽利略和牛頓發現, 力是改變運動的原因.

----

在太空中, 如果你要想抓住哈利彗星, 你的速度必須與它一模一樣, 不然要麼錯過(幾十萬公里), 要麼被撞的粉碎(可能速度只相差1%, 大約相當於第一宇宙速度8公里/s的1%, 為80m/s, 相當於300公里每小時的瞬間碰撞).

其次, 由於在太空中, 沒有阻力, 所以, 如果你的位置和速度與哈雷彗星一模一樣了, 那麼你的軌道和它也一模一樣, 所以, 你抓不抓它都無所謂了. 你當前的速度已經可以確保你可以象哈利彗星一樣飛到海王星軌道附近了.

----

也就是說, 在一個絕對光滑的冰面上, 一個超高速飛來的巨大汽車, 還是不要抓的好.

另:

@標題庫的評論 比我的原文精彩, 一個1000贊的文字, 單個評論200+贊, 實在很牛。

@因帥傷透萬千少女心 的評論,明明與主題無關的評論,我這邊1.8K贊,他竟然已經1k+贊了,高度懷疑大家不是來看哈雷彗星的,而是來看熱鬧的..

推薦一波,不寫了, 自己點贊去


如果飛船隻是飛去彗星而不是真正進入彗星軌道,那隻會硬著陸撞個粉身碎骨成炮打哈雷彗星了。如果進入彗星軌道,那飛船本身不需要彗星也能去和哈雷彗星遠日點一樣的地方。硬要說哈雷彗星有什麼價值,彗星上的物質可以作為飛船的輻射屏蔽,同時補充推進劑(彗星有水等揮發物)。但是在近日點附近去接近彗星的話容易被噴發物擊傷飛船,喬託號彗星探測器就是穿越哈雷彗星的彗尾時被碎片、塵埃打傷,攝影機被打爛成瞎子/

還有你想用哈雷彗星去哪裡?哈雷彗星遠日點35AU,頂多去海王星、冥王星之類的地方。不可能飛出太陽系探索宇宙,且還有軌道傾角、週期等問題,能飛那麼遠不等於方向時機對啊。好比是假如你所在的地方離北京有2000公里,但不是隨便往外走2000公里就能到北京啊,2000公里外可能還是太平洋或者沙漠,取決於方向。更重要的是哈雷彗星軌道週期75年,單程減半是37.5年。用那麼長的時間去海王星、冥王星,別說是人就是機器都不可接受。作為對比新地平線(新視野)號探測器去冥王星用了九年半。


這個問題很像「我能不能站在鐵路旁邊趁高鐵過來的時候一把抓住然後免費乘車」


其實答案就兩句話:要是和哈雷彗星位置速度一樣,那飛船已經可以和彗星到達同樣距離的遠日點了,沒必要掛在彗星上;要是隻和哈雷彗星在同一個位置上,那飛船就會被撞碎;大概是這樣的吧:

http://news.livedoor.com/lite/article_detail/14868353/?

news.livedoor.com

而且哈雷彗星上面並沒有「雖然聽到了『咚』的一聲但是覺得沒問題就繼續開車」的司機,以及「在接到了報告之後及時讓新幹線停了下來發現了事故」的指揮中心。

嘛雖然是停下來了但是人已經大卸八塊了....


提問:航天器對接的步驟是什麼?

1.點火,入軌

2.調整軌道面,變軌

3.調整速度與目標相等

4.朝目標方向加速,接近時減速

5.調整姿態,對接

提問:登上彗星的步驟是什麼?

1.點火,入軌

2.調整軌道面,變軌,從地球逃逸

3.計算交匯點後,加速變軌偏心

4.減速調整軌道,進入彗星軌道,此時飛船與彗星相對速度為0

5.著陸

OK,當你做到第四步時,飛船本身就已經變成了一個「人造彗星」。

其實「航天器對接」和「登陸星球」本質上是一樣的操作,只不過航天器質量太小,不用考慮引力罷了。而彗星的質量如此之小,以至於我們可以忽略其引力。

那麼,我們就可以把彗星當作一個大型航天器了。「登陸彗星」實質上就是「和彗星對接」。

既然是對接,飛船和彗星相對速度就一定是零,那麼它們的軌道也將完全重合。彗星能飛到哪,你的航天器也能飛到哪。

所以說,根本不必登上彗星。

那為什麼人類不這麼做呢?

很簡單,沒有意義。而且當代化學推進式火箭把航天器送到哈雷彗星軌道性價比實在太低。

如果將來有核推進,或許可以發射一個「人造彗星」玩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