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會互聯網上面的知識非常之豐富,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絕大部分知識在網路上面都可以搜索到,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呢? 學了還容易忘記,電腦一查,都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求大佬指點

並非是為了擡槓 突然想到這個問題,但是以自己目前的水平還無法思考出結果。


豐富個吊啊 網路簡直是知識的荒漠

我最近在做一個遊戲視頻 幾乎所有的背景知識 很基礎的那種 網上一概查不到 查到的一星半點 也基本一半對一半錯 自相矛盾

直接看網頁版本的史書 也不知道怎麼弄的 一行八個錯字 完全沒法看

逼著我雙十二買了全套的資治通鑒 某狗居然還不打對摺 就減50的券 還得按時間搶

史書翻到那一年 查查老胡的注釋 前後翻一翻 所有的謎題迎刃而解 用時不到一個小時

當然網路也不是一無是處 如果不是知乎大佬列舉了市面上各種資治通鑒版本的優劣 我還要多花不少冤枉錢

其實我就不明白了 國家建一個網站 把所有最新校勘過的史書搬上去 歷朝歷代的注釋鏈接放上去 雖然工程量很大 但很難嗎?比特麼登月還難嗎?不難 只是不願意做而已

綜上 大部分靠譜的知識 網上是根本無法直接搜索到的

但只要開動你那擅長考前猜題押寶、選擇題連蒙帶猜、畢業前拼湊論文的

機智的小腦筋 花一分心思

(因為搜索引擎都不太行 正面剛 搜不到)

就可以在網上找到獲得該知識所需媒介的方法

通過某貓和某狗等網路平臺或者傳統圖書館

買書借書 下載盜版 伸手黨 各顯神通

得到那些包含真正知識的媒介

然後就要靠義務教育長期訓練所獲得的基本功

(數理化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外語閱讀能力等)

真正獲得知識本身


不好好學習的話,我們就不可能知道:

應該上網搜索什麼?

應該相信這麼多回答中的哪一個?

沒有一個回答的經歷者和我完全一樣,我該怎麼辦?

……

類似這樣的問題會無窮無盡。

數以百萬計的飛機零件擺放在那裡,不可能在一陣旋風之後組裝成完整的飛機。搜索所能得到的答案就是這些零件,整個生活的組裝還是要靠你自己的智慧。


第一,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在網上都能查到,尤其準確性和可靠性都待考。

第二,書到用時方恨少,急用時候找不到。大腦的檢索速度比網路快多了,可不是什麼時候都能讓你搜一下看看的。

第三,成體系的知識在大腦裏會形成遠遠大於疊加的價值。書上的,網上的,都是一條條的死知識,學到腦子裡會產生化學反應,所謂成體系,所謂分析,所謂創新,不是搜索能完成的。

第四,不學習,連辨別知識的可靠性的能力都沒。你會搜到大量仙人掌防輻射,速食麵喫多了肚子裏一層蠟之類的狗屎知識。如果沒有之前知識積累形成的辨別力,很可能就深信不疑了。


很簡單一個問題,在海量的信息雜訊中,如何辯解你查到的東西可信度,以及如何整理他們成為一個系統性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的能力,你不需要去學習去提升嗎


我們通過學習收穫的,其實是對知識的處理和運用,我們又稱之為智慧和能力。

奇葩說第五季的一期,陳銘有一段很精彩的發言,區分了信息、知識、智慧的差別:

信息是指這裡有一瓶水,它現在7度,是外部的一個客觀事實。水在零度的時候會結冰,這是一個知識,是對外部客觀規律的歸納和總結。在未來的時間中,我在什麼時候,把什麼味道的水,冰成什麼樣的冰賣給誰,叫做智慧和能力。

網路上存在的,其實是大量的信息和雜亂無章的知識。

你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查到想要的信息和知識,但很難轉化成真正的能力,為己所用。

網路就像一個字典,你可以從中查到每一個漢字,熟知每個字的含義,但你卻不能因此寫出一首詩歌,一篇文章。

這也說明瞭,正確的學習方式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需要有自己的加工,並從應用的角度多思考,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加工」是指,對於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並嘗試去運用。在初次對知識進行學習時,是「短時記憶」,通過加工才能變成記憶更久並能夠創造價值的「長時記憶」。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財富」,那麼在網路時代,人人都是億萬富翁嗎?

顯然不是。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甚至是不同領域知識的交叉應用纔是具有高價值的財富。

學習的意義,也正是如此。

如何高效的學習呢?分享一個方法:費曼技巧

步驟如下: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

首先選好你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正在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這一步你要假想自己費盡口舌讓一名毫無這方面知識的學生聽懂,並把你的解釋記錄下來。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在自我解釋那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識過程中,你會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第三步:當你感到疑惑時,返回去吧每當你碰到難題感到疑惑時,別急著往下走,學習不是單行道,回過頭來,重新閱讀參考材料、聽講座或找老師解答,直到你覺得搞懂了為止,然後把解釋記到紙上。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如果你的解釋很囉唆或者艱澀,盡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當然不必拘泥於形式,不一定要用一張空白紙和真正開口說話,但可以借鑒其背後的思維和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