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發下旋球,對手認為不夠旋。所以我提問: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是拍子與球桌平行還是傾斜能發出更旋轉的下旋球?


純粹以物理旋轉的角度給答案,不說實戰發球的威脅性——威脅性除了「旋轉」,還有弧線、長短,更主要還是在於「迷惑性」和「突然性」。

其實樓主這個問題,如果真要計算,除了球拍角度,還需要一個關鍵信息:球拍的移動方向(是水平往前,還是往前下方,比如鏟子發球);單說球拍平行或傾斜,是不夠的。我用手分別演算了三種情況,全都假設球垂直落下:

三種發球瞬間
  1. 球拍平行於球檯,並平行於球檯 往前
  2. 球拍傾斜於球檯,並以同樣角度 往前下方
  3. 球拍傾斜於球檯,而平行於球檯 往前

實際的演算比較複雜,不來煩大家,我把大致演算的過程放在文章最後,熟悉物理的朋友可以幫忙查證。

在給出結論前,先提一下一般人對旋轉 在摩擦與撞擊關係上的困惑——「要摩擦,勢必就要少撞擊?」製造旋轉的關鍵,在於讓摩擦力接觸瞬間作用到球上。這裡頭,有兩個要件:

A. 接觸時長

接觸瞬間越長,製造越多旋轉;而撞擊若是大,接觸時間就短——這一點 也是普遍少撞擊更轉的認知的直覺依據。

B. 摩擦力

摩擦力越大,製造越多旋轉;而撞擊若是大,摩擦力就大——這一點 相對沒那麼直觀,原理在於撞擊越大,嵌進球拍越深,摩擦力越大 (F=uN)。

所以很巧的,撞擊一方面減少接觸時長,另一方面卻增大摩擦力。所以,一得一失綜合起來的結果,撞擊,到底有利還是有害於旋轉?

計算結論是,拍速相對於球速 越高,球拍角度越斜 越利於旋轉。而同時,提高球速 或拍速,都是製造出更強旋轉 更簡單粗暴的方法。

假設球速、拍速、硬度在情況1、2、3都固定不變,

  • i. 若拍速低於球速,最佳角度是0度 (情況1)
  • ii. 若拍速和球速一樣,最佳角度是0度 (情況1),但只要少於5度 情況(3)的旋轉相當。
  • iii. 若拍速是球速兩倍,最佳角度約18度 (情況3)
  • iv.若拍速是球速五倍,最佳角度約33度 (情況3)
  • v. 若拍速是球速十倍,最佳角度約39度 (情況3)

(情況2,永遠不是最佳旋轉;而情況3的最佳旋轉角度 也是它的上限,大於它,旋轉銳減)

註:必須強調的是,這拍速指的是 球拍在接觸球之前的瞬間速度,不是一開始揮拍的初速——初速一般也高不起來,硬追求初速快常常只導致身體發僵;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講求瞬間發力、合力。

剛查了一下資料,乒乓球的平均移動速度是25mph,發球時的自由落體速度估計更小;而乒乓運動的揮拍速度,我找不到資料,可是網球的揮拍速,女子都達到了55-70mph,而且重了不少倍,就算乒乓球球員力量沒那麼大,但用這個參考值也不至於少算了。由此推算,乒乓選手揮拍大部分時候 拍速是要大於球速的,iii、iv、v纔是更適用的常態。

把結論放到實戰發球上去,低拋(球速相對低)時,較大的傾斜角度 更利於旋轉;高拋(球速相對較高),較小、較平的角度 更利於旋轉。如果把類似結論甚至延伸到拉球,來球慢的時候,拍面撞擊多更利於旋轉;來球快的時候,拍面撞擊少 更利於旋轉——但當然,這只是單純考量旋轉;弧圈球考慮的不僅僅是出球的旋轉,而更多還要兼顧長度、速度,所以不會有人照這麼拉。

物理分析結束。多說一點乒乓球旋轉的實戰層面。

「拍面越撞,接觸時間越短、摩擦力越強」這些理論的東西,來到實戰裏,其實只有一件事是最最最關鍵的——觸球瞬間。你必須能捉準接觸瞬間,在接觸前發力 把拍子帶到夠高的初速,在接觸瞬間 和球本身的速度合在一起——這也就是所謂的合力。不然你在意什麼角度拚命加快揮拍很可能都是枉然,因為都發生在了那瞬間之外,沒作用到球身上。

能捉準這觸球瞬間,纔去考慮應用 這些撞擊與相應最佳旋轉角度的理論吧——問題是,真到了那程度,發球其實還真的不是在乎多轉了。執著到天涯海角,終是一場空啊。

附上演算的手本,在打出整齊的演算前,方便大家查證。

好了,打好了。(修改了幾個算式細節,不影響結果。)


表現出來的「很轉」的下旋球其實不一定是絕對旋轉很強,弧線高度和長短都有影響。個人比較推薦的方法是是發球時擊球點離球檯越近越好,感覺像球快落到球檯上了再擊球,然後往下摩擦,這樣可以弧線控得很低而且旋轉強烈,而且球速相對快,對手不容易搶到點。擊球點離球檯的相對高度很重要。

或者也可以擊球點稍高,平著切球底部,但是這樣容易冒高,而且飛行距離長容易被搶到點擺/挑過來。


同樣力量,越平行下旋越強。傾斜角度越多,側旋越多,下旋越少。

但有人發球雖然拍子和桌面平行,球拍不摩擦球底部,而且先撞下球屁股再裝作摩擦球底部,這種發出來的是不轉球,比較有迷惑性,要注意。


最主要還是靠身體發力,力氣還得用對地方,只考慮旋轉的話,力氣越大越轉,正所謂,大力出奇蹟


發下旋還是一個球拍摩擦球下部的問題

你摩擦地越充分(喫球深 摩擦時間長)那發的就越轉

我的一點體會還是把拍子平行發的更轉,而且一定要找摩擦的手感,如果撞出去的,肯定不會太轉


按我目前對發下旋球的理解……

從弧線的角度講,應該拍面略微傾斜向下,近乎於平行,跟水平面的夾角約5~10度,這樣的目的是使得出球的方向是水平略向下,好控制球的落點和弧線;如果拍面絕對水平的話,由於彈性的作用,出球方向是略向上再往下,不好控制第一落點。

打個比方,你從2樓用石頭丟一樓的人,朝著他腦袋上方一點丟是最容易丟準的;平著扔出去就不那麼容易扔準;要往上丟,扔一個小拋物線丟,就更不容易丟準了是不?

從旋轉的角度講,拍面的角度其實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攻角!(百度一下攻角的概念,把球拍比作機翼) 就算你立著拍面垂直往下剁(此時拍面與檯面的角度是90度,但攻角是0度),都能發出很轉的下旋(只不過是又高又不走的那種)。當然,拍面的角度越平,球垂直下落時,觸拍瞬間的正壓力F就越大,摩擦力f=μF也就越大,但這與攻角相比只是次要因素,因為攻角首先決定了你是撞擊還是摩擦!

根據我的感覺,攻角稍微一大,就有撞擊的成分(絕對不要有任何撞擊!)了,旋轉就會急劇變差,攻角大於20度(說不定大於15度)時,就成了不轉球了。

理論上講保持0度攻角應該是最轉的,但實際上考慮到球和膠皮都不是剛體,所以觸球瞬間大約是以一個很小的攻角切入、「喫住」球、然後以0度攻角送出的。——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要靠大量的練習的。

所以發下旋球:

首先需要關注的是觸球瞬間的板形(0攻角),別觸球之前0度攻角,觸球瞬間板形散了,立起來了變成20度攻角了,那就不轉了;

第二是觸球部位(0坡度),攻角穩定的話,接觸球的底部、或者接觸球的中下部,問題都不大,但球拍別左高右低或者左低右高,否則會接觸球的側面,那樣就算攻角為0,發出去的也是側旋;

第三是摩擦方向(0側滑角),發下旋球的發力方向,接觸底部時是向前,接觸中下部時是向前下,不要有橫向的發力!否則相當比例的旋轉會變成側旋/順逆旋,下旋成分照樣會很差。

先寫這麼多吧,關於發下旋球,我本想寫一篇文章的,敲了N多字的草稿了都,過些時間再發吧。


下旋球發的轉與否,在於接觸球的那一剎那,是否將動作、速度、摩擦集一身。動作是指引手,使之有足夠的距離加上力;速度是指接觸球的時候要快,太慢了無法發出旋轉;摩擦是指觸球時手腕的突然爆發的轉動,使球旋轉起來;並且還要將力收住,才能發出更轉的球。

如果說一定要判別是平行還是傾斜發的轉,個人建議傾斜一些,這樣球跳到對面的檯子上之後,往回跳的幅度會更大,更容易使對方喫發球。


實際上,發下旋球感覺最轉的是拍子觸球的前下方,既平時說的鏟球。但觸球前下方,球不會太轉,但球不往前走甚至回跳。下旋球旋轉越強烈,球越不往前走,也就是說,發出的下旋球前進的速度很快,肯定的說:不會太轉。需要說明的是,技術是需要千錘百鍊的,有了理論,剩下的就靠實踐了。但正式的專業比賽幾乎沒有人發回跳球,專業人士不只是明白原理,畢竟都是幾歲就開始玩兒的東西。發回跳球純業餘之間樂呵樂呵的事。發下旋球,都不敢發的太轉,太轉,被對手防回來,自己也大概率控制不住,也就是喫自己的旋轉。例如,你發很強烈旋轉的下旋,假設,對方搓球,對方搓不住,下網。對方搓住了,就說明搓回來的球旋轉要超過你發球的旋轉,反而你自己更不好控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